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讨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积淀并蕴含了五千年的智慧和方法,至今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与价值。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作为具有百十年发展历史的供水企业,始终注重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和管理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不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水文化,成为凝聚员工队伍的精神支柱,为确保首都供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完成集团企业文化二次提升

2003年9月,集团首次完成了企业文化的整合,形成理念行为、视觉形象两个系统。在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中,集团逐步确定了走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随着发展思路不断清晰,公益型企业的发展定位不断明确。2012年2月,集团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完成了企业文化理念二次提升工作。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文字高度凝练,思想内涵丰富,通俗易记易懂,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管理。如集团通过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认知和行为价值的选择考虑,将“企业发展,社会受益,职工增收”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把职工个人关切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意愿,注重员工的价值体现,容易被广大员工接受。

2、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诚信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公益型企业,集团始终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确定了“确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企业使命、“水质是生命”的质量观,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定位、存在的价值,以及供水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把确保首都供水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把社会用水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优质、安全和放心。

3、传承与人为善、和谐清廉的美德

集团以“柔善清和”作为企业精神,充分体现了与人为善、和谐、清廉的传统美德。“柔”指水的品格,《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体现了水之精神的柔韧,柔能克刚,内在非常坚强。“善”指水的品质,《道德经》说“上善若水”,体现了水之精神的善行,滋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清”指水的品德,水可以自清自净,体现了水之精神的清澈,也充分体现了廉洁清正的企业氛围。“和”指水的品性,体现了水之精神的圆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匹配、协调与和谐。“柔善清和”的企业精神在充分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供水企业经营的产品联系在一起,清晰反映了企业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全体员工的精神追求。

4、体现勇担社会责任的公益意识

面对首都水资源紧缺的新形势,集团力求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明确“惜水如金”的资源观,“公益为先,效益为本”的经营观,积极建设“节水集团”,通过采取管网漏失监测预警系统、“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管网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年均节水3000余万立方米。

二、加强文物的征集和保护,留住百余年京水文化的根脉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进而形成了城市。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并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早期自来水厂旧址目前保留有办公旧址、来水亭、蒸汽机房、水厂烟囱、更楼、聚水井等8座建筑遗存,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全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1、广泛开展藏品征集

一是开展文物征集。集团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征集和收购两种途径进行藏品征集,尽可能的将散落的历史资料集中起来,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内部征集主要是根据征集线索从集团各部室、基层单位、广大职工和社会人士手中进行藏品征集,以及接受捐赠。收购主要是从文物交易机构和民间收藏者手中购买。新馆开馆以来,集团通过征集和收购等途径,征集到实物共计773件套,目前馆内藏品1984件套。二是开展口述历史。在企业百余年的历程中,参与企业建设,见证企业发展的耄耋老人,更是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为了进一步挖掘企业历史文脉,自2010年开始,集团开展了口述历史工作。通过采访离退休干部职工,深入剖析企业发展史中的纵深面,对研究企业发展历程、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集团共采访47次,形成文字资料11万余字,撰写20篇口述历史故事文章。

2、积极进行文物保护

一是对藏品的保护。为了最大程度延长文物寿命,集团规范了藏品管理流程;制定了藏品分类、定级、提用等11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保护措施,设有藏品库房,并配备了专业的文物藏品保管设备。二是对建筑遗存的保护。为了保护现有的建筑遗存,集团邀请权威机构对来水亭、蒸汽机房、烟囱、聚水井等百年建筑进行了地质调查,采用探地雷达对建筑物地基进行了探测,防止出现沉降、歪闪等情况;每年对各个建筑遗存的避雷设施和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对办公旧址、来水亭、更楼等遗存进行修缮;2012年,发现了建于1908年的东直门水厂水塔地基遗址,集团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划定了水塔地基的保护范围,实施了保护修缮措施。

