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药类科技期刊编辑的担当,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19年12月,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肺炎)在武汉出现,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等团结一心,冲锋在前,许多医药类科技期刊也纷纷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中。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针对2019-nCoV①感染的特效药,针对处于上升期的疫情,最有效的应对措施仍是“早发现、早隔离”。为此,国家采取了延长假期、交通管制、体温检测等多项举措以阻断病毒传播。[1]多数行业的工作节奏及模式都因疫情而有所改变,期刊出版行业也是如此。那么,医药类科技期刊在疫情期间应如何应对这些考验,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一、医药类科技期刊在疫情下的担当
(一)对“肺炎防治”主题开展专题组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官网上宣布,限时免费开放旗下对肺炎防控和诊治有用的期刊内容,为疫情防控提供学术支撑;征集与肺炎防控和诊治相关的学术论文,并优先处理此类稿件,符合录用条件者可优先发表并免除全部费用。[2]《中国临床医学》编辑部通过官网了“2019-nCoV临床防治”专题的征稿通知,对此类稿件加快审稿、免收相关费用。[3]《药学进展》编辑部也展开了针对肺炎药物研发主题的组稿工作,特邀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李校?院士团队,对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防控治疗措施、目前抗2019-nCoV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文已首发在“药学进展”微信公众号,并同时被多家自媒体转载。此外,编辑部还联合编委及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相关组稿工作。
(二)通过官网和自媒体平台传播权威可靠的信息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在官网首发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部撰写的《医院药学岗位与药师及物流人员在病毒感控背景下的防护策略》[4]一文,为药学部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医学研究生学报》在其官网设置“战‘疫’专栏”,持续更新专家对病毒、疾病防控及诊疗方案的解析,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①此外,医药类科技期刊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及时通报疫情、介绍临床治疗进展、开展相关科普宣传。《药学进展》除了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关注、筛选、肺炎的相关药讯,特别是用药方案;此外,还协助宣传了由“火石创造”开发的“疫情防护物资供需平台”。目前,网络上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疫情的谣言,影响恶劣。医药类科技期刊的纸刊出版时效性不佳,因此,尤其需要通过公开的网络平台及时发声,将权威、准确的信息传递给社会。
(三)利用编委智库征集关于援助、治疗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的建议
编委会是科技期刊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期刊在学科内和行业领域的高端智库。邢爱敏等曾探讨科技期刊的编委会智库功能,并从品牌建设角度阐述了《药学进展》在挖掘编委会智库功能方面的实践。[5]自2017年起,《药学进展》每年都会邀请国家卫健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办公室领导参加编委会议,听取医药行业专家的建议,为政策制定寻求科学依据。此外,还举办多场智库性质的特色活动,如2018年的“钟山峰会”和2019年的“‘健康江苏’第二届江苏科技期刊创新智库50人峰会暨首届抗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创新生态圈主编论坛”。《药学进展》编辑部近年来的工作为编委会智库功能的发掘打下了基础,平时也征集和提炼了不少专家建议,形成了一些可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的信息。此次疫情期间,已有编委专家在微信群中自发讨论有关药物研发、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话题,至本文投稿时,《药学进展》已起草了一份关于肺炎的采访提纲,计划采访编委中的传染病专家并择期采访成果;也有编委企业通过捐款赠物等实际行动来支持抗“疫”;还有一些药企加速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程。
二、疫情期间对期刊编辑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远程办公系统:应急之举,还是工作新模式?
