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期刊对学术论文题目谦辞否定态度原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许多论文题目中会经常出现诸如“初探”“浅析”“略论”“小议”等表示作者谦虚姿态的辞藻,我们将这类题目称之为谦虚谨慎型题目。但是谦辞在学术期刊题目中层出不穷的现象却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荣新江曾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一书中提道:“我主张不要用‘试论’、‘述论’一些字眼在论文题目中。要论就论到底,虽然学无止境,一般情况下你可能觉得已经论据掌握得十分充分了,但那也不一定就能论到底。但是否有这样的决心和功夫,还是只是浅尝而止,是不一样的情形。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只是‘试论’,如果只是‘试论’,那就暂且不要发表,等研究透彻了再来发表。”[1](186)论文创作者在为自己的文章命名时,或许是基于文章内容不完整不成体系的现实状况,也或许是基于治学时一贯的谦己敬人的人际要求,在题目中加入了表演的语素;这些语素传递到读者的眼球时,他们难免会因此质疑文章的质量。因此许多期刊纷纷表示不提倡此类命题方式。
一、题目谦辞的概念
文章题目或者书名中使用表示作者自谦态度的语言形式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就已存在,很多书名如《庐山略记》《方是间居士小搞》《鹿洲初集》等采用“略记”“小稿”“初集”等语言来表达作者自谦的态度,或者也意在向读者表达该书论述范围的狭小和论述内容的粗略。[2]这种书名使用谦辞仅仅是古汉语文化中表谦的一种形式,表谦和表敬是古人人际交往中常有的两种姿态。从这个角度看,题目的谦辞是作者在与读者单向沟通中的自谦与敬人礼貌性行为。这种礼貌性行为并不代表表达者完全的真诚,而是存在二种情况:一是确实怀有谦恭之情而使其自觉外化于语言行为,二是内心实无谦敬之情,但又拘于礼节故作姿态以示谦虚。这就涉及谦虚的心态和谦虚的姿态问题了。谦虚的心态表达的是作者真诚的情感信息,是有意识地谦虚的心理状态和特征,是在谦卑语义背后作者的潜在之意。但是,作者的心态真诚与否,甚至是有无,都是一个很难衡量或判断的东西,所以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只是作者的一种姿态。姿态一词原本是个中性词,既能指态度,又有姿势、样子、容貌神态的意思,基于此,使用“自谦的姿态”这一说法统称使用谦辞的这一语言行为更合理。古汉语文化中自谦的姿态流传下来,谦辞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汉语书写表达的一个习惯。题目是一个作品的眼睛,在吸引读者眼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大部分文章题目中修饰动词的语素往往带着明显的谦虚、低调的特点,我们把这一类的语素归结为谦辞。题目中谦辞的使用形式也颇为丰富,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以“浅”“试”“略”“漫”“小”“初”等和“论”“谈”“说”“议”“析”“述”等构词而成的有规律的词语类题目谦辞,还有一类就是由“……之我见”的句式构成的句式类题目谦辞,这些题目通过知网检索就有数万篇。
二、题目谦辞使用的原因
题目谦辞源自对古汉语用法的承袭,是一种无意识性的使用。语言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要从现实的社会行为实践出发去探寻语言现象产生的社会土壤。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庸文化对学者提出谨慎治学的要求,这是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交际领域对活动于其中的每一个实践者提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实践模式在社会关系网络内不断得到每个行动者的遵循,就会形成惯性,惯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每个主体都拥有的实践倾向。[3]当传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给了我们这种“谦己敬人”的交际行为惯性,并透过无数个社交网络渗透到学术领域,就会外显为学术语言谦谨的惯习。惯习一经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便具备了左右蔓延的影响性和前后代际相传的承接性,题目谦辞的大量存在大体是受到自古以来一贯的学术谦虚用语这一惯习的影响。惯习影响下题目谦辞的使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事实上只是在摆姿态。文章题目中的谦辞,往往是作者脱笔而出未经思考的产物。事实上作者本身并无表谦的心理和习惯,只是在进入学术圈之后受到此类论文题目的影响,或者长期的学术经验积累让作者习惯性对学术持有一种敬畏之心,在浩瀚的学术成就面前不自觉地形成了在论文题目中凸显自身谦虚治学的态度这样一种行为倾向。