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

党的报告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提出了在新时展的新要求[1]。2019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可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期刊强国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从中央到期刊行业的共识。实现我国期刊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内容建设,多出精品论著。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承担着匡正学风、繁荣学术、培养新人、引导创新、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与学术期刊的功能发挥存在正相关性。编辑含量凸显学术期刊编辑水平的高低[2],编辑含量大,学术期刊的质量就高,期刊的学术功能发挥也越好,也越能体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与意义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

出版物的编辑含量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和编辑界关注。总体而言,对编辑含量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编辑含量体现为编辑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学术文章进行加工,使文章符合出版规范,并提升作品学术水准[3];广义的编辑含量则是指出版物在生产过程中,编辑劳动量之多少及其对出版物质量、价值之影响,体现于文章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之中[4-5]。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数研究者对“编辑含量”的指向对象是图书,而对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含量研究不多。这可能是基于图书的编辑含量相对更加直观更加显性,比如除了编辑规范和编辑思想等,它还体现在版式处理、装帧设计、封面设计、插图处理、栏目编排甚至纸张印刷、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相对而言,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更多地体现在刊物内容上,因为其他的诸如版式、封面、设计等诸多要素是相对固定的,几乎没有编辑发挥的余地。可能正因此,已有的研究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论述很少,即使有所涉及,大多也是从编辑素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编辑素质的提升固然可以使学术编辑在工作中增加编辑含量,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概念,编辑含量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所谓“编辑含量”,是一种融入在编辑过程各个环节之中的内化劳动,它具有系统性、内嵌性、动态性、规范性[6],贯穿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传播转化等整个出版环节。具体而言,编辑含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文稿进行加工的技术性含量,它要求编辑应当掌握基本的编辑规范和编辑知识;二是编辑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学术性含量,也就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投入量,这是编辑主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既包括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也包括编辑的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道德。本研究所称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主要是侧重于学术性编辑含量的角度而言。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

近年来,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社科学报)面临办刊思路陈旧、栏目设置雷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等诸多困境,严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固然需要依靠学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刊物自身的“内功”[7],也就是编辑含量的增加。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编辑自身的学术水平低下[2]。可以说,提升编辑含量,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出精品的切入点。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发展空间。如前所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其生存发展。要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争得一席之地,期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在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注入编辑含量,以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二是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站在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前沿趋势的高度,发挥综合性优势,把自身打造成对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公共学术平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下功夫提高编辑含量。三是迎接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编辑素养已不足以应对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编辑迫切需要增强整合不同媒介资源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数据挖掘与处理的能力等。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含量不仅包括传统规范的含量,还包括编辑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水平[8]。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关键环节

编辑含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总有某些关键环节发挥着相对于其他环节更加明显或者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需要学术编辑更加予以重视。这些环节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含量的关键环节。

(一)选题策划

学术编辑对于学术期刊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组织等作用,是学术期刊“议程设置”的主导者。因此,学术期刊要自觉担当起学术组织和学术引导的重任,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发表自由来稿。如果说自由来稿是期刊影响力的显现,是刊物得以生存的基础,那么,选题策划就是期刊的中心和灵魂,是对学报质量和水平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最能体现编辑主体创造性能力的环节。对综合性学术期刊而言,其选题策划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持久性,没有形成刊物的特色。事实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多学科综合的天然优势,应当在选题的思想性、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的长时段研究上体现编辑含量,从而有别于专业期刊。而这样一种实质意义上的综合,也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期待的真正的综合[9]。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具备前沿意识、比较意识、问题意识,以问题化的研究吸引学者和读者的关注,策划形成有预见性的、引导性的选题方向。从长远看,综合性学报的生命力日益取决于其能否将日新月异的知识更迭投射到选题策划的实践之中[10]。已有研究表明,选题策划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经过选题策划的论文,其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均明显优于非选题策划论文[10]。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紧紧抓住第五次民法典编纂进入冲刺阶段这一重大立法热点,在2019年第6期策划推出“民法典编纂与法学理论新发展”研究专题,重磅推出了参与本次民法典草案编纂的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教授等四位法学专家的文章,及时回应民法典编纂中的理论难题。短短几天时间,王利明教授、刘艳红教授的文章阅读量均超过6000。再如,2018年是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对此,《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17年开始就策划开设了“社会治理”专题,对“枫桥经验”持续开栏关注。如2018年第2期在头条“智库报告”栏目策划推出了浙江省委法治浙江咨询委员、省政府法律顾问、省人大立法咨询委员石东坡教授的《检察网格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版》一文,并同步推出“社会治理•枫桥经验专题”,约请了三位研究“枫桥经验”多年的教授学者从多维度、多侧面对“枫桥经验”进行了最新学理解读。文章推出后,《检察网格化》一文受到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的批示,同时两篇相关论文被收录在《枫桥经验的时代之音》一书中,作为向新中国诞辰70周年的献礼。以上两例中,选题策划都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创造性和协作性。编辑根据策划后的主题,主动联系作者,能动开发稿源,精细设计专栏,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有意识地策划提出和创造属于自己刊物和编辑本身的话题,构成自己的选稿方向,既引导了学术发展,又充分发挥了编辑的主体性,为期刊注入了浓重的编辑含量,使得期刊学术内涵与学术影响得以显著加强。

