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问题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结合本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组成状况,分析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配备与人员结构等情况,主要存在编辑数量不足、编辑人员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学术期刊编辑部建设中编辑人员配备、分工及编辑发展的建议:加强期刊集群建设,实现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编辑人员数量;制定完善的编辑部分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分工,权责清晰,保障编辑部高效运转;制定定量考核办法,科学合理地分解工作量,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健全编辑部激励机制;加强对编辑的职业规划,为编辑自我学习和成长提供多元渠道,激发编辑活力和动力等,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
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主体,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在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学术期刊大多由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办,在科研及生产任务为主的评价和管理导向下,难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一直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配备不足问题比较普遍。1991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科技期刊编辑数量做了明确要求,但该管理办法目前已废止,当前新的管理条例及各类期刊管理办法并没有对期刊出版单位人员配备的明确规定。江苏省每3年对省内期刊组织一次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其中关于出版资源的基础条件中,有一项对人员配备的打分标准:“年出刊6期(含)以下,3人以上(1分),1~2人(0.5分);年出刊12期,5人以上(1分),3~4人(0.5分);年出刊24期(含)以上,8人以上(1分),5~7人(0.5分)。”这个评估对编辑部人员配备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占分比并不大,满分1分的人员配备标准仅是保证期刊出版的最基本条件。即便这样,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仍达不到标准。本文结合科研院所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组成状况,分析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配备、人员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学术期刊编辑部建设中编辑人员配备、分工及编辑发展的建议,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良性运转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现状
笔者调研了本单位和附近期刊分布相对较集中的高校,以及同为水利专业的科研院所共6家单位23个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情况,主要关注编辑人员数量、人均编辑量、人员结构等方面情况,见表1。总体来说,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组成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编辑人员数量普遍偏少,编校任务繁重。编辑部人员总数大体为:双月刊编辑部2~3人,月刊编辑部4~7人。但这只是编辑部人员总数,经过了解,这些人员并不是完全投入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有几种情况:①科研和编辑兼顾,编辑岗位只占半个编制,另一半时间要投入科研工作;②编辑部兼顾期刊主办学会的服务工作,有的编辑专门负责与学会对接,每年负责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培训班、出版公报、信息服务平台维护等事务;③有的人员面临退休,编辑部事务参与不多,主要做些编辑辅助性的工作;④刚刚入职的编辑,对编辑工作完全不了解,还需要学习和成长时间;⑤身体状况不佳,基本处于病休状态,没有参与到期刊工作中;⑥只负责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处理编辑部的报销、邮寄及部分排版等编外繁杂事务,不参与编校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各单位真正投入到期刊出版核心工作中的编辑人员数量普遍较少,有几个双月刊编辑部从事编校的只有2人甚至不到2人,月刊编辑部最多只有5人,表1统计的各编辑部人均年编辑量为40~100万字,65%以上期刊人均年编辑量大于50万字,52%以上期刊人均年编辑量大于60万字,还有两家期刊人均年编辑量大于100万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表1中人均年编辑量数据为年总编辑量除以全部编辑人数,去除上述一些情况中并没有参与编辑的人员,实际人均编辑量还要更大;还有的编辑部因承办会议还要出版会议论文集;因此,从调研情况来看,编辑普遍反映编校任务十分繁重。
