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

近年来,预印本蓬勃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新兴的学术交流模式,该模式允许作者在同行评议和正式发表之前先行论文全文,并通过专门的预印本库(又称预印本服务器、预印本平台或预印本仓储)向全网用户无限制地广泛传播。预印本的快速机制,不仅弥补了传统期刊因同行评议等出版程序造成的发表延迟的不足,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发表效率和传播效能,而且促进了公开评议机制能够广泛吸收同行意见,进而有效规避了学术歧视和学术打压,对传统期刊出版模式构成了有益补充。与此同时,预印本强调学术交流主权的回归,主张最大限度地赋予作者对自身作品发表和传播的权利,营造了公平、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这也符合当前学术界大力推广的开放科学理念,因此,预印本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欢迎和认可,并得到众多基金资助机构的政策支持[1]。近期有研究表明,预印本能够帮助论文积累更多的关注度和引用量[2][3]。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引起了传统学术出版界的关注。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商调整了政策,接受作者在向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预印本[4],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出版商积极布局预印本领域,将预印本交流纳入自身出版体系,在开展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积累先行经验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样板。本文在分析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国际上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在预印本交流和期刊出版之间实现有效联通和协调发展的创新做法和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引入预印本模式、优化出版流程、创新出版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1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起源于纸本时代的传统期刊,建制化和规范化是其主要特征,而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产物,以自存档为核心理念的预印本则相对随意自由,二者本是不同的学术交流体系,有着各自的服务目标与定位。进入21世纪,传统期刊生产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出现了单篇出版、优先出版、公开评议等具有网络交流特征的新型出版方式。同时,随着预印本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普及程度的提高,其规范化建设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在质量监督、注册控制、永久典藏等方面形成了类似正式出版物的管理机制。可见,预印本和期刊在出版方式和规范化运作方面正处于相向而行、逐渐趋同的态势,二者在服务理念、技术框架、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契合度也显著提高,这都为二者的接轨合作奠定了基础。从交流模式和运作方式来看,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分别具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相对而言,这种优势又是各自的劣势。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规避彼此劣势、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形成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和出版模式。一方面,预印本越过同行评议提前的模式,虽然使科研成果免于在漫长的同行评议过程中丧失时效,有助于作者在更加开放公平的环境中收获反馈意见,但是,在同行评议仍然是学术价值评判主流规则的背景下,内容质量监控机制的缺失显然不利于优质成果的甄别和推广,势必形成“预印本孤岛”现象,进而阻碍预印本库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期刊合作,接续同行评议和传统期刊出版,可以提高预印本作为科研成果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换言之,传统期刊的介入也激活了预印本在学术界的推广应用,并助推预印本交流模式向体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期刊这种必须经过同行评议科研成果才能发表的出版模式,虽然能够维护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声誉,但是也造成了科研成果交流明显的延迟,在科研成果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当下,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加速交流的需求。借助预印本的优先发表机制,结合自身的同行评议传统,传统期刊能够在保证学术质量、维持业内声誉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出版效率,从而抢占发展机遇,保持领先态势。预印本功能的加入不仅优化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单一、线性的运作方式,也推动了不同交流模式的复合联动、优势互补,进而产生增值效益。

2国际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合作案例分析

2.1bioRxiv与期刊的双向传送模式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CSHL)筹资创办的bioRxiv已成长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央预印本库,该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上升,每月的投稿量、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分别突破了2500篇、400万篇和150万篇[5]。在它的带动下,预印本交流模式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推广,预印本库建设掀起了第二波浪潮[6]。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大多数期刊对预印本再发表持支持态度,而对于作者来说,在预印本库和期刊投稿系统分别提交稿件耗时耗力,为此,bioRxiv创新性地推出了直接传送计划(DirectTransferprogram)[7],以吸引本领域内支持预印本的期刊加盟,并在预印本库和期刊之间搭建稿件双向传送机制,实现了稿件共享。借助该机制,作者只需要一次性上传稿件,并输入稿件信息元数据,就可以同时完成期刊投稿和预印本存缴。直接传送计划包含B2J(bioRxivtojournal)和J2B(journaltobioRxiv)两个通路。B2J是作者在向bioRxiv提交预印本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拟投稿的期刊,bioRxiv在存缴预印本的同时,将稿件自动递交到期刊的投稿系统;J2B是作者在向期刊投稿时,可以选择在期刊正式录用前,先将稿件以预印本的形式在bioRxiv上,通过直接递交,存缴可以自动完成。加盟期刊可以选择仅开通一个方向的通路,也可以选择双向开通。对bioRxiv公布的加盟期刊的统计显示,在加盟的170种期刊中,仅开通B2J通路的期刊共136种,占比较大(80%),这反映出,大多数期刊倾向于把预印本库当作辅助投稿平台,其余34种期刊则选择了双向开通。综上,直接传送计划的实施为合作双方带来双赢。一方面,传统期刊增加了来稿渠道,以PLOSONE为例,其2014至2019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共1827篇源自bioRxiv[8]。另一方面,有了定向的接收期刊,预印本后续发表也获得了一定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bioRxiv预印本约70%最终被期刊接收发表,且预印本流向的前20种期刊中,超过半数(12个)为加盟期刊[5]。直接传送计划得以成功的关键机制,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预印本库执行与所对接传统期刊相统一的稿件初筛标准,除了智能的学术不端检测外,还聘请专职研究人员对文章报道范围、用语规范、撰写格式、伦理规范和作者身份等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预印本在时就达到传统期刊送外审时要求的稿件水平。第二,制定稿件跨系统传输的标准协议,在数字出版技术供应商HighWire的支持下,bioRxiv开发了一套标准体系和系统架构,实现了预印本库与不同期刊投稿系统的对接以及稿件文件和元数据在两个端点间的快速传输。bioRxiv的成功实践推动了稿件交换通用方法(ManuscriptExchangeCommonApproach,MECA)的诞生[9]。目前,该方法已经获得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NISO)的批准,成为跨系统传输稿件的通用标准,这使稿件在预印本库、出版商、稿件处理系统以及知识服务工具之间自动流转成为可能。