三、建设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实现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为了记载和传承城市水文化,普及科学用水知识,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集团出资兴建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多年来,集团积极发挥博物馆作用,主动传播北京自来水的优秀历史文化,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理念,为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1、积极搭建水文化宣传平台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由集团出资兴建的企业博物馆,2000年10月建成,展馆位于北京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蒸汽机房旧址,最初作为集团加强厂史教育的重要基地,面向企业内部职工开放。2001年10月,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北京自来水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之后,集团以清未自来水水厂旧址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博物馆的布展内容和功能定位,完成了自来水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并于2016年3月22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分科普馆和通史馆两个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米,展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水资源分布状况、自来水处理工艺以及北京自来水业百余年发展历程。2018年,公司成立110周年之际,集团利用清末办公旧址,以“足迹”为主题,举办北京自来水公司百十年印章展,通过333枚不同时期,形制多样的印章藏品,展现企业历史。同年5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到自来水集团调研时指出:自来水博物馆以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为依托,充分借助数字化科技手段,系统丰富地展示了北京水资源的历史变化、记载了北京城市供水事业发展壮大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自来水科普、节水护水的生动课堂。

2、广泛宣传京水百余年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让广大市民全方位了解北京自来水业的来龙去脉,了解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发展历史,切身地感受党和政府的伟大成就,集团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宣传阵地作用,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博物馆日等契机,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自来水博物馆,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市民懂得“自来水不自来,自来水来之不易”的道理。开馆以来,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广大市民、国际国内人士参观1.8万余人次,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

3、深入校园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科普和节水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自来水博物馆结合实际,创新性开发了“自来水科普大讲堂、自来水探秘之旅、我是小小讲解员”三大品牌活动,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认可,被授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市级资源单位。近年来,博物馆大力传播水文化,普及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知识,先后与92所学校,130余家社区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社教宣传活动300余期,共计8万余人参与其中,使广大市民及学生们进一步提升爱水节水的绿色环保意识。

四、大力宣贯企业文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集团积极探寻企业发展

规律,把总结提升的经营思想和文化理念主动应用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宣贯活动,使文化理念成为凝聚职工队伍的思想支柱,成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1、进一步提升了首都供水保障水平

集团坚持把“确保首都供水安全”作为企业的使命,一心一意致力于供水主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集团一是优质高效实现南水接纳平稳运行。集团日均取用南水188余万立方米,约占城区供水量的七成。累计安全取用南水34.3亿立方米,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南水北调水源“调得进、容得下、配得优、用得好”工作目标。二是稳步推进供水能力建设。第十水厂、通州第二水厂、黄村第三水厂、延庆白河堡水厂、密云地表水厂相继投产运行,亦庄水厂、石景山水厂、丰台河西第三水厂、海淀永丰调蓄水厂等工程基本建成,大兴国际机场水厂、温泉水厂、丰台河西二水厂等工程有序推进。三是新建改造管线2000余公里,进一步优化供水管网布局,确保管网管龄始终维持在20年左右的稳定运行期。四是新建水厂工艺布局采用“多级屏障”策略,实现工艺单元互补;采用水源-水厂-管网联动机制及优化调控技术,持续加强工艺设防。五是完善“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监控体系,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增至609台,建成100处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管网固定水质监测点至553个,其中居民集中居住区监测点占比达70%,广大市民用水安全更有保障。

2、进一步提升了首都供水服务水平

集团始终坚持“亲情服务”的服务观,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的基本导向。“十三五”期间,集团一是积极推进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进度,超额完成市政府明确的目标任务。二是落实“三供一业”政策,承接在京123家央企职工家属区供水分离移交改造项目175处,完成93处;接收改造5家企业家属区供水设备设施,新增日供水能力9.6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2万余户。三是高质量配合完成世行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供排水接入由57天缩减至28天,办理时间缩短50%。四是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接诉即办”工作要求,对市民诉求做到闻风而动、全时响应、接诉即办。集团平均每月高效处置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电子派单2000余件,在市国资委系统46家单位“接诉即办”工作“三率”考核中位于前列。五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供水服务”建设,加强新型表具研究和应用,累计安装智能远传水表140万支。

3、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

集团百十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培育和鼓舞着一代代京水人,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在集团重点工程、重大保驾任务中得到了有效检验。“十三五”期间,集团以首善标准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包括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会议活动保障任务183项次,保障时长1089天;提前谋划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供水保障工作,制定专项保障方案预案,冬奥首钢赛区和冬奥组委会办公区已切换为集团供水。面临工程多、任务重、强度大、标准高等新的形势,集团上下全力以赴、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在能力保障、供水调度、水质监测、管网管理、对外服务、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首都供水安然无恙,努力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国家、民族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传承企业文化之“魂”,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刘苏 单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