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药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期刊文献内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legssyndrome,RLS)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指小腿深部于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运动、按摩可暂时缓解的一种综合征[1]。该病中老年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出现在夜间睡眠时,导致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近年来广受关注。现代医学尚未明确其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中枢多巴胺功能异常在该病发病中可能起了关键作用。西医在治疗上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根治方法。中医在治疗RLS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改善RLS麻木、酸痛、针刺感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2]。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医期刊著作,甚至是中医内科学教材都没有此病专题论述,有关RLS的中医辨治全貌不得而知,严重制约了本病的中医临床与教学的交流和发展。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RLS的中医期刊文献作一系统评析,一定程度上明确RLS的中医辨治规律,以期拓展RLS的诊治思路,总结出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RLS中医辨治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来源与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对3个数据库1978年1月―2018年12月收录的文献,以“不宁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和“中医”“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所有检索的时间均截止在2018年12月31日)。同时运用“滚雪球策略”,即通过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找出相关文献。
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RLS中医类专题文献;非RLS中医类专题文献明确提及RLS的中医治疗,如某位医家对几种疾病做出的诊治经验,其中有关于RLS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者,或某方药临床应用体会中涉及RLS的辨治者;不宁腿综合征作为独立疾病讨论。排除标准:传统综述、文献的分析性总结报告;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3研究方法
编撰《中医药治疗RLS期刊文献中医专业信息采集表》。包括文献版权信息(标题、摘要、作者、作者单位、出处等信息)和中医辨治认识等专业内容信息2个单元,如辨治分类(辨病,辨证、其他思路)、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治结果、治则治法、基本方名、处方组成、服法用法、干预类型、对照、疗程、疗效结果、疗效指标、疗效标准等重要信息。经过逐一精读,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目标文献进行中医专业特征信息提取。选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的分类情况
中医药治疗RLS文献分类情况。
2.2RLS中医疾病范畴
186篇文献中,未提及RLS中医疾病范畴的有84篇,102篇文献对RLS中医范畴界定有论述,其中提及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的有59篇,“血痹”范畴的有34篇,“痉病”范畴的有22篇,“腿挛急”范畴的有8篇,“足悗”范畴的有7篇,“胫酸”范畴的有7篇,“腿风”范畴的有7篇,“麻木”范畴的有4篇,“足愧”范畴的有4篇,“肝风”范畴的有3篇,“内风”范畴的有3篇,“肌痹”范畴的有2篇,“筋痹”“胫足”“胫瘦”“髓瘦”“足倪”“虚劳病”“挠瓢”“内风”“瘛疭”“肌肤不仁”“肢痹”“髓酸”“肌痹”“胫痰”“血瘀”“历节”范畴的各1篇。
2.3中医辨治思路
辨病思路是指中医治疗RLS遵循着一定的辨病基本规律[3]。从表2可见目前中医治疗RLS的辨治思路中,以辨病结合辨证思维为主,主要为辨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2.4中医治疗RLS辨治思路具体内容
2.4.1辨病结合辨证思路的具体内容
从表2可知,109篇文献从辨病结合辨证角度去治疗RLS,归纳后主要围绕“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占57.8%(63/109)与“气滞血瘀,筋脉痹阻”48.6%(53/109)或两者兼有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2.4.1.163篇文献从筋脉失养论治RLS
