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状况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文化发展状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文化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面对21世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企业文化不断改革深化及发展的动态环境下,企业文化高度发展有助于积极推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整体战略文化管理来实现企业文化发展的最佳途径和科学方法,并快速达成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和文化管理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特征、西方企业文化差异、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策略等企业文化相关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发展并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及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具有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正确应用科学的企业文化管理方法能够使企业拥有明确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一套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的中国独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业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企业文化与世界各国企业文化共同发展与壮大,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贡献。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文化,更是一种以利益相关者为主导的信任与合作的实质文化交流,尊重人性能够使企业战略文化获取大力发展,从而揭示企业的潜在文化[1]。企业员工的意识观念是企业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且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内在行为与企业和外界的相关利益者有着密切的关键性纽带,其对企业战略目标产生极大影响。基于企业利益主体视角分析,即企业文化分为管理者文化、员工文化、投资者文化、供应商文化、客户文化。管理者文化是高层管理者对企业价值理念、管理理论与行为活动方向的领导,使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底蕴和企业文化气息。员工文化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共同达成共识与默契的价值理念,从而有效指导企业员工的集体理念与工作行为相协调的一致性。投资者文化是群体或个人作为投资视角拥有的科学理念与科学实践。供应商文化及顾客文化更多体现企业对供应商发展理念与顾客认知理念,其中具体反映供应商、顾客与企业之间既有良好的文化链衔接,使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三者之间保持高度紧密的战略文化合作平台[2]。

2企业文化特征

企业自身的文化特征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竞争力有利益企业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是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其具有扩展性、价值性及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特质[3],这三特性可使企业保持较长期获取优势资源,并快速促进企业文化绩效的发展。如文化特质、文化强度、文化实践之间既有一定的一致性与均衡性时,它们即将推动整体企业战略文化发展;核心竞争力是有多种而复杂的技能与技术有效地有机结合,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真实技术与技能。Barnet(1991)认为[4]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保持长期获取的关键性资源,特别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强大的人脉关系的环境中产生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特质、管理者特质、企业文化历史、组织优质资源等构成企业文化的异质性。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需要,高契合度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继承与传承,从而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最终形成企业核心文化,这有助于促进整体企业的文化发展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

3西方的企业文化差异

3.1个体与集体的文化

欧美企业文化主要倡导个人主义,重视员工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这样能极大鼓励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竞争、创新和冒险[5],在公平竞争与自由民主浓郁的社会环境之中显示着自我实现最大化价值,因此,西方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强度都处于比较繁忙状态。日本企业文化集中强调集体主义或团体精神,极大反对员工对企业的不忠诚行为态度,积极提倡企业整体的战略文化发展来促进员工文化自我修养。

3.2理性与感性的文化

欧美企业文化重于法律与制度,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直强调的最终经营目标,企业员工是以契约形式来确定利益关系,则忽视企业员工之间进行良好合作,这使企业出现重理性而轻情感的企业文化也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率不断地提高,而处于生产管理过程中将显示着无趣的刚性化。日本企业重于倡导感性文化,排斥理性生产过程中的单调管理思维,尤其崇尚道德或情感的动力而非利益驱动,提出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命运共同体,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产生良好的互信;日本企业文化善于实行终生制工作与年幼序列工资制发放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以及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信任与互信,但这不利于员工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获取优秀人才,与欧美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相比,日本企业文化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灵活性相对较弱些。

3.3平等与等级文化

欧美企业文化是崇尚人格自由平等和法律制度的完整性,注重自由平等和法律的相互统一才能实现员工与企业进行有效发展战略,强调唯才是用和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策略,这利于对青年人才的挖掘和企业的可持续健康[5]发展。日本的企业文化受等级观念意识较为严重,主要强调权威性与资质力,这有些不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日本企业文化等级观念较严重,强调权威和论资排辈,这显然不利于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欧美的企业文化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既有明显地差别与各有所长,且二者是相互互补、相互参透、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欧美企业在保持相互竞争时更加重视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同时日本企业在保持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才竞争机制。

4企业文化策略

4.1多样性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永不停歇强大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欧美国外汽车企业真正有用优质的企业深厚文化,因此在全球任何领域进行竞争时都处于主导领先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高度集中化,同时本土企业文化也快速提升和发展;在欧美企业文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发现,中国企业文化还处于一定的差距,导致产生上海、广州等本国汽车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国汽车企业需要长期坚持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战略[6],进一步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企业文化是我国企业文化高速发展走向事业企业文化的必经之路,敢于同世界著名企业进行竞争与合作,从而中国企业优秀文化不断进行融合且深度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战略文化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中国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4.2加强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市场不断进行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与优质文化资源[7],使中国的中低端企业技术向中高端企业技术推进及发展,但中国企业并不是单单依靠吸收先进技术作为唯一创新要素,更重要的是自我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我国企业不断自我创新优秀文化。尽管中国汽车企业整体实力难以赶上西方先进文化企业,但从新能源视角分析,中国企业能源的研发和应用领域较为先进,这即将缩小与西方汽车的技术之间的差距。当今,中国企业应该加强政策与产业相互有机结合的发展策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断向外界探索与获取关键知识资源,这种策略可以缩短我国企业发展与西方企业发展的差距。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借鉴与吸收西方汽车企业的不断进行技术和文化的深度沟通、交流、合作,科学地整合西方企业的关键技术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我国企业文化的整理综合能力与实力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4.3未来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强大的驱动灵魂,是企业拥有的非常关键性资源,它已经成为企业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能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文化获取快速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企业进行相互良好竞争与合作[8];目前,我国企业出现些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且处于分散型现状,较为低端生产型产品,这些要素即将制约企业发展国向企业强国的方向迈进;因而将部分优势资源加强优化管理,努力打造自身独特文化产品中的品牌。在党中央和当地人民政府关于优惠企业相关政策和科学的正确领导之下[9],极大鼓励大中型企业对自身的核心技术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并长期获取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进而促进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战略发展。我国企业除了自身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要素之外,更要注重企业整体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与西方企业先进文化进行友谊的竞争与合作,使我国企业优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5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理论视角分析企业文化发展基本要素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特征及企业文化策略等做出理论性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使企业员工充分认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增强企业文化要素建设,有助于整体企业战略文化的发展和员工综合素质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中国企业应该加强政策与产业相互有机结合的发展策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断向外界探索与获取关键知识资源。从而使中国企业的优秀文化不断进行深度创新与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战略文化管理水平,进而强化我国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03).

[2]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增值创造和分享[J].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6(01).

[3]李海,张勉.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吗——文化契合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2(04).

[4]姜海宁,谷人旭,马远军,朱华友.欧美日企业文化差异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以汽车产业为例[J].地理经济,2013(7).

[5]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日]金原达夫,等.环境经营分析[M].葛建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7]潘飞.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J].会计研究,2010(10).

[8]李琳,刘立涛,陈文韬.长沙汽车产业集群的辨认、问题及政策选择[J].经济地理,2008,28(5).

作者:柏朋 陆丹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