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群众文化舞蹈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相对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为了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就需要重视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为群众带来高雅和谐、幸福愉悦的艺术体验。本文主要针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的有效策略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编导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水平的提升,但同样也导致一些人的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如何有效排解群众的工作压力,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形式添加丰富类别,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立足当下的时代背景,匹配群众逐步提高的审美品位,丰富群众文化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地群众在普通的娱乐活动中已经很难获得更加完善的精神文化体验,想要构建符合当下文化趋势的活动形态,就要将更加高雅的舞蹈艺术和群众文化生活进行充分融合,通过舞蹈创作编导,让更多的舞蹈艺术作品和形式走进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的方向
(一)对题材的良好把握。群众文化舞蹈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符合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能让群众在参与舞蹈娱乐的过程中强健体魄,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人员把握舞蹈内容,发挥其群众性的基本元素,根据群众的现实生活或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特征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让舞蹈作品能够更好地和群众生活融合到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群众文化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把握群众文化的核心,相关人员就要筛选出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要素,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作品。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相关作品当中找到符合自身知识背景、审美背景的文化元素。既要有文化属性,又要有亲民性和推广性,让群众参与到文化舞蹈活动当中来,这才是舞蹈创作的最终目的。
(二)内容具有亲和性。想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群众舞蹈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追求亲和力。在构建舞蹈场景的环节,相应的场景、器物、道具景物布置要接地气。这样,既能够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又能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可以说,舞蹈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群众认知舞蹈形式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后续相应活动的有效保障,而要想成功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兴趣,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树立符合群众审美水平的角色和形象。这种思路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对角色的把控原理是一样的,要想引起群众的思想共鸣,就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将人物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度关联,拉近群众和舞蹈作品之间距离。举例来说,东北二人转、各流派的舞龙舞狮,以及传统戏剧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通常来讲都是人民群众众所熟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亲和力的形象,塑造这样的形象不仅便于群众认知,更有利于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的推广。
(三)运用平民化表达。纵观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自古以来能够被群众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和经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平民化特征。为了便于艺术形象和相关作品的流传,每一种艺术形式在表达自身核心理念的过程中,都会更加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舞蹈虽然是一种由肢体动作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其核心理念依然是一种情感表述手段。通过音乐、动作、服装道具等元素的构成,为群众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故事画面,让群众能够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意境。要想达到这种审美效果,就需要通过舞蹈形式引发群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通过舞蹈创作来完成这种情感的抒发、表达和传递。因此,在编创舞蹈作品时,要更加重视作品本身的平民化特征,让广大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浓郁情感。这种情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诸多经典的舞蹈作品其核心情感理念都是在表达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而在改革开放阶段,大多舞蹈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的幸福感;当下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则更加注重对审美水平的提升和新时代的一种文化融合。只有做到符合群众审美认知的舞蹈作品,才是受欢迎的作品,也是群众文化舞蹈焕发自身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四)具备地域和民族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各自的历史特征、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这些浓郁且鲜明的文化特色也是构成我国群众文化舞蹈的重要文化符号。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色能够快速吸引群众眼球,唤醒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也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式,有效丰富群众舞蹈内容,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征的舞蹈,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是我国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标志。在群众文化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相关从业者和群众开始形成了对这种文化体系的个人认知,这也是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收到良好反馈的有利信号。
三、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和编导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群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舞蹈选题。群众文化活动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还有着一定的区别,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舞蹈不能一味地追求文化深度的挖掘,还应该将群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考虑在内。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的目的是通过舞蹈形式和文化要素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对人民群众形成一种正向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群众文化舞蹈在编导过程中能够选择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题材,经过巧妙的编排来形成社会热点,这种社会热点的舞蹈形式可以吸引观众的参与,引导相应的话题,鼓励群众投身到积极正向的生活当中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以精神文明建设辅助现代化经济建设,发挥出群众文化舞蹈的积极作用。
(二)重视编排推广环节。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舞蹈的艺术形式,就需要编导人员能够在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等环节设置有利条件。既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对舞蹈作品争相模仿,又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对舞蹈作品进行普及。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以及近年来火爆的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有很多群众文化舞蹈作品被大众争相模仿。例如《丽人行》《千手观音》等舞蹈作品,既反映了我国某一阶段的文化特征,又从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多个角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认知。其中,有很多动作和选段也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通过自媒体平台将群众文化舞蹈作品进行有力推广,是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一种途径,也是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和素材创作的有利趋势,激发了更多普通群众的创作欲望,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艺术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重视对多样化元素的融合。舞蹈作为舞台艺术,是一种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需要通过肢体来表达思想内涵之外,还需要音乐背景、服装道具、环境场地等因素的积极配合,以更好地诠释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涵。为了凸显舞蹈主题,发挥群众文化舞蹈编导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极具视觉效果的艺术享受,就需要编导人员能够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为舞蹈作品添加佐料。将音乐和舞蹈动作相结合,将舞蹈的精神内涵和音乐的情绪相结合,将服装道具和音乐的故事性相结合,让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舞蹈作品自身的艺术属性、文化属性,让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高度统一,充分发挥出舞蹈编导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和编导工作还需要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要素,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利用现代人的思维对群众文化舞蹈作品进行修饰,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符合群众文化舞蹈的大众审美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舞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阵地,而其创作和编导工作不仅是一个复杂完整的体系,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和编导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当下的发展趋势,发挥时代背景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融合我国丰富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征,为群众构建出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文化体系。在编导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题材,明确情感的表达,将文化艺术和群众实际生活相关联,让舞蹈艺术能够对群众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让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和谐,这才是群众文化舞蹈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柳毅 单位:华市婺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