(二)栏目设置

一个好的选题,只有赋予其以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实现其学术价值。栏目的策划和安排就体现了学术编辑对选题的深入理解和恰当安排。对综合性学术期刊而言,每一个栏目的设计、推出,每一组文章的编排、加工,其实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思想情感,反映着主编的理念、旨趣与趋向。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有明显的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化趋势。根据“问题综合”来设置的栏目,更强调编辑对学术热点的敏锐把握,对学科前沿的深入理解。CSSCI收录的人文社科综合类高校学报中,领军期刊就大多非常注重栏目策划。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栏目策划大多按“问题综合”展开,比例超过9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比例也超过50%。栏目策划可分为两类:一是常设栏目。这类专栏有的聚焦重大问题,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一带一路’特别策划”栏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文化产业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栏目;有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澳门理工学报》的“港澳研究”专栏,自2011年以来已刊发100多篇论文,为建构“香港学”“澳门学”努力,而且可以看出编辑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策划的意识;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的“六朝研究”栏目,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刊物和所处区域的历史人文积淀,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尤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学界瞩目的学术平台,赢得了“北有许昌,南有晓庄”的美誉。二是非常设专题。这类专题有的是针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型专栏,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赵树理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的“赵树理与文学的人民性”专题;有的是微观学问的研讨型专题[10],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金岳霖思想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笔谈”等。总之,无论是常设栏目还是非常设专题,都体现出编辑清晰的问题意识和专栏策划思想,反映出期刊的地域特色或主办单位的强势学科,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编辑的知识和专业特长,以及编辑意图通过文章的组织和学术资源的配置所显示的张力[2]。

(三)初始评价

如果说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是编辑学术性含量的外延性劳动的体现,那么,对文章的初始评价就是编辑学术性含量中创造性劳动的最本质的体现。所谓“初始评价”,是指学术成果进入正式学术公开平台之前所作的学术评价,它需要学术编辑、同行专家、主编等共同完成[11],而学术编辑的职能则贯穿始终。从初始评价的过程看,学术编辑担负着重要的内容把关责任,其编辑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成果评价的效果。在初始评价中,编辑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对稿件的初审,也即对文章的选题和内容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环节。学术编辑是论文的第一阅读人,也是质量把关的第一人。学术初审基本决定了论文的命运,或是退稿,或是可以送专家外审。二是将通过初审的文章送至合适的同行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在这个环节,如何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是编辑职能发挥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和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选择本学科领域的“小同行”专家审稿,以确保审稿人专业匹配,既考验学术编辑的学术眼光,又考验其对学术共同体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三是综合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对稿件是否最终录用的个人意见,送主编终审[12]。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编辑不仅要贯彻主编的意图,而且要充分反映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意见;同时,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以便终审意见的形成和后续出版流程的顺利进行[13]。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对评审专家的意见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在几位专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更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由此亦可见,尽管现在的学术编辑基本上是编、校、审集于一身,但其学术性编辑含量的体现,更多蕴含在“审”的环节。学术编辑具有的学术评价和学术选择的功能,要求其必须具有出色的学术鉴赏能力,才能保证所出的作品成为精品,才能担当起规范引导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频频爆出有关学术不端的新闻。如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在《TumorBi-ology》上的107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回,超过100人受到处罚;再如,以生态经济学之名,大篇幅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这样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学术性严重不足的文章竟然占据了核心期刊几十个版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当然是投稿者违反了学术道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学术编辑把关审核不严,编辑含量低下。

(四)学术传播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藏之名山”,而更多在于“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途径单一,传播速度较慢,内容创新度低。在大数据时代,期刊如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那么即使最优质的学术内容也会被淹没。对此,大量综合性期刊已经作出了许多改变,如加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立自己的网站,推出期刊公众号等,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数字化进程仍显缓慢。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期刊的数字化工作没有特色,仅是简单地将纸质版的内容交给数据库。即使有自己的网站,也大多项目简单,布局雷同,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少编辑含量。对此,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形式,使刊发的学术成果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如积极利用学术社交媒体,吸引更多学术大众关注科研进展(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定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最新的期刊目录);通过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转载刊物、网站、数据库等推荐论文,以使文章获得更深远的影响力,等。以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为基础打造的“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微信公众号,3年间推送精品论文641篇,关注的粉丝超6万人,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已被阅读过5万次,在知网的下载量为6千多次,被引13次[14]。《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在学术传播上作了定向精准的传播和转化探索。在推出“枫桥经验”专题之后,持续深入地孵化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召开4次学报成果会暨“枫桥经验”检察论坛,受到专家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也体现了栏目开设的初衷。

