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摘要】文化是建设物质文明和提升人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条件。十八大报告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包含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多年来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文化建设背景下,群众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研究。

【关键词】社会学;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反思

社会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群众文化被嵌入在社会结构与时代背景中。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群众文化本身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较为深远的研究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整个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群众文化从逐渐从萌芽阶段发展到成型模式,最终具有较为浓厚的社会主义特色。现如今的社会正朝着开放、自由的方向发展,群众文化在以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前提下,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多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人们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不断肯定。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众视野中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群众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高效进行的软实力,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体现社会效能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前提,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形式、内涵都存在着差异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群众文化对于社会建设的推动性不可忽视。现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还在继续,群众文化在此关键时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群众文化所体现出的社会效能日益明显,文化实现了自我参与、娱乐和发展的模式。我国的群众文化与国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冲击性。这种现象对文化建设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人员要以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为基础,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使得群众文化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群众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传、教化。人们通过对群众文化的认识和参与,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时地调整自身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这就是群众文化社会效能的体现,群众文化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更多地体现其社会属性。

(二)精神调节功能

群众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要是社会大众在获得心灵满足的前提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丰富自身的娱乐休息效能。群众文化的这一效能为群众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创造了动力。从休息效果方面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积极地休息。个体的脑神经会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工作或者是生活当中产生的压力会通过一种健康的方式排解,对于个体的身体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增强人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第二是消极地休息。也就是说即使个体进入到了休息的状态,但却达不到减压或者是舒缓疲劳的程度,身体状态无法达到最优。从这两种状态的对比情况上看,积极地休息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本身多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属于积极地休息形式。因此,不仅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还能够调节人的身心发展。从群众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其种类和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于丰富人们生活、促进人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群众文化体系也不断形成和优化。

(三)体现审美效果

群众文化可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得群众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舒适感,这是群众文化社会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是产生和发现美的过程。群众心里产生美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提升审美能力时,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群众文化来获得美的经验,不断地健全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而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参与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纵观社会文化建设,群众文化的调节作用日趋明显,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群众文化的审美效能在提升个体素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团结凝聚功能

群众文化的团结凝聚作用与新提出的文化自信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价值观,不断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提升整个社会文化实力、弘扬核心价值的基本途径。群众文化仍然以传递正能量、发扬真善美为己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来。根据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推出符合群众需求且能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文化产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团结凝聚功能较之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更具有直接性和通俗性。[2]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分析

(一)群众文化本身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得出的概念,我们将文化价值理解成满足个体需求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需求者和承担者两种角色。群众文化是其中的一种文化形式,只有人们对其需要,才能够体现出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3]人类创造出文化产品的过程就是文化价值实现的过程。人们对于文化的需要都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色当中,文化创造活动是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能够得以形成,主要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而这种文化价值又恰好被人所需要和接受。

(二)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坚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现如今,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发展也形成了多元价值体系。社会主导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群众文化,其价值就是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来对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发展。社会主导文化要想实现高效发展,必须要借助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群众文化正在逐渐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潮,成为人们普遍肯定的文化形式。[4]

(三)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党的明确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丰富的精神养料来提供。社会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既然是产业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群众文化的作用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群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在这两种作用的支撑下,文化市场逐渐形成,而且初具规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其中,群众文化是推动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进步,群众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

群众文化的建设原则中明确提出,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和均等性特点。群众文化形式灵活多样,限制因素较少,城镇和乡村的群众文化各具特色,二者有相互融合的因素。能够协调地域间的发展,实现文化的统筹规划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价值之所在。[5]可见,群众文化可以兼顾城乡,打破地域限制。另外,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同存异,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在实现文化融合和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对公共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

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动力还是群众本身,同时群众也是社会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的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群众文化从其性质上看,属于公益性事业类型,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团结合作,鼎力支持。包括政府、个人、外资以及社会上的不同力量在内的所有力量。群众文化事业需要社会因素的自觉支持。另外,非文化机构或者是非盈利组织也应该对群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来,扩大群众文化建设的参与面。具体来说可以选择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文化建设参与者以及具有辅导性的文化使者等等。另外,志愿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文化志愿者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为群众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珍贵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需要以群众文化为发展动力,了解和研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利群.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06):131-132.

[2]孔旭婷.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2):138.

[3]李琪华.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北方文学,2016(13):161.

[4]李春杰.村落文化活动与村民价值观念研究——以谷大村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12).

[5]洪明升.浅谈乡镇文化站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理论),2011(10).

作者:苏长枫 单位:中共丹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