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党的报告充分强调了行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性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2019年3月16日,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并在多个场合强调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科技期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大都立足垂直行业,在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性应用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是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向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围期刊《棉纺织技术》的实践,探讨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与启动策略,以启发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个性化媒体融合探索。
1现状与问题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Web3.0的智能场景时代,以场景、细分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4]。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主体杂、规模小,呈现多而不强的发展态势,不仅媒体融合缺乏统一路径规划,更无可复用模式参考,由此,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体制机制、内容、渠道、技术、服务的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媒体融合工作启动困难。中国科技期刊大多由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创新机制体制匮乏,发展动力不足。处于细分领域的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众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高质量的组稿困难,传统期刊编辑很容易陷入读者思维,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多样化内容需求;多数中国科技期刊仍采取传统发行模式,单一的销售和传播渠道限制了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价值的进一步发挥。[5]受刊社体制机制及融合战略影响,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媒体技术投入有限,容易陷入“新瓶装旧酒”及“修补式融合”的误区[6]。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专业场景应用、基础科技研究、行业科技应用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服务定位不高,服务模式单一,周边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期刊的价值也无法最大化发挥。
2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融合转型路径
2.1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管理融合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成长壮大[7],至今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科研院所、专业机构信息服务部门开展编辑出版业务。随着出版及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变革,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管理体制机制上高度依附于上级单位,缺乏自主性,媒体融合在管理上能动性缺失。放眼长远,确立适应媒体融合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突破传统组织管理模式束缚、引入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将有力提升传统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棉纺织技术》由新传媒事业部推进管理机制内部创新,并参考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引进OKR等创新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刊社的实际,形成了部门的内部管理体系、刊社融合的文化体系、高效的运营体系、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人力双选与轮岗融合制度,进而有力提升了期刊内部管理效能。
2.2三轮驱动推进组织融合
在期刊社中,不同部门的权限范围及相互关系是媒体融合的基础体制[8],传统期刊大多以编辑部门与市场业务部门为双轮驱动开展运营工作。在媒体融合探索中,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限于组织规模,往往在原有组织架构基础上进行组织成员调整,采取转岗调剂的方式增补媒体融合岗位,这不仅未能搭建适应媒体融合战略的创新组织模型,而且难以打破传统以编辑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然而,“融媒体中心”及“中央厨房”模式的巨大投入,是中小型期刊社的行业技术媒体难以企及的[9]。搭建编辑、市场、新媒体为主体的三轮驱动组织模型,有利于保证传统出版编辑业务及市场业务的基础地位,同时以组织结构性变革增补专门的新媒体部门可以为媒体融合战略实施提供灵活保障[10]。2016年以来,《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大胆推进以融合为目的组织机构变革,设立专门的新媒体部门,以推进媒体融合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期刊社组织架构由原来的编辑部、市场部双轮驱动,进化为编辑、市场、新传媒三轮驱动。在事业部制的引领下,形成了主管社长领导、协同协作的融合机制,这不仅为期刊社媒体融合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撑,也使媒体融合战略、人才、业务拓展得以快速展开。
2.3以新媒体产品创新驱动内容融合
内容服务是科技期刊的灵魂,在保证纸质期刊内容质量及影响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发挥内容在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融合中的作用,产出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习惯、适应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内容,成为众多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内容运营的难点。因此,行业技术类科技媒体应主动应用新媒体内容平台,搭建新媒体矩阵,以内容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多样化、体验丰富化为抓手,不断丰富内容服务内涵[11]。
