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应用

【摘要】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特点,其次剖析了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分析了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最后深入探讨出版社在新媒体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知识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均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出版行业对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尝试的阶段,但新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既让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便捷,又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领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了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进程[2]。本文就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的出版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但其蓬勃发展还是在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新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载体是互联网,其基础是数字技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版单位通过移动媒体终端、网络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信息。在新媒体面前,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均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对等的情况下开展互动交流[3]。

2.新媒体出版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出版行业。众所周知,出版物出版发行的组成要素通常包括出版物的传播形式、阅读路径、载体等。新媒体出版则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上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网络化、交流模式互动化、服务体系智能化三个方面,并且还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凸显新面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让出版行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契机。(1)传播途径网络化新媒体的产生环境直接赋予了新媒体出版“网络化传播”的特点。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不会受到发行量、出版地点、出版时间等制约,它有机融合了出版与数字化,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起电子影像、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2)交流模式互动化新媒体出版的亮点之一是让读者与出版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时开展互动与交流。因此,新媒体出版特别适合应用于学术期刊领域,这样既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优质化的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形式,可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在线讨论、辅导、学习等多种互动形式。(3)服务体系智能化出版物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功能多样化、内容海量化,还体现在服务体系智能化。依托新媒体技术,相关人员可精准挖掘与高效整合信息数据,从中提取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资源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既可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又可在知识传播层面形成“意图理解”“用户理解”“资源理解”的良好局面,无疑能让知识传播目标更精准。

二、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

纵观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及出版集团,笔者发现它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多种新媒体出版形式不断涌现,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最具代表性。这三种典型的新媒体出版形式均有别于传统学术论文的传播方式,而是打破了传统出版对学术论文展示的局限性。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为例,该刊积极拥抱新媒体出版,在LinkedIn和Facebook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学术大牛的访谈播客、学术论文的视频摘要,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期刊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其知识传播效率得到提高。

1.视频摘要

视频摘要主要是者采用视频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阐述的一种形式,涵盖学术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通常而言,视频摘要并非只限于通过视频形式来简单呈现学术论文的关键内容,而是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更活泼的语言方式向读者展示学术论文的精华内容。目前,Nature、CellPress、Springer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均接收视频摘要。2017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摘要在《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的官网上。2018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期刊《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创刊,其以更庞大的信息传播量、更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心脏病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动态进行视频报道。

2.图文摘要

图文摘要主要是由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美观性与直观性,可提高学术论文摘要的信息丰富性。图文摘要有利于推动读者的跨学科交流,读者通过阅读图文摘要,既可迅速筛选所需学术论文,又可激发自身深入阅读学术论文的兴趣。从目前来看,图文摘要已被大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中,包括ASCE、IEEE、OpenEngineering等。

3.播客

播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广播方式,由若干个视频文件与音频文件组成。播客于2004年在美国诞生,而后被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逐渐应用于构建知识兴趣社区,以便推动知识传播。读者可通过订阅的方式收听广播,只要是订阅用户,新节目就会在有网络的条件下被自动下载到用户设定的存储设备中,如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个人计算机等。与其他新媒体出版形式相比,播客的内容更富有广泛性,并不只局限于学术论文本身,还可将科研人员的访谈录音、最新热点学术资讯等纳入其中。很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采用了播客,但我国的学术期刊在这方面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杨郁霞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时发现:22个链接有OSID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中,只有2个高校科技期刊的2019年全部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其余20个高校科技期刊只有少量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而链接视频的二维码更少,全部期刊中只有4个此类二维码[4]。