1.2编辑人员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竞争力。要提升期刊出版竞争能力,必须从其核心竞争资源及优势上着手,建立合理且科学的编辑人才队伍,这已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2]。科学合理的编辑人员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专业方向全面,二是人才梯队层次合理。对于学术期刊编辑部,负责稿件编校的编辑是核心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对学科专业具有较深的认识,对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具有独立进行组稿、策划、编校等能力的专家型编辑;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期刊阅读和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期刊新媒体宣传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应积极应对传播环境变化,开拓新市场、开发新媒体产品,努力提升刊登文章的关注度和下载量,配备专业的新媒体技术设计人员以及网站、公众号等媒介的运营维护人员;随着国家对争创世界一流期刊工作的部署,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成为各期刊出版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学术期刊对国际化推广、宣传、营销人员的需求愈加迫切。从目前的23个学术期刊编辑部总体来看,人才队伍结构单一,绝大多数编辑部只有编校人员,没有新媒体技术和营销人员,仅《中国防汛抗旱》编辑部有合作的广告部,另外河海大学期刊部下设了一个办公室,统一负责各编辑部的财务、质检和发行。由于编辑部人员数量普遍偏少,2~3人的队伍谈不上人才梯队建设。因此,为适应新时代的高要求、提升办刊水平,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在人员配置、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加强规划。
1.3编辑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一个编辑部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位,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合理的分工是保证编辑部高效运转、职责清晰的前提。主编、编辑、设计、编务、推广、营销等各个岗位需要各司其职、合理分工、通力合作。由于人员较少,目前的各编辑部较少能做到合理分工,分工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编、主任、编辑界限模糊。从调研结果来看,科技期刊主编绝大部分不是专职,一般都为高校或科研院所中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兼任期刊主编,能够投入期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出版单位对主编职责定位也不够清晰。一些期刊主编的职责实际由编辑部主任在执行,编辑部主任既做主编的事情,同时还要做着编辑的事情,参与稿件编校,对期刊整体发展的开拓、引领及对外宣传交流等工作中重视不足,体现不出主编、主任岗位应有的价值和作用。②责编不明确。很多编辑部也没有对编辑进行明确分工,不分栏目不分刊期责编,职责不明确,责任不到人,“大锅饭”的模式普遍存在,容易造成期刊运行效率低下、相互推诿,管理不顺畅。③编辑、编务不分。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有些编辑部需要编辑全程参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部人员各个都是“全能”,从组稿到出版发行,一人负责一整条流水线:负责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负责与出版社、印刷厂、发行单位进行联系;与各期刊检索数据库进行联系,报送各种规定的材料;申报期刊方面的课题;期刊采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维护工作;还要寄送各类文件、期刊以及报销等杂务。编辑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提升自己,长期下去,易造成编辑职业倦怠,对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对编辑人员的健康和知识充电也不利[4]。
2对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的建议
2.1加强期刊集群建设,充分整合资源。人员配备不足已是很多学术期刊的现状,增加编辑人数是首要需求。但是,经调研,各编辑部都表示,在现阶段及现有体制下,增加人员非常困难,出版单位很难给编辑部增加编制。因此,在不能明显改变编辑人数的前提下,期刊如何发展,是现阶段期刊编辑部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无非两种办法,要么勉强维持现状,不求发展;要么认真思考,找到办法,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在国家对期刊高质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期刊要求的大环境下,期刊出版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期刊集群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对期刊高质量平台建设的要求,也适合现阶段各出版单位改革的方向。中国科协刚公布的《2021年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工作要点》(简称《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集约办刊模式创新,研究推出集群化试点单位倾斜政策,支持通过主管单位统筹、联合主办、平台托管、合资设立出版单位等多种形式,跨部门、跨地区整合出版资源,加快试点刊群扩容提质。”首先,通过期刊集群建设提升期刊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力。对于期刊数量较多的出版单位,多数还是以各编辑部为基地各自为政的作坊式运作模式[5],期刊出版规模小,学术方向趋同,内容同质化、影响力偏低。集群化建设从单刊到刊群,不仅是量的改变,更是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是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期刊运营模式。现阶段,有条件的可以按照《要点》中要求组建跨部门跨地区期刊集群,刚起步的可以尝试在出版单位内部先组建小型期刊集群,综合管理本单位期刊,提升出版单位期刊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第二,通过期刊集群建设充分实现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各个编辑部的工作量、学术方向和实际需要,期刊主办单位可以实现统筹分配、合理配置编辑人员[6];各期刊的核心资源如作者、审稿人等有效整合,资源共享,提升期刊整体的策划、约稿和稿件送审、推广等能力;发行、推广及编务等人员可以实现共用,既能提高管理效率,又能减少人员成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2.2科学合理分工,促进编辑部高效运转。编辑部分工要明确,只有权责清晰、分工明确、专岗专人、协同共进,才能良性高效运转[3]。第一,编辑部梯队分工要明确。