2.3.1利用内容平台搭建内容新媒体矩阵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制于期刊评价及行业规模,比如,纸质期刊的内容产出、内容服务形式、新媒体预算等方面。因此,在保证原有专业内容多途径、跨平台传播的基础上,补齐纸质期刊内容在及时互动、传播渠道上的短板,充分利用热门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组建垂直领域相关的内容新媒体矩阵,将在极大地延展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服务边界的同时,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充分利用微信、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主流内容平台开设了“棉纺织技术新传媒”“梭子讲堂“环球纺织”等微信公众平台、“棉纺织技术”头条账号、“棉纺织技术”抖音账号,拓展新闻类、在线教育与服务、短视频类内容。多平台的新媒体内容矩阵建设不仅顺应了媒体融合趋势,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媒体影响力,也丰富了期刊的内容承载,进而促进了用户数量与阅读量的几何式增长。
2.3.2内容产品化、品牌化推进内容创新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推进内容创新过程中,应以产品化思维搭建内容产品体系,构建行业专业技术期刊独有的融媒体产品品牌线[12],主要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期刊在读者、作者、编委、专家、机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第二,从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出发,精细内容产品定位,差异化产品策划;第三,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产品迭代驱动内容服务升级;第四,以精细化的产品运营,提高媒体融合的效能效果。总的来说,以产品多样化、内容品牌化,鲜明内容产品的品牌区分,提升内容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为综合产品服务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做好传统纸刊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产品线,推进内容产品化和品牌化,目前推出了一些棉纺织技术类电子读物,比如,知识服务产品“知识店铺”、在线教育内容服务产品“梭子讲堂”、语音类在线知识服务产品“梭子电台”、刊物推荐语音产品“刊侃而谈”、技术答疑互助内容产品“纺织帮”,以及品牌研讨会等线下服务产品。实践表明,多项内容及服务产品以品牌化形式呈现,可使不同内容的融合产品得以鲜明区分和强化,同时丰富产品服务品牌体系,使行业技术知识内容得以充分融合。
2.3.3以内容产品融合催生期刊价值链价值再发挥
纸质期刊作为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核心产品,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但是,纸刊的单一服务产品模式,限制了期刊价值链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在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基于媒体融合的内容产品设计与更新迭代,传统期刊出版中的要素单元被重新组合,这不仅可以催生期刊价值链价值再发挥,也可以提升行业期刊的活力与价值[12][13]。《棉纺织技术》在内容产品设计与运营中,充分发掘纸刊周边资源,传统期刊价值链中的作者、读者、编辑、编委,在新的产品策划、研发、生产中也随之变化,不仅成为新媒体中的播音、主持、讲师、专栏作家,也成为新产品的参与者、体验者、价值收益者,由此,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角色得到充分融合与价值发挥。
2.4多维平台建设推进行业服务有机融合
2.4.1以平台思维构建知识服务生态
平台建设不仅关系到期刊的长足发展,也是媒体融合的关键,其中,平台化思维是推进平台建设、构建行业专业期刊的服务新生态的核心[14][15]。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探索实践,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判断,定位行业技术信息服务或者知识服务,对人、信息、平台进行再梳理,催生期刊资源的利用发挥、媒体融合生态的形成,进而使行业技术科技期刊驱动的专业知识技术服务平台趋势日渐显现[16][17]。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服务机构,是《棉纺织技术》媒体融合时期的自我再定位。基于此,《棉纺织技术》首先构建内容知识服务资源平台“棉纺织技术+”知识服务平台,对行业专业技术资源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其次,以知识服务模式创新带动产品服务创新,用产品服务创新驱动媒体价值链体系内用户,最终促进了专业技术期刊相关资源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建设。
2.4.2行业技术及趋势服务提升期刊的行业话语权
行业期刊专注于行业技术研究及应用,在技术专业性上具有优势地位。同时,行业期刊应坚持高端定位,立足产业,发挥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技术大数据,以趋势引导发展,进而提升期刊的行业权威性与话语权。《棉纺织技术》通过整合资源、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中国纱线质量技术趋势报告》等方式,不仅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行业站位与话语权。
2.4.3智库建设推进行业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上,智库建设有助于强化媒体研究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提升业务层级和专业程度,从而实现融合发展[18]。由《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发起的“棉纺高质量发展智库”,链接行业专家资源,梳理行业关切的技术方向,基于互助机制,为行业技术研究加速提供了智力和组织支持。
3结语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应利用行业和自身技术资源优势,前瞻布局,推进数字化、专业化、平台化等为一体的媒体管理、运营变革,构建行业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体系。具体来说,一是以制度融合推进媒体融合管理现代化;二是依托纸质期刊品牌资源,布局存量资源转化,在资源数字化、增量资源智能化方面,提供优质的专业内容,满足分层用户刚需;三是布局新媒体平台矩阵,打造垂直领域专业线上新媒体平台,增加期刊用户群体的社群化和社交化运作,实现内容传播渠道的最大化,提升用户的黏度;四是注重期刊融合的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容产品延伸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五是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线上线下产品服务联动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六是以平台化思维,构建行业技术期刊服务融合新优势;七是合理建立行业科技期刊的价值评价体系,坚持行业社会责任优先,兼顾经济价值发挥,让专业技术类期刊顺利融入行业、融入社会、融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