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管理变化的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如今,学术传播正在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在传统办刊模式和传播体系下,学术期刊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术传播没有产生更多价值。在这个不可逆转的社交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是独善其身还是融合发展,是每个学术期刊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术期刊管理的变与不变的是值得考量的。对学术期刊这种特殊的的出版产品来言,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重塑期刊形象、改变出版模式、提升信息传播和服务三个方面。
(一)重建传播新秩序,构建新的出版生态
出版秩序是出版者话语权的集中体现。不管是从全球范围内还是国内的学术体系,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长期以来都处于失语的传播状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作为主要学术信息传播载体的学术期刊被分解,信息传播的中心从期刊向单篇论文甚至是学术信息碎片转移。这样,少数学术出版个体凭借着原有强大的经济、资本和学术资源建构的学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秩序不断地瓦解。随着社交媒体新的传播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术期刊传统的以纸本期刊为基点的学术传播秩序必然遭遇严峻的挑战,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不可避免。这一秩序的形式是一个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一方面,学术期刊必须完成专业化、数字化、集约化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体系化建构以重建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这是纸本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纸本学术期刊要构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绕不开期刊自身体制的约束。然而当前出版管理环境下,体制问题的破解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去突破。在这种境况下,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社交媒体社会化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术期刊的“在中心化”,构建期刊学术信息多维度的社会化传播生态,这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二)转变出版意识,构建新的出版关系
出版关系是出版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出版管理过程中有期刊(编辑)、审稿人、作者、读者几个要素,其关系主要体现在期刊与作者、期刊与审稿人、期刊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几个方面。在传统封闭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中,期刊(编辑)、审稿人、作者、读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信息是单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出版关系是以期刊为中心。期刊出版的选题、用稿、编辑出版、传播等过程处于一个封闭模式。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出版关系面临重构,开放的出版关系更适应学术期刊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因此,新的出版关系给出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意识。构建主编、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媒体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创新意识。社交媒体催生了新的网络社群关系,这些关系的维护和发展,需要出版者具有新的意识。其次,要提升服务。社交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显著的特征是它更看重用户,通过加强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交互性等途径,不断提高信息的适用性,在传播中最大程度拓展信息分享的途径及受众。期刊要在出版过程中了解用户需求,并做好出版服务工作,帮助作者读者顺利完成出版活动。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期刊要相应地提供服务,期刊出版业应该从过去的内容提供商定位转变为内容服务商。第三,要转变出版角色。改变传统封闭的出版过程,搭建社交化出版、多向信息交互的出版平台。更深层次的是服务是进行资源整合,以内容创造和专业化的生产为导向,创造性地深度整合学术信息,为学术期刊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资源增值服务。
(三)改变出版策略,优化出版过程
出版策略是期刊出版的方向和定位,决定了期刊出版的效果。传统学术期刊体量庞大,但同质化倾向严重,期刊形式、内容、办刊模式等前篇一律。创新出版策略,构建新的出版生态,是学术期刊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明晰期刊的定位和学科方向、作者读者群体,提升出版的的相关性,优化出版结构。其次,要转变角色,改变出版者的身份,搭建出版信息服务平台,让期刊、作者、读者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交互,甚至是参与出版过程,实现期刊的内容定制乃至实现作者或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内容出版模式。第三,优化和完善出版流程,让社交媒体工具融入出版过程,出版要素在期刊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传播等过程中通力合作,提升用户体验。第四,实施全媒体出版策略,探索学术期刊多样化的传播形态,提升期刊信息的价值,改变期刊信息传播途径。
(四)创新办刊方法,探索新的出版手段
新的办刊方法和出版手段是推动学术期刊转型,促进学术期刊出版效率提高、出版物形式创新、传播效能提升的直接力量。第一,出版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通过编辑加工,让学术期刊的信息产品更加符合社会化阅读的特点,扩展学术期刊信息产品的传播途径,使出版信息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的需要。第二,充分利用好各种数字化出版平台。学术期刊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在新媒体出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出版平台,开展出版信息交互、出版营销、出版平台建设等出版活动深度实践。第三,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在加强现有的网络出版、域出版、优先出版等形式的同时,尝试按需出版、众筹出版等社交化出版形态。第四,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注重产品设计,增强期刊信息的易读性,尝试流媒体等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和服务,拓展期刊的现实服务功能。第五,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个具有媒体意识,具备媒体素养的采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