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环境思政育人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环境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学生寝室作为学生的“第三课堂”,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交际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活习惯形成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创新高校环境思政育人模式,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对形成良好学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三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寝室管理服务队伍、寝室内外环境、寝室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寝室文化创建有效路径进行探析,从而为高校环境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研究贡献微薄力量。

【关键词】环境思政;寝室文化创建;育人模式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推进“五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建设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环境的育人功能不容小觑,高校如何营造好的育人环境,寝室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寝室文化创建无疑能对环境思想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寝室文化创建的意义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高校宿舍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形的手’、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渗透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起着潜在而巨大的影响作用。”[2]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3]近些年,高校不断出现一个寝室全体成员都考取本科、研究生或考取某一含金量非常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之类的现象,这无不说明寝室文化建设对良好学风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能摧毁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带给我们健康、快乐、舒适的生活,但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却常常被忽视。而高校学生寝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呆的最久、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也是涉及到学生衣食住行等最一线、最琐碎事情的地方。学生寝室的各种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期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如今,不少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意识淡薄,消极悲观,爱国主义缺失,部分学生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等,大学生的“三观”培养刻不容缓,然而,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要注重从细微之处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这种居家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在积极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利于从日常生活的维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二、寝室文化创建的有效路径

(一)组建寝室管理服务队伍,实现服务育人

1.将职业导师纳入学生寝室教师管理服务队伍。众所周知,一栋学生寝室往往住着成百上千的在校生,而一栋学生寝室也只有几名楼栋管理员,而一名辅导员教师也往往带着两三百个学生,时间、精力有限,而职业导师是以班级为单位配备,所带学生数量不多,工作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并能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辅导和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导师如能常常走进学生寝室,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结合学生个性和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而,将职业导师纳入学生寝室教师管理服务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组建强有力的学生寝室自主管理服务队伍。每个寝室设置寝室长,每个楼层设置楼层长。成立由寝室楼栋长、楼层长、校级学生干部及院级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学生干部寝室管理服务队伍,开展日常服务工作,协助参与寝室安全巡查、寝室卫生检查、寝室文化创建评比等工作,发挥学生骨干在寝室文化创建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寝室管理服务中心与教师、学生管理服务队伍的联系。如今,在这个万物“互联网+”的时代,高校学生寝室管理服务工作也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效果。一方面高校寝室管理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寝室管理服务电子档案,做好每个学生寝室基本情况信息记录、寝室表现情况记录,将学生在寝室的现实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考评范围。另一方面学生寝室教师管理服务队伍、学生管理服务队伍将每次走访寝室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记录,通过共享电子档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通、共享、共用,提高学生寝室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建良好寝室内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1.注重卫生环境,打造洁净空间。卫生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将其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都不为过。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不尽相同,且人员相对密集,更加需要注重寝室环境卫生。一是学生层面应维护好自己寝室内部的环境卫生,并维护好自己寝室周边的环境卫生,同时,也有义务维护寝室公共区域的卫生。二是学生寝室管理中心应加强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划区域管理并责任到人。三是无论是寝室内部还是公共区域都应该定期开展大扫除,进行消杀,尤其是在病毒传播的高发期。

2.优化硬件环境,营造居家氛围。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很多的学生只在寒暑假的时候离校回家,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如何获得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有归属感,让高校学生寝室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善和优化学生寝室的硬件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居家氛围。一是从学生日常起居开始着手,寝室内、外部各种电器等设施设备的配备要齐全,如空调、热水器、直饮水机、电吹风、洗衣机、烘干机等等。二是从学生生活便利性着手,加强寝室无线网络的覆盖,楼层或楼栋自动售卖机的配备等,让学生能够感到在寝室生活十分便捷,自然而然就有了“家”的归属感。

3.创建文化环境,改善学习氛围。大学阶段是学生法律意义上的成年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渐趋于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能否有正能量的、积极主流的文化逐渐介入和渗透,对其影响深远。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向学生寝室的延伸和拓展,健康积极的寝室文化对校风、学风的改善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是注重寝室内部文化建设,如用张贴积极正能量的海报或名言警句,凝练寝室格言等方式鼓励学生不负青春,努力学习。二是注重楼层文化建设,楼层作为公共区域,既可以有相关名言警句鞭策,也可以有居家生活温馨提示,并在文化创建中注重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三是学生寝室的文化创建可注重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在寝室文化创建的过程中,不同的专业可采取不同的主题进行文化创建,如汽车相关专业可结合汽车文化进行创建,旅游服务相关专业可以结合旅游文化进行创建,在文化创建的同时还能达到到专业教育的效果,改善学习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寝室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1.定期开展寝室评优创先活动。以往的学生寝室管理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公共秩序方面强调的较多,对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涉及的并不多,想要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多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系统、完善的考评机制,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校级评比和院级评比互相补充,细化、量化各项指标,并于每学期、学年进行专项评比表彰。同时,不仅要以寝室为单位,还要以楼层、楼栋为单位,创建星级寝室、模范楼层、模范楼栋,培养学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及文化建设的意识。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搭建学生寝室评优创先新平台,建立寝室评优创先电子档案,不仅包括寝室内务、文化创建,还可以涵盖寝室成员才艺展示等方面,定期网上展示,不仅提高学生创建积极性还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三是对“星级寝室”、“模范楼层”、“模范楼栋”进行挂牌,发挥其模范示范作用,同时,也方便广大师生对挂牌寝室、楼层、楼栋的监督。

2.树立榜样,开展各类帮扶活动。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尤其是身边的榜样,身边的事迹,更能让人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育人效果。一是开展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生活帮扶活动,在日常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对创建不达标的寝室进行帮扶,对寝室成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文明行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劝阻,从而促进同学们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二是开展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学业帮扶活动,点对点联系整体成绩靠后的学生寝室进行帮扶,设定帮扶目标,制定帮扶计划,严格按照帮扶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完成既定帮扶目标。

3.定期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成果展示活动,促进良性循环。寝室文化创建评比的目的不在于评比出多少个星级寝室,而是以评促建、以展示活动为载体,使环境思想政治育人可视化。一是定期开展各种寝室文化展示活动、寝室成员才艺展示活动,并鼓励学生多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展活动,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定期反馈成果展示结果及相关意见、建议并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成果展示的过程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共享的过程,是调整深化的过程,既是对前期寝室文化创建的检阅,也是大家思维、想法碰撞的渠道,将反馈的结果及时应用到寝室文化创建中能促进寝室文化创建活动更好的开展,增强环境思政的育人效果。

作者:王慧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