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探索建立体现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1]。《若干意见》印发后,立即被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大量转发,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值得关注和解读。本文在分析《若干意见》印发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其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在破除论文“SCI至上”后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1《若干意见》印发的背景

SCI论文是指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论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追求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SCI论文相关指标异化成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人才学术水平评价、学科专业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标,科研人员迫于评价压力一窝蜂地追逐SCI论文,甚至把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当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统计结果,2009—2019年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发表SCI论文的费用相当惊人。论文“SCI至上”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陆大道院士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3]中国科研被SCI支配,带来诸多恶劣影响,如:部分科技工作者价值观被扭曲,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紧跟甚至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视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脑袋的问题,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锐指出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单位,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立项,使用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获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请立项。这种循环看起来也是科学的进步,但实际上是外国科学机构的一项外包业务。”[4]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5]。很多期刊同人认为,过分重视SCI的科研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进程。任胜利等[6]认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使国内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涛[7]认为目前“唯SCI论”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过分注重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8]。胡升华深刻指出:“学术论文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我们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必将在科研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损失。”[9]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展开的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认为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研评价导向[10]。为了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关切与期盼,创造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攻关的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若干意见》。

2《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若干意见》的印发体现出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坚定决心,10条意见,有破更有立,更关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务实的科研评价系统。同时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由此可见,《若干意见》不是制定统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试行、验收、推广方案,是一次战略性改变。在其影响下,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能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若干意见》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纷纷转发、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2.1机遇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整体数量将增加。《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消极影响,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若干意见》印发后,各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纷纷响应,如江苏省科技厅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中基础类项目的提名条件为: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11];与之对应的2019年的条件则为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不得超过8篇,对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数等无要求。因此,《若干意见》的印发,必将促使科研评价日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价值,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在未来的科技评奖、职称晋升、人才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将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转投至国内的刊物,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优质论文的总量获得较大的增加。

2.2挑战

1)将加剧现有科技期刊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若干意见》的印发,会让一部分本打算投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但是倒流回来的稿件不会简单地“分配”给某刊,同样存在期刊间优质稿件的竞争,何况新的期刊不断涌现,对于目前大多数期刊来说,《若干意见》的并不全是福音。因为在国内科技期刊中,现有的不少排名靠前的期刊,未来排名可能会相对靠后,相对位置还不如现在———尽管自己与自己比较可能是进步的,但新创办的期刊起步都比较高,有利于抢先取得优质稿件。此外,《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实行代表作制度,各类评价活动肯定会像江苏省一样大幅减少申报论文的篇数。这些都将导致科研人员撰文数量的减少,就更会加剧现有科技期刊之间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2)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SCI期刊竞争优质稿件的局面。《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而非全面否定SCI,相反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若干意见》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还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5]。实际上,科学研究的国际性与语言的地域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不可否认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审稿人遍布全世界,可以说,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由SCI论文所引起的科研学风浮躁、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其根源并不在SCI论文本身,而在于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不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根本追求,而是企图通过发表SCI论文来获取名誉、地位、经济利益等。基于此,即使我国的科技奖励、科研人员的评价等弱化SCI论文数量、相关指标的作用,但SCI论文仍然会是科研评价系统中一个重要指标,科研人员还是会将其一部分非常满意的科研成果投往国外的高水平SCI期刊。

3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面对《若干意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赢得科研工作者的信任,获得高水平论文的首发权,培育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余家国[12]233认为,学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通常比较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后被宣传的力度等”。这里的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反映期刊知识服务水平;后被宣传的力度,反映科技期刊平台的快速、广泛传播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3.1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

