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健康知识普及”列为其首要任务[1],并倡导传播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健康行为和技能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媒体属性,应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健康知识普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往研究中,虽有国内医学期刊通过出版科普增刊和开辟科普栏目传递健康知识的宝贵经验[2-3],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科普杂志在内容上不够严谨和权威的劣势;但长期以来,医学期刊特别是我国的医学期刊,并未在健康知识传播的舞台上担当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4],在当前网络知识来源芜杂,健康科普乱象丛生的现状下,医学期刊有责任为普通大众传递权威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不仅具有严谨求精的科技期刊属性以及实时更新的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论文宝库,还拥有由众多优秀医学工作者组成的临床专家团队,因此在健康科普中独具优势。本文通过《协和医学杂志》办刊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临床医学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在健康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

2.1优势之一:临床医学论文

谢广岭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科技期刊,说明公众对于科技期刊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临床医学期刊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除被少数同行阅读和引用外,我国绝大多数临床医学论文都默默无闻地隐藏在了各大数据库中……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其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临床医学期刊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客观、理性、科学地将论文中的重要内容介绍给公众,将发挥临床研究的更大价值。

2.2优势之二:临床医学专家

如果健康信息歪曲了事实,有意或无意夸大了患病的可能性,而人们盲目相信所得到的信息,则有可能产生健康焦虑甚至疑病症。有学者对152名孕妇的信息来源和焦虑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医生或护士作为信息的孕妇,其焦虑水平明显低于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源的孕妇[10],这与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更权威不无关系。临床医学期刊拥有编委、审稿人、作者组成的临床医学专家群,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来源于临床医学论文的权威知识,还可针对谣言、伪科普发表权威观点,引导大众辨别网络信息,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应珍惜这一资源并充分发掘临床医学专家的潜能,成为健康科普的推动者。

2.3优势之三:医学期刊编辑

出版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基础链条,更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根本途径,编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11]。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研究的“把关人”,不仅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且在日常工作中须时刻保持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12],这使得医学期刊编辑一直以来在编辑群体中的“工匠”地位不可撼动。在医+新媒体这一团队中,医学期刊编辑比医学工作者有更强的传媒运用能力,又比普通大众传媒有更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一定能够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发挥这一巨大优势。

3我国临床医学期刊科普工作现状

既往受限于传统出版方式,临床医学期刊往往难以将有限的期刊版面用于刊登健康科普知识。现如今,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临床医学期刊可通过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第三方平台等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可谓迎来了发展健康科普的重大机遇。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和交互性的特点[13],使健康科普传播更加迎合人们时间颗粒化的需求以及随时随地互动的需求;此外,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通俗易懂表现力强等特点[14],使健康科普更加生动、立体、易于接受。临床医学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更广泛地促进医学科学知识走近公众。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如《JAMA》《Lancet》《BMJ》等一向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并善于借助国家新闻政策,充分利用自媒体甚至第三方平台的优势传播医学知识。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就汇集了众多医学期刊,他们不仅针对专业学者传播科学研究热点,还向社会大众广泛传播科学新闻,以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13]。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尚显不足,仅极少数期刊(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利用新媒体进行有益尝试,并将科普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但绝大多数期刊在科普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方面均不理想,主要问题包括:1)内容过于依附纸媒,科普转化率低;2)新媒体人才匮乏,形式死板;3)对新媒体认识不够,平台利用率较低,等。2019年,杨明等[15]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89本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59.56%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活跃公众号仅为20余种,且内容多复制纸刊,较少有“手术视频”“学术讲座”“科普”“继续教育”等科普化内容,而通过广为用户青睐的第三方平台健康科普知识的医学期刊则更是凤毛麟角。