63篇文献认为本病是由(阳或营卫)气血亏虚导致筋脉失养所致,具体如下:①24篇文献讲述由肝、脾(心)、肾功能失调,致无以生化气血,气虚血运无力,血虚肌肉经络失养所致肢体不宁;②18篇文献认为由肝阴、肝血亏虚,阴虚血少,致血不养筋,筋脉失养;③13篇文献认为由肝肾虚损,精血亏虚,无以充养筋脉,致筋脉失养;④5篇文献认为由营卫气血虚弱,经络空虚,不能荣养肌肤,而致筋脉麻木不仁;⑤3篇文献认为由阴阳不调,卫气亏虚,阳气被遏,不达肢末,致肢体筋脉失于温养。
2.4.1.253篇文献从筋脉痹阻论治RLS
①15篇文献认为由素体阳气(肾阳或肝阳)不足,致阴血凝滞,血运不畅,脉络瘀阻;②13篇文献认为由肝肾虚损,气阴俱虚,不能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致脉络不通,筋脉痹阻;③10篇文献认为由湿热(寒湿)下注,阻滞气机,致局部血行不畅,瘀血阻络,筋脉痹阻;④7篇文献认为肾脏受损,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则产生水湿、痰、瘀、浊毒,留滞于筋脉,致筋脉痹阻。⑤3篇文献认为由燥热内结,营阴被耗,煎灼津液,致脏腑功能受损,风、寒、湿邪入侵,客于皮肤肌腠,阻膈脉络,气血瘀滞;⑥3篇文献认为由于肾气不固,肾精不足,冲任失调,气血不畅,故气滞血瘀,筋脉痹阻。⑦2篇文献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肝胆气机郁滞,肝失疏泄,升降失常,肝郁化火,气机不利,血行受阻,致脉络不畅,筋脉痹阻。
2.4.1.315篇文献认为RLS为本虚标实之证
外因为风、寒、湿等诸邪客于筋络,致脉道不利,气血不畅,筋脉痹阻;内因主要为肝肾虚衰,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2.4.2辨病思路的具体内容
(1)36篇文献认为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素虚,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一邪或多邪留滞于下肢筋脉,内生痰浊、瘀血致气血凝滞,脉络不通而受阻。(2)12篇文献认为病机为年时已高或房劳过度或久病失养(多为消渴日久或肾病)或产后失血、虚而不复致使气血不足,脉络空虚,筋脉失养。(3)4篇文献认为多有外感风寒及过服疏风解表药发汗史或其它药物所伤,因驱邪不尽,寒伏于内或郁久化热,伤及于阳,四肢失于温养,致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4)4篇文献认为正虚邪恋,局部经气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5)2篇文献认为由情志不遂为诱发因素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精气的失常,无以统顾气血,致使气滞血瘀,筋脉痹阻。
2.4.3辨证思路的具体内容
18篇辨证治疗的文献中,主要辨证方式为围绕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或气血津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部分文献或提及卫气营血辨证。归类后主要辨证结果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主要为气血亏虚(10篇),其次有肝阴(阳)不足、肝血不足、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及脾肾阴虚)、营卫失调;实证主要为瘀血阻络(11篇),其次为气滞血瘀、湿(热)邪痹阻、寒湿阻滞、痰瘀互结、寒凝气滞。
2.5中医药治疗
RLS治则治法RLS的病机不外乎筋脉失养和筋脉痹阻两种情况,治疗总则为濡养筋脉和疏通筋络,具体据临床类型而定。
2.6中医药治疗
RLS常用方剂类型186篇文献中有176篇文献列出方名,按照古方与自拟方统计,共收集到古方66首,自拟方20首。中医药治疗RLS使用最多的方剂类型是滋阴养血方24.7%(46/186),活血化瘀方23.7%(44/186),滋补肝肾方16.7%(31/186),温阳散寒方16.1%(30/186),祛湿通络方5.4%(10/186),疏肝理脾方4.8%(9/186)。
3讨论
通过系统收集中医药治疗RLS的文献,并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中医专业认识评析,发现中医学对RLS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借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笔者愿与各位读者一起探讨,以期拓展中医诊治RLS的思维和方法。
3.1RLS中医疾病病名
有学者指出,有许多疾病在国际标准中尚无对应的中医病名,导致了大量的疾病统计信息的流失[3]。本研究纳入186篇符合要求文献,虽然有102篇文献提到了RLS的中医界定范畴,但却没有明确RLS的可操作性定义,更遑论RLS的确切中医病名,目前也没有发现关于RLS中医病名的统一论述。这说明中医学对RLS的疾病分类水平在学术上存在弊端,中医病名具备其独特的逻辑结构,不能广泛沿用现代医学的病名,因其不能代表中医理论的完整内涵。笔者认为中医对RLS的疾病范畴界定,应分别从病因,病位,病程长短,疾病特征、致病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完整的界定,明确RLS中医病名,也有便于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发展、学术规范以及研究成果评定。因此,对RLS的中医疾病界定有必要做出统一规范。
3.2辨治思路