不因为内心认同的行为倾向只是一种机械化顺从于既有的社会惯习,这无异于仅向读者和整个学术领域摆一摆姿态。跳出书面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行为类似于在学术研讨中,发言者会一再强调自身认知的有限性,在向其他学者展示自己谦虚的姿态时也隔绝了其他学者的回应。另一种情况是作者有意识地在题目中加入谦辞,主要是初入研究界的学者在系统论证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无法对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进行彻底分析和全面表述,便在题目中加入谦辞以反映真实情况。这时作者可能是出于“为自己留后路”的目的而有意为之的策略性行为,也是为自己没有论述清楚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方式。对于初入门的学者来说,在题目中使用谦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仅满足了对于搞学术和做研究的热情,也借此掩饰了文章内容的粗略。虽说知识面有限、论述不彻底,但若是等知识积累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再进行研究,可能会由于长期没有进行学术研究导致学术能力滞后,起初对学术热情的火苗也奄奄一息了。这种有意识的使用行为是真的谦虚,而非故作自谦之姿态。如果说只是在惯习影响下以谦辞元素为题目命名,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略”的层次,有文不符题之意,而有意识使用谦辞的情况,文章的内容大部分也是真的粗浅,与作者在题目中想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这种低层次的论文大量泛滥势必会引发学术研究者不端正治学的态度,当作者都在试图以添加题目谦辞的方式为自己低水平的学术成果增补脂肪时,学术领域就会出现学术垃圾丛生的怪象,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学术风气。题目谦辞使用的原因也可能是多元的,既有初次涉入某领域时的粗略之谈,也有谦虚文化惯性影响下的表达习惯,无论基于哪种原因,这一现象都是一种学术语言使用上的策略性行为。在学术界,题目中谦辞语素的存在已经泛化僵化了,它似乎成为论文作者的一种固化的写作实践模式,使大部分在该领域没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在反复实践之后获得了一种倾向性。他们可能不再对题目进行深入的推敲,仅仅是格式化地在谓语部分加入表谦的语素,结合论述的主体,构成文章的题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此类型文章题目的大肆泛滥和文章命题方式的僵化无活力。题目本应是清新、凝练、别致的,这样才足够吸引读者眼球,但“试谈”“漫谈”“……之我见”之类的套子元素插入题目时,题目就会变得生硬和僵化。
三、题目谦辞向读者表达的信息
首先,是论述的不彻底性。无论题目中的谦辞是代表任何实质意义的虚假谦虚,还是作为作者真实心理的映射,读者都无法根据题目中的文字判断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情感态度。但是作为视觉动物,当我们一看到“浅论”“初探”这样的字眼,就会习惯性根据字面的意思以为作者只是做了一个浅浅的论证,知其然而未曾深究其所以然,探究学问限于皮毛。这样的文章中作者可能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新的视角,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见解,但仅限于显层次的论述,没有抓住一现象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述。在作者的谦虚之外,读者在“试谈”“漫谈”这样陈旧俗态的题目中接收到的信息还可能是作者懒于甚至无力对题目进行推敲和提炼而草草了事,[4]或者作者自身对所探究的问题拿捏不准,研究不到位,拟题时只能先预留几分分寸。[5]可见,这样姿态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向读者展现文章思维之美的。论述的不彻底性揭示了无研究深度。“研究深度需要提升”是在论文评价中常见的话语,可究竟什么是论文的研究深度呢?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是探究学术的过程,也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论文应长于思辨、贵在创新,采用辩证分析的思维过程,研究的深度即在于分析的深刻与否。分析之难,在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阐发,直至走到论证的终点。而冠以“浅析”头衔的文章,就意味着内容上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未触及根本,未抵达终点,更谈不上独创性了,已然失去了学术行文上的深邃。