三、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容生产,又要重视知识传播。出版单位实现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除了应在学术论文撰写层面对数据、图片的质量要求很高,还应对研究者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图片等资料有较高要求[5]。虽然传统出版物在知识传播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覆盖面,造成读者难以对所需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获取,而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资源的质量水平均会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带来很大的影响[6]。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能够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精准挖掘知识、细致整理数据,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快速出版。待出版完毕之后,读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并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将其应用到研究中。由此可见,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可让读者便捷地获取优质资源,为读者进行科学研究带来较大的便利。新媒体出版并不局限于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也旨在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学术期刊、阅读学术期刊,进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7]。整体而言,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上。首先,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图片资源,甚至影像资源,这是传统出版无法做到的。其次,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播途径网络化的特点,能够让读者便捷地获取资源,所以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最直接的影响是较好地推动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进程。当然,新媒体出版既然是一种新兴出版形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出版从业者不能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没有的优势就忽略其不足,而是需要正确面对,兴利弊害。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知识质量才是决定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媒体出版只是让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效率最大化,出版人员切不可顾此失彼、不分轻重。

四、新媒体出版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1.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

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且日常事务较多,很难有精力投入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等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工作,还是需要作者充分参与。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没有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也鲜有作者通过制作与提交新媒体内容而获得实质益处。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者予以激励。第一,科研工作者所撰写的每一篇学术论文背后都凝聚着辛勤研究的汗水,他们通常持续研究数月,甚至数年。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大力宣传新媒体出版对知识传播的好处,力争让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是一项重要的义务,这也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关键。第二,无论论文的传播是通过视频摘要,还是图文摘要,抑或是播客形式,均可让作者的研究成果被更多读者发现、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就会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科研社交机会,甚至有可能会给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项目资助或技术合作机会[8]。若作者长期坚持做这些工作,实质上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圈。如果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能让作者认同这个观点,便能较好地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第三,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的作者进行实质性激励,如置顶展示作者成果、为作者开通绿色审稿快捷通道等。

2.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做好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服务

首先,微博、微信平台既是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主阵地”,又是学术期刊工作人员与读者实时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设置相关部门参与微博、微信平台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咨询高峰时段,光靠指定的相关部门是难以应对大量读者的,此时就需要全体编辑上阵,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回复读者提出的问题。其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后台接口开发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新功能,如其可在后台接口开发自定义菜单,自定义菜单的界面设计须简洁,操作设计须便利,结构设计须明确,立足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传播服务。再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将智能客服机器人加入微博、微信平台,读者既可通过对话框与智能客服机器人实时沟通,又可通过输入操作命令来享受电子资源的下载、文章检索等服务。最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图文推送时需做到分门别类和有的放矢。例如,在推送“最新出版论文推荐”等消息时,工作人员切忌用太大的配图,因为部分读者在使用微博、微信平台浏览这类消息时都是用手机流量,若配图过大,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这个平台。当然,也有部分读者不太喜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推送的图文,那么工作人员可先用纯文本信息模式推送消息,待读者通过对话框输入关键字回复后,再由设定好的程序推送已编辑好的图文信息。

3.妥善解决新媒体出版的版权救济问题

新媒体出版的分享性与匿名性导致“版权后置”的情况较为凸显。即由于新媒体出版物易于复制、传播,加上侵权举证难以进行,新媒体出版作品的侵权行为已经呈现多发、高发的态势。著作权人在侵权行为面前处于弱势状态,即便意识到自己被侵权,但是面对高额的维权成本也只能忍气吞声。由此可见,从法律层面保障新媒体出版作品的著作权极为重要,这也是出版单位实现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需要立法机关、作者、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等群体共同发力。立法机关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针对当前新媒体出版的特点和需求建立救济制度,并且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共同推动版权保护联盟的建立,群策群力,维护版权价值。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则要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以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及时向著作权人与读者宣传版权知识,尤其要重点普及侵权案件的细节,切实增强作者与读者的维权意识与守法意识。而作者也要强化版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抵制侵权行为。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受众群体逐年扩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并凭借其共享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让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改变。移动式数字阅读、碎片式数字阅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阅读风尚,学术期刊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术期刊作为当前知识传播活动的主体力量,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妥善应用新媒体出版创新知识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传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