通过对186篇文献的评析发现,中医药治疗RLS的辨治思路中,中医辨病结合辨证思维的文献占了较大比例(58.6%,109/186),主要为辨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25.7%,28/109)、辨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19.3%,21/109);其次为辨病思维的文献(29.6%,55/186)包括辨病因病机(72.7%,40/55)、辨病机(27.3%,15/55);最后是辨证治疗(9.7%,18/186),分析可得中医药治疗RLS以辨病结合辨证论治为主。这与中医治疗体系中目前较为重视辨证而忽略辨病不尽相同,值得深思。鉴于此,也有学者指出辨证需与辨病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尤其是注意结合辨病的特异性内容[4],而拓展中医辨病思维正是当下迫切所需。本文所谈对RLS的辨治主要是紧抓“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筋脉痹阻,不通则痛”这一共性病机特点,需认识到辨病与辨证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其中辨证主要针对疾病的全身变化,辨病重在分析疾病的共性与特异性。辨病论治暗含了辨证论治的内容,辨病认识则喻示了辨证认识的方向,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辨证积累,总结出的共性规律,不仅使辨病认识得到丰富和不断发展,且指导着辨证的特异性、针对性[5]。
3.3辨治结果
中医药治疗RLS的辨病结合辨证治疗中基本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占57.8%(63/109)与“气滞血瘀,筋脉痹阻”48.6%(53/109)。辨证治疗中以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占44.4%(10/18)为主。气血亏虚导致筋脉失养或气滞血瘀导致筋脉痹阻在辨病结合辨证治疗和辨证治疗中都有体现,表明中医辨证认识和辨病认识可能存在某种趋同性。以RLS为例,在辨病认识中,“筋脉失养或筋脉痹阻”是RLS的基本病机,在辨证认识中,从脏腑辨证角度来看,本病虽与五脏气血、阴阳有关,然与肝、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肝血亏虚,则双腿感觉异常,或胀、或麻、或酸、或痛,病变百端,症状不一[6]。肝肾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滋养、相互制约的联系,亦称“精血同源”[6],肾精肝血,荣则俱荣,损则俱损,可谓从某个角度来分析,RLS辨病论治暗含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和方向,即“筋脉失养或筋脉痹阻”的核心就是肝肾虚损、肝血不足导致的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
3.4常用治法和方剂类型
大部分学者治疗RLS的治法是滋阴养血法(主要是滋肝血)和活血化瘀。具体如下:滋阴养血法包括酸甘化阴、滋养肝血、滋阴柔肝,养血舒郁、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等以使气血充盈脉络,其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加味、一贯煎、归脾汤等;活血化瘀法包括调血活血、行血通痹等以使气血运行通畅,其代表方是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自拟方、血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等;滋补肝肾法包括强壮筋骨、补益肝肾、益肾柔肝等,其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其次是自拟方、肾气丸等;温阳散寒法包括温运血脉、温阳通络、温经散寒、散寒除湿等,其代表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四逆汤、乌头汤;祛湿通络法代表方是三仁汤、鸡鸣散;疏肝理脾法代表方是四逆散、逍遥散;上述常用治法正切合RLS病因病机是治疗RLS的正治之法。治疗RLS使用最多的方是滋阴养血方,活血化瘀方,滋补肝肾方,温阳散寒方等。说明中医药治疗RLS常用方剂与上述常用治法是基本吻合的,芍药甘草汤沿用历史久远,早在《素问•藏气法时论》就提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以泻之”。芍药甘草汤以其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等功效,主治津液受损、阴虚血少、筋脉失濡所导致的筋脉、肌肉拘急、痉挛诸症。现代药理学证实芍药甘草汤具有松弛平滑肌,起到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7]。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脚挛急一症,是阴虚、血少,筋脉失濡之象。用芍药甘草汤,妙在其养血调阴,使阴复则挛急自愈而脚伸,开创了治疗RLS的先河[8]。桃红四物汤主活血化瘀,以祛瘀为核心,辅以调血、滋阴、行气,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可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具有扩血管、降血脂、抗炎等作用,对血虚夹瘀导致的各种病症有着良好的疗效[9]。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功能通阳行痹、舒通经络、通利血脉。可以治疗各种痹证[10]。如此看来,本研究所集方剂治疗RLS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的。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系统收集、分析中医药治疗RLS的中医期刊文献的研究中发现:中医对RLS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但并未形成完善的辨治体系,RLS的中医界定范畴尚待规范,中医学对其治疗的独特性尚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