发挥主编和编委会在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建立编委会制度和章程,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提升期刊学术策划和学术审核水平;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把关期刊学术质量,全面负责编辑部的管理工作,制定期刊发展目标和路线,设立完善的编辑管理制度[7],培育期刊资源,做好培养编辑人员等管理工作。第二,建立责编制。按照期刊栏目或刊期,编辑人员实行责编制,责任到人。根据编辑的专业方向,分别负责一定栏目或一定刊期稿件的编校等工作,既能责任到人,培养编辑的责任意识,又能充分发挥各个编辑的专业优势。第三,拆分流水线。编辑不是“全能”的,不能一人负责一条流水线。编辑、编务、出版、发行不同岗位分工明确,做到才尽其专,人尽其用。在这方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部已经做出了改革,负责组稿的编辑组成一支队伍,专门负责组稿,经常去各大会议与专家交流,为3个期刊共同组稿;组稿、编校、推广流水线已经基本拆分;宣传和推广也比较活跃,期刊影响力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
2.3制定定量考核办法,健全编辑部激励机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归根到底,在于缺少考核机制。缺少分工,没有考核,工作做得好不好全凭编辑的责任心。责任心重的编辑,默默做事不抱怨,每天埋头苦干,长久以往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和成就感;责任心弱的编辑,易粗心应付或做事拖拉,导致期刊出版时间拖期、出版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期刊的发展。另外,还要考虑编辑也有能力强弱之分,缺少激励机制,对能力强、工作量多的编辑不公平。因此,在现代管理体制下,需要定量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这也是调动编辑人员积极性、提高编辑部运行效率、提升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议期刊出版单位探索编辑绩效考核的定量化途径,改进出版单位考核制度。考核办法应充分客观地评估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同岗位的工作数量与质量要求,科学合理地分解工作量,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制定符合本单位期刊特点和实际的定量考核体系,比如组稿量、文字编辑量、邮件推送量、社交媒体维护量、会议交流量、培训学时量等指标,对不同岗位的人进行积分计量考核。业务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则为业绩奖励基数,年终总积分超过规定分值,按规定奖励年终绩效;达不到基数总量则核实后在年终绩效中扣发[8]。通过定量考核,使编辑部各岗位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实力和不足,切实提高编辑的编校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而且,用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公平公正,能够激发编辑人员工作积极性。
2.4为编辑发展创造平台和环境,激发编辑活力。在现今知识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编辑个体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探索追求,以求自我完善。期刊出版单位在编辑人员配备中,还应考虑给编辑发展留有空间和充电时间,并将此作为对编辑评价指标之一。只有为编辑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编辑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激发编辑部的活力和编辑工作的动力。编辑应该给自己设定一定的时间用来学习充电,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我[9-10];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学习先进办刊经验,拓宽办刊视野;面对越来越高的社会和行业要求,面对全新的技术发展和期刊出版变化,编辑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持续学习、变革工作模式[11],变被动编校为主动策划、组稿,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期刊主办单位应该关注编辑人员尤其是青年编辑的成长和职业规划,不断优化编辑成长的培养体制,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职称评定制度,给编辑人员努力目标和职业上升机会[12];提供培训机会,建立出版机构内部交流学习机制,定期召开交流分享会,总结经验,认清不足,为编辑自我学习和成长提供多元渠道。只有编辑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得到提升,工作起来才有动力,学术期刊也才能焕发活力。
3结语
作为科研单位,学术期刊虽然难以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是单位科研软实力的最好体现,在推动科技进步和提升单位科研影响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辑人员配备不足,一方面导致编辑人员工作负荷超标,工作积极性差,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国家对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需要期刊提供更高标准的人员配备、人员结构、管理体制。人员配备及结构不合理,期刊的宣传、推广以及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期刊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很大影响。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出版业的主攻方向,同时也是更高的考核标准和更大的发展挑战,期刊办刊条件及管理水平必须及时跟上,人员配备是重中之重,出版单位应高度重视编辑部人员配备问题,重视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建设问题。此外,期刊主管部门对期刊主办单位考核中,也应将办刊人数、人均年编辑量、人员结构、编辑管理制度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