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养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养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术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养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也纷纷加入了技术革新的大潮,然而,“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仍然应该是我们办刊人需要秉持的办刊理念。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期刊发展在经历了“技术崇拜”后,仍然会回归到“内容为王”上来。“内容为王”则需要有丰富而优质的稿源做支撑。没有丰富优质的稿源,即使编辑工作再努力,内容传播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优质稿件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之源[5],因此,吸收高水平的来稿是编辑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维持稿件储备的稳定也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取得长足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不断扩大作者群的数量、提高作者群的质量是期刊发展的必然需求。尤其是对于像《仿生工程学报》(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后简称JBE)这样专业性较强的期刊来说,拥有强大而稳固的作者群必将会对期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本文在分析《JBE》创刊以来不断培育优秀的期刊作者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期刊在“留住老作者”的同时不断“发展新作者”的若干对策措施,以期从源头上提高期刊稿源的质量,从而推动期刊的发展。

1留住“老”作者

留住“老”作者,指的是留住期刊已有的作者群。无论作者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该本期刊,并将其作为投稿期刊,都表明了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因此,期刊编辑应该通过优质和细致的服务,给作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培养一批忠实的作者群体,也是学术期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1与作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每个学术期刊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期刊作者群不断积累壮大的过程。以《JBE》为例,在创刊初期(2004—2006年),《JBE》主要依靠主编任露泉院士和编委们帮忙邀稿,主要稿源来自国内的各大仿生实验室,其中吉林大学的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来稿占很大一部分。国外的来稿则主要依靠《JBE》在英国的副主编文森特教授的组稿。那时每一期的组稿工作都十分艰难,不仅因为可挑选的稿件数量少,而且国内作者的英文写作水平远不如现在,很多稿件的英文需要较大地修改才能出版。编辑部在有国外多年科研经验的何达总编的带领下,对每篇稿件的内容进行认真检查,对语言进行润色。经过编辑部审稿和修改的稿件,文章水平均有明显地提高。同时,编辑在与作者的沟通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作者也对编辑部的工作质量越来越信任。渐渐地,《JBE》在国内的仿生工程研究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编辑部服务于作者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文章作者们的认可,这也让他们坚信,《JBE》未来会成为一本不错的学术期刊。这样一来,即使在《JBE》还没有被EI、SCI收录检索的时期,也有很多作者自愿将质量比较好的稿子投给《JBE》。《JBE》收到来稿,会尽快送审、返回修改意见和编辑出版,由此建立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2007年底,《JBE》顺利进入EI、SCI检索数据库。之后,《JBE》的自由来稿量显著增加。编辑部终于可以不用为没有合适的稿件可用发愁了;但编辑部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珍惜”每一篇来稿。作者在众多期刊中选择《JBE》投稿,是对期刊的信任,对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每一位编辑部成员的责任。对稿件进行审理、提出修改意见、编辑校对,均是帮助作者提升稿件质量的过程。同时,与作者的沟通过程也是编辑和作者共同提高的过程。随着自由来稿数量的增加,拒稿率也在不断提高;但《JBE》尽量做到“退稿不退人”,即使在初审就对稿件拒稿,也力争对文章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有用的意见。例如,如果文章的语言表达不过关,就以摘要和结论为例提出具体的语言修改意见。如果是文章内容不符合发表范围,则查找合适的期刊推荐给作者参考。对期刊编辑来说这些工作花费不了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让作者感受到编辑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期刊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期刊积累良好的口碑。《JBE》发展到今天,进入JCR分区的Q1区,SCI影响因子达到2.388,可以说有很多很多的作者是伴随着期刊一起成长的,他们对期刊是有感情的。每当他们在科研上取得一点突破就会想到与《JBE》一起分享。当年初涉科研的新手,已成长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JBE》的来稿水平显著提升,保证了期刊发展的良好势头。

1.2缩短审稿周期

很多研究也指出,期刊的审稿周期是影响作者对期刊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获得更多作者的肯定,《JBE》近年来着力缩短期刊的审稿周期。以往的观念认为缩短期刊的审稿周期就是单纯地要求审稿专家在更短的时间内返回修改意见。而实践证明,单单这样做其实作用并不显著。有效缩短审稿周期,首先要准确选择审稿专家,尽量选择小同行评议专家。专家对稿件越熟悉,审稿积极性越高,审稿时间越短。另外,加送一两位审稿人也是一个有效手段。需要2份审稿意见的可以送三四位审稿人。国际上有些SCI期刊甚至每篇文章同时送5~10位审稿人。但如果所有期刊都这样送审,反而会造成审稿专家们的任务量普遍加大,更加不利于期刊审稿。《JBE》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稿件评审时间参差不齐,少则一两周,多则数月。有的文章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收到3份审稿意见,而有的文章送五六位审稿人,却没有收到1份审稿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编辑部建立了一个核心审稿人群,并施行动态管理。该审稿人群最初由对《JBE》忠诚度较高的编委和作者群组成,一般来说作者群和期刊编委的审稿积极性是比较高的。然后逐步加入一些审稿速度快、质量好的审稿人。这样从核心审稿人群中选取的审稿人的审稿时间基本是有保障的。在文章送审时,可以在《JBE》的核心审稿人群中选择2位,再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的作者或参考文献的作者中选择1位,这样可以尽量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有一两份审稿意见返回,再结合《JBE》执行副主编的意见,基本可以保证稿件评审的顺利进行。在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后,编辑也尽量保证在2个工作日内把具体的修改意见发给作者。

