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在线定稿会实践及优劣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期刊内容质量和发刊时效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好的稿件代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尽快通过专家的审核,迅速呈现给读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一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一直以来严格执行三审五定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审核流程虽然确保了稿件的质量,但是流程节点过多也限制了稿件发表的速度,个别在总编签发阶段被退的稿件,更是引起作者不满。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加快肺炎学术论文的发表速度,本刊采取了每篇稿件同时送3位审稿专家和本刊总编,要求专家1~2d审回,通过审稿后,编辑修改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经过上报总编室签发后即时在线发表,并免收所有费用的创新性发表流程,实现了从作者投稿到在线发表最短不到7d的速度。由于发表时滞大幅降低,稿件发表及时,故稿件阅读量显著提高,单篇阅读量最高达6000余次。虽然该创新性发表流程效果很好,但若应用于本刊全部来稿,将给主编、审稿专家及编辑带来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期刊的经营成本也会大幅升高。进一步分析本刊审稿制度,发现定稿会对稿件审理速度影响较大,因此在确保稿件审理的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编辑部决定将定稿会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上定稿会邀请了本刊总编以及多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本刊编委和审稿专家参与,得到了总编和专家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时将定稿会与总编签发合二为一,大大提高了审稿的效率。本文对本刊在线定稿会的过程和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提高科技期刊的审稿效率和透明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定稿会开始前3~5d,将所有稿件及外审意见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对所有定稿会专家开放,允许专家提前审阅,查询相关文献并比较核实,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召开时,由编辑主持,邀请每位专家逐一审读负责的稿件,开会时大家有充分的时间畅所欲言,与会专家以及总编共同讨论,所有讨论的具体意见由稿件负责专家在系统中当天录入。退稿和录用稿件由编辑直接处理,需要修后再审的稿件,编辑将定稿会意见当天发给作者,待作者修回后送填写具体意见的专家复审。
2网上定稿会优势
2.1扩大了地域范围,省时又经济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中规定,一本期刊编委会要适当考虑地区分布的广泛性,为了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期刊编辑部所在地的编委人数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编委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传统的线下定稿会,需要专家到编辑部开会,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遇专家临时有事,更是不能出席,因此,定稿会常常面临参会人数不足的问题。如果在外地召开定稿会,则至少要2d的时间,专家们的参会时间更加不易确定,交通、住宿等成本也较高。在线定稿会机动灵活,只需要专家抽出2~3h,省去了交通时间,临时有事换人也比较方便。由于在线定稿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低,可以允许多名专家同时参会,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更好地审理不同学科交叉的稿件,避免少数编委的审稿偏倚[1],有助于给出更专业的评价。为了便于专家工作,可以征求专家意见选择定稿会时间,如选择在下班后,不影响专家日常的临床工作。
2.2提高审稿专家的整体审稿能力
外地编委和审稿人很少能够直接参与编辑部工作,只能通过电话、微信、邮件送审,偶尔通过学术会议与编辑部进行交流。许多编委和审稿人都非常希望知道自己审阅的文章是不是与最终的审稿意见一致或者差异在何处。从编辑的角度来讲,当然希望提高专家的审稿质量。如果审稿意见中肯翔实,可使作者的稿件得到改进,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建议让更多外地专家参与定稿会,让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向经验丰富的资深审稿专家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稿质量。
2.3增加期刊对编委的凝聚力
让编委参与到期刊工作中,使他们更加热爱期刊的工作,更加认可期刊工作,积极为期刊组稿投稿,打消对人情稿、关系稿等暗箱操作的疑虑。
2.4提高总编签发效率
由于总编参与定稿会,因此总编签发与定稿会同步进行,减轻了总编签发的工作量,缩短了签发时间,使文章的发表时间大大缩短,不会出现定稿会录用后,总编签发时又被退稿的矛盾现象。作者也不必反复修改,所有的修改意见都会一次发给作者,便捷省时。
2.5工作运营更加透明,增强杂志公信力
如今,被SCI收录的国外英文科技期刊分流了我国大量的优秀论文。作者将优秀论文投往国外期刊的原因很多,许多科研人员、甚至部分编委认为,中文科技期刊有“水分”,存在人情稿、关系稿,所以挤压了有限的发表资源,影响了期刊的公信力。由于语言的限制,英文科技期刊比中文科技期刊更加容易做到编委国际化、稿源国际化、审稿队伍国际化,打破国界间的交流壁垒,使得评审更加公正客观。但是,中文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扩大定稿会参会人员范围,让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使定稿会的程序更加透明,让作者安心写作、投稿,摒弃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偏见,相信杂志的公正透明。