4《协和医学杂志》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探索

4.1加强科普内容

1)转化医学论文知识点。临床医学论文在集中反映临床研究热点的同时,往往也间接体现了患者的迫切需求;但科技期刊严谨的编辑加工规范要求以及医学行业固有的专业术语让医学论文读起来既枯燥又晦涩难懂,往往只适合在行业内交流,要让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百姓读懂,则需要进行科普转化。一项对394名未接受过医学相关教育的民众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一篇医学学术论文后,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能看懂或基本看懂论文内容;而在阅读针对此篇论文重要知识点进行科普转化的通俗化小短文后,能理解论文主要内容的受访者激增至96.7%[16]。故编辑在审读稿件时,在与作者沟通时,应注重深度挖掘论文潜在的读者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例如,绝经是女性必然面临的健康问题,2018年11月《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在《协和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后,编辑部并未满足于仅仅在新媒体端推送全文,而是在此基础上,对指南的通信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教授进行访谈,邀请郁教授谈背景、谈意义,从女性普遍存在的绝经期认识误区谈起,呼吁科学管理绝经,积极预防绝经相关疾病,让女性顺利度过绝经期,对绝经管理这一科学、专业问题进行了较好的科普转化。该文在新媒体端的阅读量已经突破140万,使众多老百姓从中获益。2)捕捉新闻热点。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呈现移动性、碎片化、“快餐式”的特点[17],只有具有时效性与热点性的内容才更能引起读者关注,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要想让医学知识迸发势能,产生链条效应,就必须借助合适时机进行传播,学会合理“蹭热点”,以锁定更多读者。2019年4月,针对被大众媒体普遍热炒的“超级真菌”事件,《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立即联系到杂志编委、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甚至先于他作为国家卫健委临床专家的官方回应一步,请他第一时间做了视频访谈,并同时撰写了《淡定!无须过度解读超级真菌》的科普文章,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该菌,消除大众恐慌,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同年6月,在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之时,部分媒体过度解读这一进展为“青蒿素能根治红斑狼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众。编辑部针对这一新闻热点当即联系了本刊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王立副教授,连夜撰文《青蒿素:从‘克虐’到‘克狼’,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文,科学客观地阐述了青蒿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不仅击破了谣言,而且文后所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Ⅱ期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得到了大众的热烈响应。

4.2培养科普人才

传媒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专业,必然有其自身特质,并非每位医务工作者都带有这一特质,并有极大的热情从事健康科普传播工作。医学期刊的青年编委均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新事物保持更高的敏感性,也具有较强的科普能力,可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18]。医学期刊编辑应善于发掘年轻学者的优势,着重培养真正在医学传播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人才,从而让医学科普更生动有趣,且持续可行。《协和医学杂志》共有青年编委35人,编辑部通过微信组建了“青年编委工作群”,很多青年编委不仅自身积极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还发现和带动更多身边的青年学者加入到了健康科普的队伍中来。例如在宫颈癌疫苗在国内获批和推广之时,青年编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雷针对百姓对疫苗选择困难的问题,发出了“宫颈癌疫苗———之前苦于没得打,现在苦于打哪个”的权威声音,引导百姓作出理性选择;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科普达人邴钟兴自编自唱的“戒烟神曲”,用幽默、轻松的形式不仅传递了健康知识,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4.3善用新媒体平台

实现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仅仅依靠权威、“解渴”的内容,通过各种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用画面和声效去打动读者还远远不够,借助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才能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期刊品牌效应尚未显现的初始阶段,仅凭借单一平台已不能满足内容传播的内在需求,与更多被大众认可的媒体平台合作,或许是扩大传播力的捷径。自2017年以来,《协和医学杂志》陆续开通了官方微信、搜狐号、知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凤号等多个平台,联合刊媒惠,形成了独特的矩阵滚动式网络(图1),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实现了健康科普的有效传播。目前各大平台已锁定粉丝15万人,且人数仍在不断增长。

5结束语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提升民众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从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的召开,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决策提出,再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行动部署,均体现了党和国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目标和重大决心,而健康知识普及应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临床医学期刊作为科技期刊,常常被打上学术、刻板的烙印,似乎与健康科普的距离较远,而事实上,其本身亦具有传播健康知识的诸多优势。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临床医学期刊应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善于利用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平台,尽可能扩大权威医学知识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承担起健康科普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智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