其次,是视域界限不明确。“简”“浅”“略”“漫”之外,还有“……之我见”,这些题目不敢承认文章的深刻,也不敢承认文章的全面,视觉上是没有办法带给读者以冲击力的。视域和地平线一样是无边无垠的,它随主体的视角而延伸,需要被主体所规定,正如每一篇学术论文在某一问题上都有一个专题范围,这个专题范围就是研究者关注和活动的视域限制。“简”“浅”“略”“漫”虽然本身也代表了一种量词,但是这种量词是极其抽象的,它无法准确地为作者的研究课题加上一个限域。在无法具体的领域里,研究者无力对没有专题范围的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他的论述无非是东补西贴。“……之我见”中的“我见”试图通过强调仅代表“我”的观点来展现作者的谦虚,但“我见”并非凭空得来,而是来自批判,来自对前人观点的“肯”与“否”。所以,在“我见”的文章中其实已经包含着对许多观点的论证,题目中加入“我见”实际上是把文章本身的视域混淆,并以一种狭隘的姿态展现给读者。因为视域混乱导致没有进行系统论述的文章是没有研究广度的。学术文章锻造的过程,需要依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广博的论证和思想的深邃同样不可或缺。所谓研究广度,就是要广开思路进行分析,问题总是藏匿于复杂多样化的现象中,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求索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扩展思考的范围会带来新的收获与发现。但思维运行的广度不是盲目的,题目谦辞使用中以“漫”一类来设定广度的范围时,无法准确丈量研究界限,极可能是从知识的库存中肆意截取知识进行拼凑,各个支流相互独立却无法紧密联系,这种情况下论述是不成体系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观点可以称之为心脏,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告诉读者,文章没有深刻地进行论证,也没有在既定的范围内做全面系统的分析,既不“精深”,也不“博大”,那一定意味着文章是没有思辨性与逻辑思维的,一篇无法激荡起思想火花的文章注定提不出独到、新颖的观点。题目谦辞所影射的含义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远离了读者,那这两个方面直接导致文章无创新、无灵魂、无观点,则是告诉读者该文章本身无实际研究意义,是没有可读性的,是不值得花时间一看的。
四、题目谦辞给期刊造成的障碍
此类题目数量上的增长给期刊版面带来了困扰。在当前的学术界,题目谦辞的使用成为一种模式化趋势,已然形成千篇一律的模板。似乎初入某一领域未成为专家或是权威的研究者不在题目中展示一下自谦的姿势就无法进行论文写作,这种僵化的局面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敢承认自己的研究是深刻的或是系统的,这样就一步一步助长了谦辞的生命力。我们随便在知网中输入一个类似的词汇都能检索出多篇学术论文,这种题目模式有泛滥之势,变得重复而单调、陈旧而媚俗,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审美疲劳。当期刊收到的论文大部分都采用如此千人一面的题目时,编辑工作者难免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他们不可能让刊登的文章都是“浅论”版本的,否则会使期刊目录和内文页面在版面上变得和谦辞类论文题目一样模式僵化、枯燥单调、缺乏活力,给订阅者视觉上造成极大的拥堵,于是期刊更倾向于选择别开生面、立意新颖的题目。[6]大量文章可读性降低意味着期刊可订阅性降低。如上所述,谦辞型题目通过研究深度不够和视域混淆导致的研究广度欠缺向读者暗喻了文章可读性差的信息,我们也探究到题目谦辞大量运用已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扩大化趋势。对于一个期刊来说,如果大量接受该题目类型的文章则意味着期刊在向读者传达其是无可读意义的。换个角度讲,一个期刊若是有相当一部分作者都在试图浅论,都在谈“我见”,都在与人表谦虚,没有提出读者想看到的系统的论证、深刻的观点,这样的期刊也就无订阅意义了。部分作者故作姿态在降低读者认可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期刊层次。在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在题目中采用谦辞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自身学术能力的真实反映;另一种是承袭传统文化自谦敬人的惯习,实际上是在故作姿态,这时谦辞的使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第二种情况中大部分情况都是题不合文的,也就是文章中论述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超出了作者在题目中形容的粗浅。