1.3做好学术成果的传播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因此,编辑部应在对作者的学术成果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加大力度对作者的学术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提高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对作者学术成果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刊除了传统的出版发行渠道外,文章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样。除了运用期刊网站、邮件推送等传统的学术成果推广形式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兴的宣传推广平台对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传播。国内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国外则有Facebook、LinkedIn、Twitter、Research-Gate、Google+等。此外,《JBE》在给文章作者发送校稿时,同时让作者提供5名该文的潜在读者。文章出版后由责任编辑负责向潜在的读者发送文章全文,推荐阅读。此外,有条件的期刊编辑部(如获得国家、协会资金支持项目的期刊)还可以资助部分文章进行开放获取,或与出版社协商实现对文章的优先出版等。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学会利用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平台广泛传播作者的学术成果,并及时给予作者反馈。对作者学术成果进行完美展现和有力推广,是期刊编辑部对作者的认可和信任的最好回报。

2发展“新”作者

发展“新”作者,指的是期刊编辑部定期地、有针对性地查找期刊潜在的、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并对其进行邀稿。

2.1寻找期刊的潜在作者

寻找期刊的潜在作者的方式很多,包括在文章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寻找,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中寻找,利用CrossCheck等重复度检测软件在检测结果的相关文献中寻找,还可以在网络搜索引擎和文献数据库中查找,甚至可以使用一些如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等公司的付费服务来定制查找相应领域的潜在作者等。

2.2利用大型网络数据库查找高学术影响力的潜在作者

查找期刊的潜在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邀稿,而邀稿对象一般要求其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采用2.1所述的几种方式,虽然可以查找到大量的期刊潜在作者,但仍然需要对这些潜在作者进行背景调查和筛选,比较浪费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JBE》利用WebofScience、Scopus等大型数据库的引文统计分析功能,在期刊的施引文献作者中发掘高学术影响力的潜在作者。以WebofScience和Scopus两大国际最著名的数据库为例,介绍使用其引文统计分析功能发掘高学术影响力的潜在作者的方法。进入WebofScience的基本检索界面,输入刊名“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选择时间从“2012”至“2016”年(一般考察近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此时的检索结果为2012—2016年《JBE》所发表的文章列表。点击该检索结果页面右上方的“创建引文报告”,得到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JBE》近5年所发文章的“施引文献”共1276篇,点击数字链接“1276”,进入施引文献列表页面。此时点击“分析检索结果”,选择对施引文献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显示前10个分析结果,显示结果如表1所示。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显示前25、50、100个分析结果。同样,在Scopus的基本检索界面输入刊名并选择检索的时间范围,检索得到《JBE》2012—2016年所发表的文章列表后,选中“全部”文献,点击“查看施引文献”,可以看到在Scopus数据库中《JBE》近5年发表的文章共有1562篇施引文献。此时点击页面左上方的“分析搜索结果”,查看施引文献的“作者”分布。得到如表2所示的基于Scopus数据库的《JBE》主要施引文献作者按照其拥有施引文献数量多少排序的名单列表。点击某一作者姓名,可以查看该作者的h指数等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作者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解。表1和表2均显示了按照拥有《JBE》施引文献数量多少排序的科研人员名单,但基于不同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结果略有不同。这些科研人员不仅满足研究方向与《JBE》的发表范围相吻合(引用《JBE》的文献较多),而且都具有比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的数量较多)。因此,除去《JBE》已有的编委和作者,其他人员可以作为《JBE》的重点约稿对象。采用上述方法发掘期刊的潜在作者,便于直接锁定发表文章数量多、学术影响力较高的科研人员。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可以对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起到关键的作用。《JBE》在2014年后使用该方法找到的郭志光(GUOZG,研究员)和牛世超(NIUSC,讲师)为《JBE》撰写的综述文章截至目前的引用数量均超过25次,并被评为ESI工程学术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获得引用的次数将其归入工程学术领域同一出版年最优秀的前1%之列),为《JBE》影响因子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3给潜在作者发约稿信

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潜在作者约稿,约稿信要由主编亲自撰写。在约稿信中应着重强调对其约稿的原因,如研究方向与期刊的发表方向高度契合,期刊的读者会对其研究感兴趣等。其次,要在信中突出期刊的办刊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学术成果推广方面的优势,说服潜在作者将优质的稿件投给期刊。对于有资金资助的编辑部,可以考虑根据邀稿文章的引用和下载情况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3结束语

学术期刊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优秀稿源的竞争。优秀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期刊要想根基稳定,需要不断努力培植忠实而优秀的期刊作者群。本文以《JBE》编辑部在办刊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为基础,讨论了编辑部通过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缩短审稿周期、做好学术成果传播来提升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增强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同时,以WebofScience和Scopus为例介绍了编辑部灵活运用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引文统计分析功能在期刊的施引文献作者中查找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潜在作者,并主动向其约稿,为期刊赢得了优质的稿源,促进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本文介绍的方法简单易行,是《JBE》办刊实践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学术期刊编辑同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