3网上定稿会劣势
3.1对稿件内容的保密性不及线下定稿会
在传统定稿会中,专家只有来到编辑部才能看到稿件的纸质文本或审阅电子文档,当场提出意见,会后编辑部收回稿件。专家既不能提前得知文章作者和内容,又无法带走稿件。这对于保证稿件的安全是有利的。而在线定稿会需要通过网络远程传输稿件,增加了稿件泄露的可能性。本刊选择日常使用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利用其中的定稿会功能模块,将所有稿件提前2~3d提交到定稿会模块,将参会专家添加为定稿会组员,专家即能看到定稿会的所有稿件了,安全性与日常稿件的外审是相同的。
3.2需要防范人情稿的滋生
由于专家能够提前阅读定稿会的稿件,因此有可能出现个别专家就某篇文章向其他参会专家提前通气或拉票等行为。虽然这样的概率很小,但仍然需要防患未然。经过对参会专家的回访,认为可以在会前将隐去作者单位和姓名的稿件发给专家审阅,正式开会时再让专家看到完整的稿件,这样就能够基本杜绝人情稿。另外,与线下定稿会一样,不邀请稿件作者以及作者所在单位的专家参会,避免专家观点有失公允。
3.3需对审稿专家的软件操作进行培训
若长期召开线上定稿会,需要对专家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专家熟练操作网上审稿的定稿会软件系统,准确填写会议意见。经过几次定稿会的召开,发现中青年专家对于软件的操作比较熟练,而资深年长的专家更需要编辑部的帮助和培训。一般提前1周预订线上会议室,通知专家下载软件或手机App,提前请专家登录软件试用,进入会议室,调试好麦克风和摄像头。这样,基本可以在会前解决软件操作的问题,避免影响正式的会议进程。
3.4对网络和计算机的要求较高
首先,在线定稿会需要稳定的网络支持,如果专家或者编辑的网络信号不好,就会非常影响语言交流。如果多人同时发言,或者个别专家的语速较快时,会造成声音不流畅。经过尝试,建议专家轮流发言,适当放慢语速,这样就能够基本不影响会议交流。其次,如果用手机参会,需要选择4G信号好的地方,如果用电脑参会,则需要避开网络高峰时间,以确保网络的通畅。
4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4.1稿件处理速度尚有提高空间
《中国防痨杂志》于2012年开始启用网上定稿会系统,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没有视频会议的形式,一般需要7d时间才能完成定稿,过程也比较繁琐,但仍然明显缩短了论文的出版时滞[2]。《Radiology》定稿会每周召开1次,由期刊主编召集,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召开定稿会,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并且提高了审稿效率[3]。如果我们也能做到每周召开1次在线定稿会,再辅以稿件录用后及时在线发表,那么纸版期刊的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4.2对疫情常态化下期刊工作模式的探讨
疫情期间,《中国临床医学》的编辑24h待岗,开通肺炎防治专栏,及时督促外审专家审稿,及时通知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定稿,然后立即返修给作者,多名编辑负责加工文章的不同部分,排版人员也随时待命,即发即排,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即时[4]。《暨南大学学报》对于专栏的稿件也采用邮件送审,将所有审稿意见和批注稿发到编辑部微信工作群,改、审、编同步,外审结果出来之前就开始编辑加工,同时采用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的自动排版功能,多名编辑可通过微信工作群交叉校对,再通过中国知网的平台首发,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帮助[5]。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形势,除了加快肺炎稿件的处理速度外,还应当将这其中可持续性的做法延续下去,改进出版的流程和传播途径,如自动排版、录用后网络优先出版、微信公众号同步、在线定稿会等,主动适应新形势,提高期刊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4.3做足功课,应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新形势
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6],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7],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再“唯SCI”和“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中重点考察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在此新形势下,现有科技期刊数量可能会超过未来的需求,部分期刊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科技期刊之间的同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只有留住并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8]。如果期刊能够采用更加公开透明的审稿程序,将有助于积累高质量论文,提高其影响力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稿件,步入良性循环。
5结束语
当前的疫情对科技期刊的审稿工作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危机”,改变了多年的工作方式,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中的“机会”,这也许会成为促进国内科技期刊改革和进步的契机。如果抓住机会,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适应新形势,相信中文科技期刊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