三、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路径

学术编辑是学术出版的主体,是学术作品的规划者和组织者,在发现、培养和创造作者及作品的价值,有效传播精神产品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15]。提升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必须围绕学术编辑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核心编辑力。

(一)融入学术共同体

与学术共同体的融通和默契是学术期刊天然的生命之源。专业期刊的背后常常活跃着一个学术共同体,拥有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行规,而学术期刊则是他们独特的学术价值、问题意识、学科倾向和专业尺度的具体体现。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提升编辑含量,学术编辑就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学术共同体,成为学术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更加突出服务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学术编辑的学术敏感度和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与学术共同体的深度交流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拓展自己对学术动态的研究和把控。一是组织参与学术论坛。既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从而跟踪学术热点,了解学术前沿,同时为组稿约稿打下基础。二是组织选题评审会或栏目论证会。期刊可以每年年终约请学界专业人士,举办选题评审会,从推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请处在学术前沿的学者总结得失、指出方向、谋划选题。三是强化编辑作者交流。编辑利用各种机会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及时将审阅稿件中发现的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反馈给作者,形成对作者科研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从而使成果的发表具有学术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发展的指向性。

(二)回归“编研一体”

从学术编辑本身而言,其既具有学术的特征,又具有编辑的特征。要提升编辑含量,学术编辑自身就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体。如果编辑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就很难有较高的学术评判力,对稿件的取舍也失去了学术的依据,使期刊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编辑意识是以编辑必须是学者为前提的”[15]。学术期刊掌控者的身份首先应是学者,其次才是编辑。简言之,学术编辑应当“编研一体”[15]。而对综合性期刊的编辑来说,则有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大多数学术编辑受过系统的学科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训练,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经常审读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文章,是作者、读者、评审专家与学术刊物的中介与桥梁。这样的互动与沟通,有利于打破研究者之间、研究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画地为牢,可以使其学术触角更加敏锐。学术编辑如能迅速、适时地捕捉到学术界、思想界和现实社会正在关注的重大问题,以选题方式进行精心策划,生成全新的专业研究的热点,就可以助推学科发展[16]。因此,学术编辑应该构建有自身研究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特别是密切关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不断增强在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上给作者提供中肯建议的能力[17]。这一方面对作者的选题把握和表达方式形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作者的深度沟通,在选题策划与栏目设置上可以更加胸有丘壑。

(三)提升全媒体素养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动力。学术期刊具有适合深阅读的核心内容,与网络碎片化阅读的诉求不能完全重合,这也是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天然优势。当前,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捷,如何在内容生产和传播层面未雨绸缪,持续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引导力、创新力,是提升编辑含量的应有之义。学术编辑要通过提升全媒体素养,促进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论文网络传播等方面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提升数据筛选和应用能力,包括数据学习能力、获取能力、运用能力等。如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拓展选题策划的范围,增强选题策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探索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与难点。另一方面,熟练运用各类信息平台。编辑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如期刊采编系统的运用,可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编校和出版,编辑可及时与作者、审稿人互动,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运用则有效减少了稿件评审压力;微信公众号使期刊从“平台为王”转向学术推文“内容为王”,并且达到优先出版、优先传播的效果。

(四)参与打造精品论著

龙协涛先生说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章为经国之大业;学人乃社会之良知,学报为学术之园圃。从学术成果到学术刊物,从研究者到把关人,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件“私事”。尤其对学术编辑来说,事实上对整个文化世界的缔造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只有研究者、学术期刊与学术把关人、学术共同体一起树立精品意识,共同打造精品论著,才能真正出品高质量成果。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综合性学术期刊往往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研究领域如政治、法律、经济等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经常会涉及敏感问题或社会热点话题。编辑如果对政治问题不敏感,就很容易犯政治性错误。二是学术导向。学术期刊特别是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学术导向,以学术性、创新性作为判断稿件的最重要标准。如选题有无新意,论文论及的问题是否具有前沿性;论文对问题的切入视角是否有新意;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新的研究发现,在知识拓展和客观事实展现方面是否有独特贡献,等等。三是工匠精神。这尤其体现在编辑加工环节,也是编辑技术性含量最基础、最根本的体现。可以说,编辑工作本来就是沙里淘金、优中选精的工作。编辑自觉地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其作品中的编辑含量必然较高;反之,编辑含量就低。高质量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增加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提升期刊内容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术编辑是社会先进文化、社会主流思潮的把关人和判断者,从编辑出版史上看,凡是能够传之后世的出版物,无不浸渗着充分的编辑工作含量。学术编辑要在实践中探索提升编辑含量的具体路径,凸显编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