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与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与实践

摘要: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要紧跟时代,既要满足现实需求,也要做好群众文化的引领指导。要做“大文化”,突破思维定式,打破门类界线,突破资源瓶颈,实现文化艺术的多元融合,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力量;跳脱;打破;多元交融

1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到达一个新高度,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不仅是满足大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同时,它也是完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同志指出,“要想实现对人民的新期望,我们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我们的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仍然因循守旧、思维僵化,而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样也是形式老套、内容单调,开展活动老三样,红歌电影广场舞。这样的活动无法适应形式的要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而,要想突破群众文化工作的僵局,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厦门市海沧区,位于福建省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的突出部位,东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西与漳州市接壤,在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沧下辖东孚、海沧、嵩屿、新阳四个街道,面积186.46km2,常住人口33.2万人。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2004年设立海沧区文化馆,2007年投资1亿1169万元建成海沧区文化中心。2008年6月,海沧区文化馆获评文化部“一级文化馆”,并于2011年、2015年通过复评。海沧,海纳百川,沧江为怀。一句“来了就是海沧人”,将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这片热土上。为确保“海沧人”的文化权益,海沧区文化馆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突破思维定式,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丰富性,均等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2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路径

2.1跳脱思维定式,“桥•空间”实现多元交融

“桥•空间”是海沧区文化馆于2016年全新打造的艺文空间。“相遇、汇聚、传递”是其核心理念。“桥•空间”以“柔性引进”的方式,从社会汲取力量,创新运作模式,吸引各类人才的参与,让不同背景的人群在这里相遇,让不同类型的文艺在这里汇聚,让不同领域的思维在这里传递。在服务人群上,“桥•空间”将目标锁定为辖区的青年群体。为吸引年轻人参与,“桥•空间”不断寻求时尚文化元素。以“文化沙龙”为核心,开展话剧分享会、读书交流会、电影文化座谈、音乐文化座谈、烘焙体验、咖啡品鉴、瑜伽健身等涉及各个领域的交流、研讨、实践活动,为当代青年,提供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创设多功能,多环境学习发展的平台,也使参与者在沙龙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朋友圈”,获得多方面的思考方向和角度,在思想碰撞中提高自身素质。截至2019年10月15日,桥空间已举办了百余场沙龙及多场讲座,影响力、辐射面逐步扩大。

2.2立足传统文化,“国风雅韵”点亮员工心灵

与文化馆常态化公益培训不同,“国风雅韵”公益艺术课堂定向“一线建设者(含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教学内容定位传统民族艺术,并主打名师牌。如中国舞培训班由国家一级导演,原厦门艺术学校校长、小白鹭民间舞团团长、艺术总监种俐俐女士担任教学;陶笛陶埙班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音乐系民乐教研室主任,陶埙陶笛演奏家赵亮担任教学。除日常教学外,“国风雅韵”课堂还走进专业剧院,为学员提供免费观演、演出互动,“与名人面对面,与高手过过招”等机会,让这些一线建设者在浸染艺术甘霖的同时,感受海沧的城市温度。

2.3打破门类界线,“公益互换”串起文化生态链条

2015年7月12日至15日,为期四天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在海沧举行,市民群众都可通过当文化志愿者或捐三本文化类旧书获得大赛套票。这种模式,被称为“公益互换”,是海沧区文化馆在公益文化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早在2015年5月10日,这一公益新模式就已在该馆实践。5月10日晚上,非职业话剧团体———厦门猫剧团经典原创话剧《美人计》在海沧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入场券都是通过捐赠三本文化类旧书,在“纸的时代”、外图厦门书城等书店和海沧文化馆、海沧图书馆换取的。初步统计,活动共收到1500多本捐赠图书。而观众所捐书籍也都由海沧区文化馆回收管理,以供市民免费阅读。“文化书换话剧门票的方式是种公益互换。”海沧区文化馆馆长黄达绥表示,这是海沧首次在文化领域里采用公益互换模式,将阅读与戏剧的“血脉”打通,实现文化间的互融互通,领略戏剧魅力的同时,还能推动全民阅读。她认为,虽然门票也可以说是免费的,但毕竟又有付出,相比以前直接免费提供文化服务产品,通过“公益互换”可以让观众更懂得珍惜,更了解所获取的文化产品价值。在实践中,“公益互换”活动内涵也在不断拓展,除了“旧书换剧票”外,还启动了“志愿服务换取文化产品”活动。即:以个人志愿服务时间,换取文化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如免费培训、演出剧票),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目前,通过公益换取来的书籍,经过整理归类,现已陈列在海沧区文化馆二楼“桥空间”展架上,供市民免费阅读。与此同时,海沧区文化馆的志愿服务也逐渐走上正轨,组建了志愿者团队,通过微信及qq群等平台,及时各项文化服务信息,供文化志愿者认领。志愿者已全面参与海沧区文化馆举办的各项活动,如:担任“故事大王比赛”现场引导员、公益图书管理员、“亲子国学班”义工等。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品质等信息也由专人负责,一一登记在册,及时为他们提供各类免费培训、演出剧票等文化产品。