科研工作者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关注,其本质是看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目前,科研工作者向国内科技期刊投稿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大[10]。因此,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是我国科技期刊赢得一流科研论文首发权的根本对策。1)坚守学术第一,严苛评审,以质量取文。国际上将是否严格执行客观公正的评审作为评价一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HorticultureResearch》的主编程宗明先生曾说过,SCI期刊的严苛评审保证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严肃性和认可度,让大家愿意做他们的评审人;而国内的中文刊物评价存在人情成分,所以整体不太被认可,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13]。《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也曾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经常做不到学术第一[1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王海兵博士通过对4家编辑部8名编辑的深度访谈发现,编辑部不是“孤岛”,在办刊过程中,确实存在“人情稿”“关系稿”[14]。为了提高论文学术质量,重塑并保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科技期刊的初审、复审、外审、终审4个评审环节,都需要制定详细的约束规则,以使相应的处理人,如编辑、编辑部主任、外审专家、终审专家等都坚持操守、严苛评审,公正对待每一篇论文,彻底纠正目前个别有经费、有关系、有名、有权威就能发文章的现象,真正做到以质量取文。2)敢于打破常规,发表原创的研究成果。科技期刊应该发表严谨、完整的研究成果,但是不能排斥新的探索。原创永远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原创的科研成果一般不够成熟,在初始阶段难以判断其远期的效果、潜力,论文的格式、理论探讨、试验验证等也不一定完善,所以常被审稿人拒稿。就如我国著名办刊人程磊所说:“真正中国原创的东西想在国外大刊上发表几乎不可能,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间。”[15]为了提高学术质量,我国科技期刊同人在初审稿件时,看到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方法,应特别重视,就算被审稿人拒稿,期刊同人也应有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和远见,极力推荐研究成果发表。因为一个不成熟的原创不亚于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原创的概念、方法可能带来后续相关研究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可能颠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信作者还是一名青年编辑时,收到王锡凡(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篇不到3页的关于全新的输电方式———分频输电的论文时,就没有因其被审稿人拒稿而退缩,大胆地向主编扩大会议建议“破格录用”[16]。3)不唯影响因子,但也应重视合理的“被引用”。虽然以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科技期刊来说,影响因子高,说明期刊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而合理的“被引用”是高质量阅读最直接的体现,说明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而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也是科技期刊存在的意义之一。为此,期刊人应多研究、总结各学科领域和自己刊物合理的“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包括被批判性引用的论文特征,然后通过针对性的组稿约稿,录用、发表可能被多次合理引用的论文。目前已有期刊人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展开研究,如刘颖等对2007—2016年《环境工程学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更容易被引用[17]。“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走出编辑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选准目标主动出击,想方设法组约、发表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论文,期刊指标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是顺理成章的。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期刊的学术影响扩大了,声誉提高了,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稿件。大力宣传、严格依据国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8]的号召变为科技工作者的行动,千方百计地“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19],是办刊人应尽的职责。

3.2回归期刊出版本质,服务科学研究

期刊出版的本质即是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者提供服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刘天星等的调查发现,中文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不强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根据科研工作者投稿时对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等主要关切,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是吸引一流科研论文投稿的重要手段。1)畅通投审稿流程,快速发表研究成果。出版时滞过长是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优质稿件外流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首先,应使用简单高效的投审稿系统,不仅可以让作者快速完成投稿,还能自动匹配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同行专家。其次,精选同行专家,缩短外审的时间。以系统匹配的专家为基础,挑选出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与稿件内容最接近的专家作为审稿人;然后以审稿质量高低为标准,选择审稿认真、速度快且学术态度严谨的专家,不应过于追求大家、名家[20]。再次,被录用的稿件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发表。我国科技期刊每期的版面是固定的,常因为待发论文的增加和积压让被接受的稿件“排队”等几个月甚至更久才予以发表,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刊物的话语权。对此,应加大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这既是对退稿的作者负责,让他们可以迅速转投他刊,也是对录用稿件的作者负责,让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得以快速发表。国外很多高水平期刊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就非常高,如《自然•植物》的初审退稿率超过了80%[21]。2)构建友好、和谐的作者—编辑关系。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科技期刊编辑重要的职责之一。作者自从将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开始,就与编辑建立了一种特定关系,不管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录用,期刊人都应对作者表现出友好和尊重的态度。首先,针对退稿的文章,应尽快告知作者退稿的信息。退稿意见的撰写应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作者的感受,但又要详细具体,有理有据,解释清楚退稿的原因,甚至可以给作者修改建议或介绍论文可以转投的刊物,做到退稿不退人。其次,针对退修文章的实际做好退修工作。忠实于审稿专家意见,但不照抄照搬,如果是编辑熟悉领域的论文,可以在审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编辑的见解和建议,再以编辑部的名义给作者发送清晰、准确、完整的退修意见。为了更方便作者修改论文,还可以附上审改稿,在审改稿中以批注的形式逐条列上退修意见以及文章中编辑认为值得商榷的知识性问题、字词文句的表述问题、逻辑问题等。《编辑学报》给作者的退修意见中经常附带批注得非常清楚的审改稿。再次,针对已录用的论文,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能擅自改动论文的实质性内容。3)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尽量不收或少收论文处理费。期刊是否收费、收费多少是影响作者向其投稿的因素之一。目前国际上有为数不少的掠夺性SCI期刊,它们实行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营利为目的,需要作者支付大笔论文处理费。我国科技期刊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收取版面费,目前不收任何费用的科技期刊很少,大部分期刊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还存在一些收取高昂的出版费、不缴费不予发表的现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协会,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大都是全额拨款或以拨款为主,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需要自筹部分经费,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大都需要自筹自支。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竞争能力不如国外SCI期刊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可通过争取主办单位多拨款或全额拨款的方式筹措经费,从而少收或不收版面费,以此来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学会协会主办的需要自筹经费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多种方式来筹措经费,尽量减少论文处理费在办刊经费中的比重。中国科学院院士、《Protein&Cell》主编饶子和曾说:“我们做科技期刊一定不要太商业化,应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应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全人类的科学发展为目标。”

