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科核心期刊区域分布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社科学术期刊是国家开展学术思想交流,进行研究成果、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必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学界对如何提升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有较丰富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整体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对策的定性分析,未能采用量化手段展开研究,而对社科核心期刊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更缺乏关注。追溯过往少量关于期刊区域分布的文章,多以特定学科或省份为视角展开研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主要用截面数据做静态研究;也有学者借鉴产业经济学的方法用区域基尼系数对期刊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但该系数只能借以衡量区域间分布不均衡的水平,而不能揭示其布局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的方法(Moran'sI指数)对核心期刊的全局分布进行分析,尝试更加系统地、准确地分析学术期刊空间分布演变状况,从而为推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空间自相关(SpatialAutocorrelation)是指研究变量的观测值之间因在空间上邻近而形成的相关性。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有的事物都存在关联,一般来说,事物之间相距越近,则这种联系越是紧密。因此,可以推测我国社科核心期刊在各省域的分布上也存在着联系。Moran'sI是较为常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在给定一组变量及相关属性的情况下,通过计算Moran'sI指数、z得分和p值可以确定该组变量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
1.全局空间自相关及散点图
本文通过Moran'sI指数和Moran'sI散点图对核心期刊的全局以及局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2.数据选取
作为我国人文社科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来源期刊的数据最能代表核心人文社科期刊的省域分布和发展状况。本文选取全国各省(区、市)2001-2018年的CSSCI来源期刊数量作为综合指标的代表。CSSCI来源期刊每两年评定一次,例如2019-2020年CSSCI来源期刊是采用2017-2018年期刊数据进行评定的。因此,本研究采用了2001-2018年共9期CSSCI来源期刊数据。
二、省域核心期刊拥有量的空间分析
本文综合运用全局Moran'sI指数以及Moran散点图分析各省域CSSCI期刊拥有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水平以及局部空间的演变特征。
1.全局Moran'sI指数
全局Moran'sI指数可以反映省域CSSCI来源期刊的集中度情况。2001-2018年,9个版本CSSCI来源期刊的省域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均呈负值,且近年来,负值的绝对值呈扩大趋势。第一组数据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他八组通过了1%的检验。中国省域CSSCI来源期刊分布呈现显著的负向空间自相关,即中国CSSCI来源期刊整体上具有空间分散分布状态。Moran'sI越来越小,空间差异越来越大,即随着空间分布位置的离散,反而相关性变得显著了。从Moran'sI的大小以及显著程度上来看,这种空间上的分散状况近年来愈加显著。从发展态势来看,CSSCI来源期刊分布的整体相关性逐渐减弱,整体Moran'sI指数值不断下降。总而言之,各省CSSCI来源期刊分布并不是呈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空间相关性。
2.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本文分别以2002-2003年、2010至-2011年、2019-2020年CSSCI来源期刊数据做出空间分布图(见图1)。颜色越深表示该区域拥有CSSCI来源期刊数量越多。数据年份内,核心期刊的分布状态未出现较大的空间变动。中国西北部区域明显弱于东南部区域,而东南部区域省份内部期刊也呈极端化分布。东北部区域,期刊集中分布在北京;东南沿海,集中分布在上海;此外湖北、湖南和广东呈现一定程度的弱集聚,其余区域期刊拥有数量均较低。本文为了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利用STATA14.0软件分别做出上述三组数据空间分布的Moran散点图(见图2),同时根据莫兰散点图整理结果。莫兰散点图中,第一象限为“双高集聚区域”(HH型),表示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核心期刊拥有量都比较高,区域间空间差异比较小,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能够对周围区域核心期刊拥有量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是根据本文的数据结果显示,并没有省(区、市)处于该集聚区域。第二象限为“低高集聚区域”(LH型),表示区域自身CSSCI来源期刊拥有量较低,而周边地区较高,二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即异质性突出。处于该象限的主要省(区、市)有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山东等。第三象限为“双低集聚区域”(LL型),该区域也被称为盲点区,表示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核心期刊拥有量较低,二者在空间上的异质性程度较低,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研究年份内LL型的点占半数以上。第四象限为“高低集聚区域”(HL型),表示区域自身核心期刊拥有量较高,周边地区较低。分布在该象限的点在空间上差异程度较大,存在较明显的空间负相关性。处于这一象限的省(区、市)CSSCI来源期刊拥有量高于周围其他地区,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从研究年份的变化情况来看。在2010-2011年CSSCI来源期刊分布中,江苏从“低低集聚”变成“高低集聚”,安徽从“低低集聚”变成“低高集聚”,山西从“低高集聚”变成“低低集聚”。江苏省核心期刊竞争力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安徽省则滞后于周边水平,而山西省周围区域的核心期刊拥有量水平整体都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有浙江和福建等经济强省份作为支撑,在核心期刊拥有量上却长期处于“低低集聚”,这也可能和东南沿海重点高校分布较少相关。不过天津作为重要的直辖市,虽然坐落较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是在数据呈现上,期刊拥有量却滞后于周边区域的水平,这是地势上天津受北京影响较大所致。2010-2011年与2019-2020年CSSCI来源期刊的象限分布一致。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Moran'sI指数以及散点图的分析,本文得出社科核心期刊在省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结论。具体而言,社科核心期刊长期集中分布在少数国民生产总值(GDP)较高或重点高校密集的省市,而且这种愈加显著的集中趋势却造成了外部不经济,使得周围省份(区域)期刊拥有量下滑,呈高低包围、低高包围之势。中国半数以上省(区、市)存在社科核心期刊拥有量匮乏且增长无力的现象。推动区域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依据其所属省份或地域的不同,社科学术期刊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色彩。区域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能通过对内在价值的挖掘,在学术研究过程对研究主体的上游与下游之间起联接的中介作用。区域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能吸引学者和科研团队设计和策划一些战略意义的重要选题,以软科学拓展区域发展的空间。目前,当务之急是大力推动区域性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根据我国社科核心期刊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以强带弱,统筹协调。让北、上、广等热点区域的优质办刊资源,如审稿专家、办刊经验等与周围区域共享。第二,资源共享,抱团合作。非优势集聚的西部地区要实现跨区域联合,整合各地的优势学术资源,集中办刊力量,提升办刊能力。第三,推进区域性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高校密集的区域也是核心期刊较为集中的区域,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师资优势对核心期刊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各地区要不遗余力地加大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教育资源的提升增强办刊能力。第四,对当下期刊评价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参照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评价体系,建议建立以同行评议为基础、量化为辅的中国特色期刊评价体系。在量化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特色的评价权重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