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高校特色、提高育人实效的重点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期高校的发展对寝室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阐释高校寝室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当前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现状与问题
1高校寝室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1高校寝室文化的内涵
高校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寝室的群居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被公认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高校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校园主体文化为导向,在校园文化的制约与影响下发展,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主体,使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因此,根据校园文化的构成形态,寝室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寝室的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主要指寝室内学生之间相互融合而形成价值观念及学习、生活态度,行为文化则主要包括寝室成员的日常交际与活动形式,制度文化则是指保障寝室成员正常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
1.2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
教育功能。与课堂教育不同,高校寝室文化的教育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它是寝室成员将个体携带的家庭教育以及接受的校园学习教育自觉消化吸收并外化于行而产生的思想、行为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与校园主体文化趋同,并随着群体间的交流与活动固化成一种风气,大面积地产生教育、引导效果。凝聚功能。高校寝室学生内部的学习与交流以及共同文化理念的驱动能够使群体间产生共鸣,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潜意识对集体行为、理念的主观默认,以及以集体为中心的自我校对、自我调适、自我融入,能够汇聚成强大的感召力,将每个个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团体荣誉感、凝聚力与集体协作意识,促进大学生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约束功能。高校寝室间的约束功能是指寝室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寝室成员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寝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1]。这种约束力有利于寝室群体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维护寝室正常运转、促进高校安全稳定的必要条件。心理调适功能。高校寝室是大学生群体共同的家,是学生在校园内最为放松和自由的空间。和谐的寝室氛围有助于学生个体对自身心理障碍的疏导与调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消极的寝室氛围则会扭曲学生的心理,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文体娱乐功能。寝室文化活动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文体娱乐的角度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情操、形成正确三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有效缓解各种压力的重要渠道。
2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寝室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c的舒适与便利程度已成为评价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尽管大部分高校在不断加大寝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经济、建筑条件等的制约,导致寝室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如:寝室电器配备不全,寝室公共设施年久失修、老旧,寝室区域缺乏公共的自习室、阅览室、活动室等都成了寝室物质文化建设的共同问题,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2.2寝室日常管理不到位
目前,尽管各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分工明确,但由于辅导员的个体差异,并不能完全实现师生的同吃、同住,标准工作时间外的学生管理基本靠抽样查看走访、电话联络和网络的方式开展,这种半分离式的状态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离,导致监管失效。另外,为节约管理成本,部分高校的宿管人员基本为临聘或退休返聘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政治素质相对不高,管理服务能力不强,对学生反应的诉求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降低了寝室管理效力。
2.3寝室精神文化建设不深入
寝室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载体,也是反映高校特色、育人实效的重点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寝室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开展不够深入。首先,教育者对精神文化内容的设置缺乏创新性,按照固定模式往往上行下效,形式千篇一律。其次,寝室文化的制定尽管具有一定针对性但缺乏长期时效性考量,容易导致执行力不强、后劲不足。再次,寝室活动方案的设计多以娱乐为主,吸引力强但教育功能不大。最后,文化创建效果过于追求整体的表面成效,建设过程开展不够深入,无法较好地赢得学生群体的认同感。
2.4寝室制度建设不健全
从高校寝室制度的整体上看,制度设置内容基本从学校利益出发点,侧重点重在如何管理好学生,容易忽视制度的人性化要求。目前,高校大部分制度的存在科学、合理,但具体实施细则的深度、广度仍不够,缺乏系统的执行指导方案;有些个别制度的制定虽然能够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但实施内容不详,容易导致操作过程的不规范。另外还有一些制度过于虚化,主观意志可控性强,执行过程形多实少,难以体现制度育人的科学性。
2.5寝室文化建设创新不够
新时代的到来给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使命,面对各种新形势与新环境,如何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工作,成了提升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品质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多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建设决策者创新意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常管理多以保证基本运行为目标,不愿意在常规性的寝室建设工作上下功夫。第二,建设管理者工作不够大胆,惯用老办法、老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怕出问题,怕担责任,没有魄力,不敢创新,畏难情绪严重。第三,建设过程老套,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问题,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照搬照抄各种措施、手段,建设效率不高,等等。
3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寝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组织调研团队掌握学生反应的各种寝室问题与诉求,以服务学生、便利学生为宗旨,综合考虑寝室设施在学习、生活上的实用价值,制定增强设计美感,积极融入育人思想、切实可行地提质改造方案,开展寝室楼栋的再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美化寝室周边及空白区域的物质文化环境,增强设计美感,积极融入育人思想,提升景观隐含价值,展现人文关怀,营造健康、舒适、卫生的物质文化环境。
3.2重视寝室管理队伍建设
一要积极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快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任教师作为文化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进行全员责任授权,壮大教育、管理队伍,促进师生间点对点、点对面及多点对多点的育人联系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有督促、思想有疏导、困难可倾诉。二要做好寝室楼栋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宿管人员的教育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处理棘手问题的工作能力,改善寝室服务体系的质量与效力。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辅助力量,成立寝室管理工作委员会,组建一支优良的协作队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健康、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三要实行家校联动机制,促进家校双向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融入高校文化体系的积极性。
3.3丰富寝室精神文化内涵
一方面,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寝室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文化建设素材,利用优势资源,大胆创新尝试,长效性地开展寝室文明主题活动建设,构建层次分明、影响强大的精神文化圈。另一方面,促进优良文化延续,传承高品位寝室原文化,发挥传统历史文化的纵向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宣传阵地意识,拓宽德育工作空间与途径,积极探索寝室育人措施,围绕不同学科特点,设计新颖独特、具有文化生活气息的软环境,如:知识长廊、宣传标示等,让学生时刻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滋养。
3.4建立健全寝室制度管理体系
一要以文明寝室建设的标准为指导,建立科学、完整、实用的制度管理体系。既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又要“以人为本”确保制度管理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二要减少寝室制度管理的嵌套应用,增强单项细则制度的独立指向性与针对性,保证实施效力。三要规范寝室各项制度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以督促与激励为主,让学生既受到强制约束又能适度调适,增强制度的合理性。
3.5创新寝室文化的平台建设
第一,增强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把握建设过程的总趋势,正确应对工作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增强预见性、前瞻性与系统性,摈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制度、做法,推陈出新,创新性地开展建设工作。第二,创新文化建设渠道。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运用宿舍楼栋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等终端设备,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计新颖、丰富的文化内容,以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文字、图片及话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文化信息。第三,建立寝室网站管理阵地,规范网络行为,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第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实现校区、寝室活动同步,提升文化活动的教育意义与吸引力,既注重集体文化活动的主导,又要兼顾学生自我能力的体现,增强学生自觉参与度,让学生从外在活动形式内容中汲取文化力量,内化成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白云.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2]侯坤.许静波.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及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3):90-94.
[3]陈婷婷.关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制度创新的研究与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225-226.
[4]冯万里.乔林.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9-131.
[5]刘晓青.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意义、问题和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5-156.
[6]杜杰,管祥兵.大学生良好寝室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61-62.
作者:余瑾 刘双清 黄春来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