3.3开放办刊,与国际接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虽然《若干意见》的印发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因SCI期刊的自身优势,我国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其竞争一流科研论文的局面。为了提高竞争力,获取一流科研论文的首发权,期刊人应坚持开放办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学术圈,结合国情学习他人的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提升自身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9],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1)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我国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首先,经费无忧、实力雄厚的科技期刊可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学者主编、编委、编辑团队。范爱红等调查显示,93.88%的期刊认为国际化的办刊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办刊人员的视野、英语水平、思维国际化程度等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保障[22]。刘忠范院士曾呼吁引进一批像李党生这样的一流、专业的学术编辑和办刊学者,《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HorticultureResearch》等都是这么办成功的,如果启动这个大工程,我国10年就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13]。其次,因经费等问题无法引进国际化办刊团队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把更多有相关研究背景的、高学历的专业化人才吸引到编辑队伍中来。高福院士指出:“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我认为重要的是人才。……搞科研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办期刊和搞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专业化的优秀的编辑人才,需要一批可以慧眼发掘优秀论文的编辑大家。”[23]只有编辑比期刊更优秀,期刊才可能办得更好。如果期刊比编辑优秀,编辑的能力就无法支持期刊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2)重视发挥英语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期刊可充分利用英语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目标。首先,出版实力和学术背景强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可积极创办或参与创办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近年来,以学协会、研究机构、出版集团、高校为出版单位的科技期刊新创办了很多高水平的英文期刊,特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高度重视创办世界一流的英文期刊,效果显著。其次,创办中英文双语期刊,或将中文期刊改为中英双语出版。科技期刊实行中英双语混合出版或者双语对照出版,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吸引优质稿源,也可以避免面临因盲目全英文化而丢失国内学术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助推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的转移[24]。我国目前以双语出版的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不到1%,而日本的日英双语期刊占比16.8%,德国的德英双语期刊占比10.4%,法国的法英双语期刊占比19.8%[25],显然我国的双语期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再次,不具备创办新刊或双语出版的中文期刊,在持续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术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信息的英文翻译。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要求撰写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但存在很多无法准确表达文章原意的情况,常因翻译不规范产生歧义。事实上,英文摘要等信息的准确表达对提高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吸引优质稿件也有很大的帮助。必须指出的是,近来有人建议中国应创办1000种以上英文期刊才有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把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解读为一是必须用英语出版,二是应被SCI收录并进入Q1区前5%,这是一种误导,重复着“期刊国际化就是英语化、SCI化的错误认识”[26],不符合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背离创办英文期刊的初心,把提升评价指标、进入SCI作为追求目标,再一次走上“SCI至上”、唯指标论的邪路。3)凝心聚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意见》要求“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该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19]。期刊人努力将作者的优秀论文传扬出去,作者被国内外学术界所知,期刊也就随之出名,成为“名刊”。目前为将作者的作品广为传播,期刊人除了可通过自建高水准的英文版网站、加入国际上知名的OA期刊收录平台和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知名数据库、自媒体平台、邮件推送、专家推介等方式传播期刊内容外,还应齐心协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推动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打造国际化、数字化出版旗舰,增强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增强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只能依靠“借船出海”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6-27]。

4结束语

《若干意见》的印发,论文“SCI至上”导向的逐步破除,在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期刊人应比以前更努力工作,更深层次思考如何面向科研一线、面向国家需求,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聚集力、信息传播力、国际影响力,为深化改革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力献策。陈浩元先生曾指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技术、科普科幻期刊一类也不可或缺。这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28]实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理应奋勇争先,实现既定目标,其他科技期刊办刊人也责无旁贷,正如朱邦芬院士谆谆教导的:“如果我们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作为我们所有科技期刊的努力方向,我想我们的四流期刊有较大的可能转变为三流,三流的可以升为二流,二流的可能会升为一流,大家都可能前进一步。这将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普遍向上提升一个台阶。”[29]相信在全体办刊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本文写作缘起于陈浩元先生在朋友圈转发《若干意见》时呼吁期刊人认真学习这个文件,尽快转变长期被误导的唯SCI、唯指标的办刊理念,回归办刊初心,为建设科技期刊强国作出我们各个层次期刊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认真学习《若干意见》并写作了此文。陈浩元先生在本文修改阶段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