2.2ESSOAr的一键式预印本传输模式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是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非营利性国际学术组织,其主办的专业期刊由出版商Wiley负责出版发行。2018年,在Wiley的大力支持下,AGU委托出版技术服务商Atypon开发建设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开放典藏库(TheEarthandSpaceScienceOpenArchive,ESSOAr),旨在为全球的地球、环境和空间科学研究人员提供预印本服务。为了彰显ESSOAr的权威性,AGU召集领域内其他知名学术组织的代表,成立了咨询委员会,以指导ESSOAr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实践,同时还组建了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制定编辑政策并监督稿件筛查[10]。ESSOAr除了面向整个社区提供开放交流空间以外,还具有特殊功用——作为统一平台,集中AGU旗下期刊收稿的预印本。通过将基于eJournalPress的期刊采编系统接入预印本库,AGU开创了“一键式预印本传输服务(1-clickpreprinttransferservice)”模式[11]。在该模式中,作者在向AGU旗下期刊投稿时,如果有意预印本,可以在投稿表单中点选“传输稿件”选项,由此,稿件经过期刊编辑部初审后,采编系统会自动将稿件元数据发送给预印本库,预印本库接收到稿件后,将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作者,并引导作者前往预印本库继续完善信息,基于预印本库与期刊采编系统执行统一的作者身份认证标识(ORCID)和元数据规范,作者信息和稿件信息可以在两个系统间顺畅交换和自动关联。预印本在正式之前,还要经过ESSOAr编辑委员会的筛查,一旦,预印本即被CrossRef收录并获得DOI,进而可以作为完整的文献被引用。在期刊外部评审过程中,作者可以根据专家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稿件,并将修改稿作为预印本副本上传到预印本库,预印本的DOI具有唯一性,不同版本之间也可以通过后缀的版本号进行区分。稿件通过传统期刊的评审和编校流程得以正式发表后,预印本库可借助DOI自动解析技术,将预印本的DOI及时更新为正式发表版本的DOI。即使作者因原期刊退稿而转投其他期刊并最终发表,ESSOAr也能根据作者更新的投稿信息,利用定期搜索技术,完成稿件的匹配和不同版本的关联。通过营造专属的预印本库、贯彻执行统一的出版规范,AGU不仅实现了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出版的无缝衔接,还打造了预印本库与期刊集群协同联动发展的全新出版模式,其优化后的出版流程大致可以描述为:作者投稿——编辑部初审——预印本——专家评审——作者修改—期刊发表。目前,AGU旗下绝大部分期刊参与了一键式传输服务,AGU也正在积极协调领域内其他学术组织,希望将这一模式推广到这些组织主办的专业期刊,并将ESSOAr打造为本领域内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前公开交流的统一场所[12]。