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故作姿态地谦虚不仅是无用的,还像第一种情况的文章一样向读者传达了不值得一读的信息。作者的自谦是无意识的,而读者在不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对题目的判断是有意识的,在此基础上对录用该类文章的期刊价值的判断也是有意识的,期刊过多采用该类文章在与读者进行信息传达时会降低期刊自身在读者视角中的等级。在期刊与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题目谦辞造成了英文翻译的障碍。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谦辞语言现象只存在于亚洲部分国家,西方文化中罕见这样的元素,所以,将这类语素翻译为英文时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中国作者在给其文章定题目时,为表达谦逊,常用‘浅谈、略论、拾零、初探、管见、小议’等词,这让西方人感到十分费解。心想文章还属初、浅阶段为什么要发表?按西方人的习惯,会说:写这篇文章,我研究了三年,花了我全部精力,我认为是前人所未发表的,大家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7]在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规范化的进程中,翻译界对此类题目的译法还未达成普遍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翻译时根据英文表达习惯应省去这些套话只翻译实质性内容,个别学者基于尊重原创的态度选择将其译出。[8]最终只能试图以抹去谦辞的方式来“拔高”期刊的学术水平。题目谦辞是否应该删改,如何删改,是当下编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许多期刊都关注到了谦辞泛滥的现象,也有期刊在用稿规范中提出“不提倡使用”,甚至极个别编辑者采取将作者自拟的“浅论”改为“论”,试图借摘掉题目中作者自谦的帽子来为期刊正声,以此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学界对题目谦辞的讨伐大多集中在“简论、初探”这一类题目上,但是在中国的大语境影响下,没有学者会采取自夸自卖的姿态,在自我观点表达上的谦让之辞是很难完全避免的。所以当矛头指向此类型题目谦辞时,作者也会转向其他类型的谦辞题目甚至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要想做到让题目干净整洁没有谦辞的概率微乎其微。尝试从编辑的角度直接抹杀谦辞并不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方法,但是这对规范题目谦辞的使用具有启发意义。题目谦辞模式化套用的现象造成了学术氛围的不和谐,反映了学者治学态度的潦草,以及知识分子责任感的淡化,这一切都呼唤着学术媒体的规范。[9]学术媒体对学术语言的规范应该始终以有利于学术良性发展为标杆,对题目谦辞简单进行过滤和净化来保持期刊外在学术形象的方式,也代表着学术期刊的工作者面对竞争以及当前学术生态时表现出的焦虑不安,不可过度地追求知名度与社会评价而忽视了学术期刊的真正用意。题目谦辞的规范问题已迫在眉睫,但学术界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往往期刊内部各自为政,而规则的制定需要整个学术界共同商议,并提出一套各方都认可的题目谦辞使用方案。对学术语言的规范是出于学术沟通的需要,主要包括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包含国际化接轨过程中文化的跨国交流。所以,当我们制定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到这场学术宴席上所有参与主体的需要,以科学引导代替简单否定,引导学术研究走上实事求是的道路,引导学术创作者对学术保持高度的敬畏与强烈的责任感,引导学术成果实现交流的最大化。期刊工作者作为学术风气塑造的重要群体,将在题目谦辞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现代学术论文在古汉语及其交际行为的惯习和作者为文章戴帽以自卫的心理的双重影响下,诞生了一大批名目繁多的谦辞类题目。作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中把文章缺乏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两个信息隐射地传递给读者,读者也会从这类题目信息中判断出文章的不可读性。这种模式僵化的谦虚谨慎型文章题目在学术界大肆泛滥,给期刊造成了排版、订阅量和英文翻译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者从期刊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不得不对题目谦辞采取否定态度,但简单抹去题目谦辞以“拔高”期刊层次的方式有失妥当。学术界应该对此进行共同探讨,针对此类命题方式制定新的有效合理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