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主编角度下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是作者2020年12月11日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从主编的角度,围绕科技学术期刊建设讲了4点建议:1)要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2)要认清和重视期刊“本体”,3)要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4)要把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关键词:期刊建设;科技学术期刊;主编
我从2001年起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主编,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至今。2001年以前,该刊名为《兵工安全技术》,从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编。从2003年2月起我还担任了《科技导报》主编,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担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机关学术刊物。当科技学术期刊主编这么多年,我认为期刊建设是主编的主要职责[1-3]。这中间有4点体会值得谈一谈。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本体”
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3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
发表在科技学术期刊中的学术论文要让读者看得懂,这也是主编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说科学技术论文中反映的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献给祖国、献给人类、献给时代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如何“采珠”值得主编重视。这与科学技术传承有关。科学技术需要发展,需要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发表学术论文是传承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被阅读”。学术论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被阅读”,被科技工作者作为科研工作资料阅读是学术论文重要作用之一。众所周知,阅读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专利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形式;阅读最前沿的学术论文,研究人员就可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为此,主编要让读者看得懂学术期刊中的论文。看不懂的学术论文太多,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不是读者专业水平有问题,而是论文中隐藏了太多的必要信息。一流仪器设备打印了结果当然值得高兴,但是没有讨论,你甚至不知道这个结果的重要性。许多时候,你不知道论文中的结果是否可靠。更为关键的是,你可能无法重复论文的研究,无法得到或重复论文的结果。在我当博士生写学术论文时,会得到学术期刊提供的写作指南,并且一直被告之,所写的论文要让博士生们看得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这样的要求了。学术论文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有人思考。其实,学位制度的实践一直很有分量地告诉我们,博士生是专业传承的最重要的群体。今天的博士生,就是明天学科、专业、行业的领军人才。科技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群之一是博士生,一定要有为博士生群体服务的思想,而且这种服务不应只停留在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层面。主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期刊办成本专业刚刚进入科学技术“殿堂”的人们(博士生们)看得懂、学得明白。学术期刊内容要让做相同或类似课题的博士生看懂,使博士生愿意拿起来阅读,千万不要让博士生们望刊兴叹:“啊,这个期刊水平真高,我的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啊!”
4把学术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在科技界,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学术成果的出现,总是呈现这样的图像:后一篇论文把前一篇论文的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或者一小步。这里说的“后一篇论文”,指的是学术期刊正在发表中的论文。后续的研究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往前推进。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的作用和重要性,它为新知识、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展示和积累的平台。过去,出现这样的2篇论文可能需要10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而现在很多专业也就只需一两年,甚至不足1年。这些论文仿佛一条学术发展和传承之“链”,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学术链”[5-6]。这“后一篇论文”当然是主编们希望自己的期刊发表的。这里,重要的是期刊要反映“前一篇论文”,即使这篇论文并不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这就涉及了学术论文的引用。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真正意义,是“珍珠”被传播和被继承,也就是成为一个课题的“学术链”中的组成部分。要鼓励学术论文作者一边对自己的成果有正确的认识,成果是“向前的一步”,一边在论文中要用“首次”“第一篇”“第一人”“里程碑”“标志性成果”等,评价发表在自己之前的论文。写好这样的学术评论句很重要。你写了别人的成果,肯定了成果的意义,别人才会写你的成果,肯定你的成果的意义。这是被具有相同专业才华和科学资格的专家的认可。由于绝大部分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做法,这就意味着一个规律的存在,说明在科技界学术交流中存在着一个“同行认可价值体系”[7]。要努力让科技学术期刊正在发表中的学术论文成为“学术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对学术论文中同行工作的准确引用和评价。要准确运用学术评论句,这是对科学技术成果进步性的判断。我们哪怕用千金万银来构建的所谓“第三方”评价,都不可能代替你的同行们在他的后续发表的论文中用学术评论句对你的成果进行的评价,以及他的成果对你的成果的推进所带来的巨大荣誉。学术期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平台上出现的“学术链”越多,期刊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综上所述,主编在一流学术期刊建设中,不仅仅是把期刊办成学术论文的提供者,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期刊成为新成果、新知识的提供者,让期刊成为“学术链”各环节的重要提供者,成为“创新库”“积累库”,要让人们从期刊中可以看到一个科学、专业的“故宫”,就像我们在北京天安门北边看到的故宫。建设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故宫”,是科技学术期刊主编十分重要、光荣和崇高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