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全媒体下专业音乐期刊发展路径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全媒体是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变革后的传播形态。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现阶段我国公开出版的专业音乐期刊,大多数仍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传播形式,以相关音乐研究、评析或乐谱出版为主要内容。尽管在有关部门和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逐步完善,专业音乐期刊已经在朝着全媒体方向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一般来说,正规办刊的专业音乐期刊都有上级主管单位,在办刊经费上无后顾之忧,所以,运营压力相对较小,直接导致各级人员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第二,此类音乐期刊的编辑队伍主要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组成,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难以跳出传统的编辑思维模式,尚未完全接受新的媒体融合意识。第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性办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塑造了期刊在业界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因为时效性较差逐渐被读者放弃,最终成为极小部分群体的“孤芳自赏”。第四,近年来,由于薪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等原因,人才供需脱节。
二、专业音乐期刊的发展路径
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其中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在此做一个假设,即便是一万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中仅有一人点开了我们推送的相关信息,也有近9万的阅读量。如此庞大的基数,说明“全媒体”出版潜力巨大。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由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100篇原创文章里,只有9篇阅读量破万”的窘境。近两年,笔者关注了多个专业音乐期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明确的一点是,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很低,一般来说,能够超过1000次的即可算作具有较高阅读量的推文,并且我们还无从得知,这1000次是否属于有效阅读。难道面对互联网我们真的无路可走?笔者认为,要想打破专业音乐期刊融合发展遭遇的瓶颈,必须要明确三个问题,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1.培养编辑人员核心竞争力,以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全媒体时代,对编辑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专业能力、编辑加工能力等方面精益求精,更需要学习新媒体相关的各种能力,谋求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笔者所在的《歌唱艺术》杂志为例,由于专注于歌唱艺术领域,专业性极强,所以不仅要求编辑懂演唱技术,理性感知发声原理,同时又要基本明晰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等。事实上,在现实的招聘市场,各类期刊很难招到既懂相关专业又是编辑学科毕业的人才,往往是在二者中优先选择前者,即专业能力。在进入出版行业后,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交由老编辑一对一地培养其编辑加工能力。音乐出版社特别强调乐谱编辑加工能力,这就需要新编辑不仅要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201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向社会《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2016年北京市首开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这也说明在当前的出版工作中,编辑最好能同时具备“数字技能”。强调在复杂、交互、立体、全媒体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以数据化思维,挖掘用户需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知识产品,通过整体策划运作,谋求刊、网、端、微、屏等构成全媒体矩阵,实现内容增值,并以最优化的传播方式,力争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最大化。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媒介形式如何变化,编辑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决定着期刊的品质。2.坚定优质原创内容为王,以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什么是媒介?媒介是人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或技术手段。简言之,它是一种传播形式。形式与内容之间,内容从来都是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媒介形式无论新旧,其本质都只能是内容的载体,脱离了内容的媒介形式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也会因此失去媒体属性。“内容为王”对于所有媒体来说,是具有普适性的。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做的是优质原创内容。据“青瓜传媒”的《2019年微信公众号文章数据报告》显示:“88.5万个微信公众号,平均一天才产出200多篇原创10万+。”这说明了优质原创内容的稀缺性。那么,优质原创内容从何而来?源于编辑的专业策划,源于编辑对学界发展动态的精准把握,源于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观点碰撞和有效沟通。《歌唱艺术》杂志曾于2018年推出一期关于“如何看待声乐学生换老师”的话题文章。之所以策划此选题,原因在于专业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特点。一个声乐学生的学习之路很长,如果未来要真正踏上职业之路,自始至终仅受教于一位老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总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讨论“换老师”的问题,师生双方都会有所顾虑。每个人对歌唱都有自己的理解,且不论每个人都会存在认知的局限,仅是声乐目前的授课方式,就会使得相关的歌唱知识和理念较易被“误传”。杂志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从认知规律、利弊得失、心理状态等角度对此话题展开探讨。相关文章刊出后,引起众多师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其中的一些理性分析也解开了困扰他们许久的心结。优质原创内容强调的是专业,是深度,而这些内容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媒介形式被传播,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但无论传播平台如何更替,信息数量如何海量,都不能冲击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首要地位。3.明确走可持续发展的全媒体之路,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专业音乐期刊自诞生以来,一直沿用纸质印刷这种传统的出版方式,“文字+表格+图片”是纸质出版的终极呈现方式。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的出现,让出版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早已能够实现深挖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式集中于一个数字平台上,最终实现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通过大数据收集受众的实际需求,然后基于算法推送,实现对受众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2019年5G技术投入使用,其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低功耗等特点,不仅能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也将带来更深刻的媒介形态变革,为全面推动全媒体出版奠定坚实基础。在全媒体背景下,专业音乐期刊音频化、视像化已是大势所趋,且也更易为受众所接受。这样的媒介形式有着较强的画面感和视听效果,可以令读者对文本产生更深度的认知。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某泛科普类视频自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肺炎的一切”的视频,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让医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短短几天便在全网收获了上亿次的点击量,同时也将该自媒体团队送到了流量的顶端。
三、结语
长期以来,音乐被视为“曲高和寡”的专业领域。当微信时代来临,专业音乐期刊第一次以完全开放的状态直面大众,全媒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含了当下存在乃至未来即将生发的各种媒介形态。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大潮,面对“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亦步亦趋,要抓住媒介传播的内容本质,保持优质原创内容的强大生产力和稳定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细分用户精准定位,以最简洁、最适当的方式与大众取得关联,打造适合专业音乐期刊发展的媒介融合形态,持续用力、厚积薄发,在精打细磨中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