2.3SSRN的期刊预印本专区模式

社会科学研究网络(SocialScienceResearchNetwork,SSRN)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领先的学术资源库和在线社区[13],于2016年5月被出版商Elsevier收购,成为Elsevier知识服务版图中重要的一员,并与学术出版、文献管理、文献计量等服务联通,合力支持科研绩效评估[14]。被收购后,SSRN迅速向STM(scientific,technicalandmedical)领域拓展,目前SSRN积累的学术论文覆盖应用、健康、人文、生命、物理和社会6大学科门类,并被划归在不同的主题研究网络(SubjectAreaNetworks)和虚拟电子期刊(SubjectMattereJournals)内[15]。除了为研究社区提供普适性服务外,SSRN还开发了一系列可定制化产品,用于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的品牌宣传。其中,FirstLook就是专门为学术期刊打造的一款产品。FirstLook可译为“一睹为快”,该项目借助SSRN在预印本服务方面的运作经验,通过开辟专区的方式,为加盟期刊提供预印本存缴的托管服务,这在满足投稿作者预印本需求的同时,降低了传统期刊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加盟期刊在SSRN平台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主页,还可以定制专区名称和标识,此外,SSRN集中展示期刊接收稿件的预印本,预印本的完全遵从作者意愿,并且必须经过初步审查达到SSRN统一的标准才能刊出,一些期刊还要执行额外的审查,使自身符合期刊的要求。论文一经刊出即被SSRN数据库永久保存,并按照所属领域和研究方向,被收录在相关研究网络和电子期刊中,读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SSRN还为期刊的预印本增加了状态提示功能,可显示稿件在期刊出版流程中所处的阶段,如“已提交(Submitted)”“评审中(UnderReview)”“已接受(Accepted)”,这便于读者跟踪稿件动态和判断稿件价值。此外,期刊的预印本专区还实现了用户邮件订阅和作者定向投稿功能。目前,FirstLook项目已经吸引了8种期刊或期刊集群加盟,包括著名的《柳叶刀》系列杂志和《细胞》系列杂志。《柳叶刀》系列杂志的预印本专区PreprintswithTheLancet于2018年6月上线,迄今已了4400余篇预印本[17]。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早在2017年3月就开始尝试利用科研社交平台Mendeley的群组功能,分享旗下期刊正在接受外审的稿件,并命名为SneakPeek(先睹为快),这也是预印本托管模式的雏形。FirstLook项目推出后,SSRN正式接管了该项目,并推出了升级形式的CellPressSneakPeek2.0,以支持细胞出版社20余种期刊的出版前公示,并将此作为公开评论平台为论文收集修改意见[18][19]。

3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典型案例的梳理,大致可以将当前的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的合作实践归纳为3种模式:①学科预印本库与本领域期刊的稿件互传模式;②围绕期刊集群,建设专属预印本平台模式;③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辟期刊预印本专区模式。这些模式尽管在发展方略和实施路径上不尽相同,但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对接合作,或者能够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实现预印本存缴与期刊投稿的合并处理;或者能够占据预印本服务的主动地位,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的出版服务体系;或者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因分散存缴预印本带来的版本重叠、信息过载和引用分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时期[20],亟须变革生产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产品结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学术出版机构应尝试引入预印本模式、优化期刊出版流程,这对提升期刊的出版效能和服务水平,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开放、自由、公平的学术交流环境,把握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推进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的接轨合作。

3.1接纳包容,政策公开

预印本库与期刊合作的基础是期刊对预印本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出版集团、学术出版机构和学术期刊均出台了预印本相关政策,允许作者在向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存缴预印本,并且出现了专门的数据库(SHERPA/RoMEO,TRANSPOSE)[21][22]和维基百科词条[23]负责收集陈列这些政策信息。反观国内,制定并公布预印本政策的期刊和出版商十分稀少,政策的消极、模糊或难以查询,都在无形中阻碍了愿意进行预印本的作者向期刊投稿。因此,建议广大期刊出版单位尽快制定并公布预印本政策,同时组织力量开发专门的期刊预印本政策数据库,或者利用公共维护的百度百科词条进行集中收录和展示。

3.2多条路径,按需开发

从合作路径上看,拥有期刊集群的大型出版机构可以借助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开发建设自己的预印本库,与期刊集群联动发展,构建“预印本+传统期刊”一体化的出版模式;而不具备开发实力的单刊或小型出版机构,可以考虑与国内现有的预印本库签署合作协议,在预印本库开辟期刊专区,获得预印本托管服务,同时构建稿件互换机制,鼓励作者在投稿期刊的同时存缴预印本,支持传统期刊从预印本库收稿。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创办的学科预印本库因其强大的专业背景和天然的权威属性,更容易获得领域内研究人员的青睐,因此,建议国内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学科预印本库的建设,这不仅可为本单位主办的期刊提供预印本服务,也可以团结本领域期刊共同升级出版模式。

3.3开放互联,规范运作

合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国际上不同学术交流方式的融合发展向我们昭示,学术出版需要摒弃独立、封闭的运作模式,向更加开放、协作的方向发展。稿件交换通用协议的出现,更是提示我们,应加强各类学术交流服务机构之间、各类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对接,强化不同实体、不同系统之间文件传输、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操作性。在推动新型交流模式向主流学术出版体系靠拢的过程中,预印本库应尤其注重贯彻出版行业规则,健全规则对接机制,在元数据规范、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规范、文件版本控制、开放获取内容版权处置、数据库索引与持久标识、作者身份标识与作者贡献声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方面与传统期刊出版接轨,以构建标准化框架体系,这也是当前国际上预印本库运营商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结语

近年来,国际学术出版界就预印本库与传统期刊的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探索性实践,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典型模式进行介绍,揭示典型模式的运作机制和实施成效,据此给出初步建议。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成功经验虽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在引入创新模式、开展接轨合作的过程中,更应立足本土、结合实际,特别是应充分调研国内科研人员对不同合作模式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做到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