2.4突破资源瓶颈,“艺文新双百”滴灌文化土壤

由于客观原因,海沧区文化馆仅有6名工作人员。人员紧缺,缺少专业干部是最大的难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海沧区文化馆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省市各类专业文化艺术团队进行合作,致力于市民文化普及与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在合作方式上,主要通过采取“1+n”模式,全面激活海沧文化生态。“1+n”模式,即一场演出加多种艺术普及活动。如,与厦门歌舞剧院合作,在公演原创歌剧《老宅》的同时,开展戏剧讲座、经典剧本朗读会、表演体验工作坊三种类型的话剧普及活动,让海沧居民享受话剧艺术的魅力,并通过亲身参与,让“欣赏艺术”升级为“参与艺术”。2018年3月,海沧区文化馆又一次嫁接平台资源,携手厦门沧江剧院发起“艺文新双百”活动,借助沧江剧院优质资源,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再上新台阶。该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百”川入“海”:释放沧江剧院的平台优势,每月定期邀请国内外文化学者、艺术家及艺术团队走进海沧,为海沧市民开展艺术导赏、艺术沙龙、明星见面会、舞蹈工作坊、戏剧表演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每月1场,全年12场。二是“艺”呼“百”应:每月从沧江剧院的演出排期中,甄选出一部优秀剧目,针对该剧特点或受众群体特点策划相应活动,并从中选拔50名市民免费观演该剧目。短短半年时间,已邀请知名学者易中天、龚妮娜、国际顶级室内乐鲍罗丁四重奏团队,台湾著名乐评人焦元溥、英国尤克里里乐队等海内外名家在海沧开设讲座、观演、艺术体验等活动,并有3000余名海沧群众、文化志愿者、台胞、党员干部参与到艺文新双百活动中,社会好评如潮。

2.5拒绝煽情套路,“梦田”凝结真实之美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设立30周年。海沧区文化馆以此为契机,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发起“梦田”大型亲子创意涂鸦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市民踊跃参与。不到一小时,主办方就收到了上百个家庭的报名资料,首日报名人数突破600人。3月30日上午,“梦田———筑梦海沧•畅游心田”大型亲子涂鸦活动在海沧区文化中心广场盛大启幕。长达13条百米画卷徐徐展开,“太空区、海洋区、彩虹区、梦区”四大主题板块汇聚了500组亲子家庭,他们身以笔抒怀,通过色彩和线条描绘生活的美好,表白城市之美,致敬新时代。在“彩虹区”,4岁双胞胎洪林语和洪林子画下了奇花异草。孩子说,他们最喜欢在海沧湾公园里看花,希望有一天公园里能开出他们画的花朵,花朵组成的彩虹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场景。“梦区”中,小丑鱼火箭飞到了空中,水母和海豹在聊天,和谐美好感染了每个到场观看的群众。这幅图的作者是一位小学生。他说,他们2009年就搬来海沧,城区生活很方便。周末有很多亲子家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海沧由内到外的美让一家人都不想离开这里,身边也有越来越多亲朋好友搬到海沧。大家将自己对海沧的感情,对新时代的深情都倾注在笔下,以小见大,描绘在海沧这片创业乐土、幸福家园的美好生活,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场景。从一年四期的公益培训到周周都有的“桥•空间”艺文沙龙,从草根舞台到“艺文新双百”名家荟萃,从“海丝扬帆”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到非职业剧团《天台》《美人计》等原创话剧公演,从“公益互换”全新志愿服务模式到“梦田”、“艺同成长”……,全新的群众文化因子正弥漫在海沧的各个角落,丝丝缕缕润泽这片土壤!

3结语

群众文化是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的,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社会感召力、精神影响力,潜移默化着投身其中的人们,为我国精神文明向前迈进注入了不容忽视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园丽.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J].大众文艺,2019(13):13-14.

[2]郭玉红.践行“四个坚持”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繁荣发展[J].大众文艺,2019(13):10-11.

[3]黄嘉.浅析新时代群文工作的新使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7):247.

作者:凌琳 单位:福建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