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延期复工,学校也延迟开学。为了不耽误工作和学习进度,大家纷纷使用远程系统在家中上课、办公。此次疫情也倒逼《药学进展》的编辑去主动学习“钉钉”“飞书”等远程办公软件。以往,笔者所在的编辑部和科睿唯安公司有较多往来合作,经常一起参加远程电话会议。科睿唯安员工众多,出差是工作常态,公司还有不少外国专家顾问,因此会经常召开远程会议。相较而言,编辑部的人员就很少,也就2至4名在职编辑,多数时间都在同一屋檐下办公,几乎不会用到远程办公软件,平时同事之间协同合作,与作者、编委、审稿人、合作伙伴联系时,大多借助于微信等通信软件。尽管微信也有建群组、上传文件、语音和视频聊天等功能,但总归没有专门的远程办公软件好用,比如微信很难从海量信息中读取出有用的工作信息、微信群中上传的文件资料有效期只有几天等。尤其是每次举办线下活动时,仅两三个小时没来得及查看手机,各种群组积攒的成百上千条信息就让人难以招架,难免会出现疏漏。远程办公软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将与工作无关的人员、群组、信息排除在外,也让工作任务和文件资料变得清晰、易于查看;此外,系统也同样支持音频、视频会议,还可多人共同合作推进一个项目(如多人在线协作处理同一文档)。除了前文提到的“钉钉”“飞书”,常用远程办公软件还有“企业微信”“Zoom”“石墨文档”等,它们在在线会议、任务管理、文档协作等方面各有优势。疫情解除后,各行各业对于远程办公软件的使用热度也许会褪去大半,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或可找到一款最适合的远程办公软件沿用下来。
(二)电子期刊:纸刊的附属品,还是期刊的终极形态?
因为疫情,图文公司和印刷厂推迟了复工时间,《药学进展》纸刊的出版时间也相应延后。图文排版和校对可以远程完成,但印刷工作却不可以,笔者由此想起一个在期刊界争论多年的话题:纸质期刊会不会被电子期刊取代?自初次接触这个话题已过去十年,笔者见证了纸刊订阅量的逐年下滑,这一现象在科技期刊中特别普遍,并非是期刊内容不受欢迎,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当疫情迫使纸质期刊延期出版时,自媒体不仅丝毫未受影响,还加快了组稿和速度,因此,开发电子期刊迫在眉睫。《药学进展》曾尝试将期刊内容制成电子书,并探讨了开发和传播电子期刊需要开展的工作:1.纸刊尺寸通常为大16开,每版字数多达1600~1800字,若要在手机或电子书上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需重新排版,制作适配电子设备屏幕尺寸的版本;2.电子刊不论是代替纸刊,还是作为订阅纸刊的附属赠品,均基于“秘钥”(产品激活码)技术,应予以版权保护;3.应全面完善订阅用户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向他们提供电子刊。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加编辑部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付出,但可以预见,电子期刊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即使不会完全替代纸刊,但终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科技期刊对电子期刊的开发应给予足够重视,即使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也有必要将其纳入未来的发展战略,做好技术储备。
(三)基于新媒体的知识服务产品: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新蓝海?
在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旅游、餐饮、影院等行业进入寒冬期,而人们对远程办公、网络培训、网络游戏等产品的需求量却陡然增加。可以说,疫情引发了“宅经济”的逆袭,也使笔者对期刊产品的形式进行了思考。俞敏曾指出,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殆尽,各大平台开始探索向用户付费模式转型,知识付费的习惯正在大众中形成。[6]互联网中各类知识服务平台繁多,例如“知乎”“得到”等,其形式丰富,定位和受众“精细化”,互动性强,用户体验好等特点是期刊所不具备的。实际上,近年来许多科技期刊都拓展了业务领域,从不缺乏优质内容,完全具备开发知识服务产品的基础,只是缺乏策划和营销。《药学进展》除了日常办刊外,在会议活动、专家专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近几年积累了许多内容精良、具有二次开发价值的图文和音视频素材,遗憾的是,这些素材仅仅作为存档材料被束之高阁。目前,编辑部正在认真梳理已有素材,以及研究“小鹅通”(专注新教育的技术服务商)平台,计划开发与《药学进展》相关的知识服务产品,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精细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并不断增强和延伸期刊品牌。
三、结语
在这场疫情中,期刊编辑改变了日常的工作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此刻相形见绌,编辑们不得不主动去学习一些平时很少接触的工具软件以及新媒体运营思维,也引发了笔者对于开展数字化出版、开发知识服务产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思考。经过此次疫情,希望医药类科技期刊能发挥在信息资源和专家智库方面的优势,协助政府部门形成更加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干预处置机制,避免灾难重演;同时,也希望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和思考,能够让编辑同行意识到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将当下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公司和新兴媒体作为他山之石,在规划和展望未来时少一份迷茫,多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