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参与者的关系重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肇始于17世纪6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会刊》,该制度旨在通过邀请具有较高学术素养与专业造诣的专家学者评审论文质量并提出审稿意见,编辑部据此决定是否刊文[1]。随着同行评议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该项制度的平等性、透明度与互动性危机愈发凸显。从地位关系层面来看,同行评议前编辑、专家的话语权大大高于作者,普通读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难以得到保障。从信息关系层面来看,由于同行评议专家身份、稿件分配、评议过程等信息仅对编辑可见,作者不仅无法对审稿全过程进行跟踪追溯,而且难以了解感知编辑与评议专家的贡献。从评价关系层面来看,无论是专家对稿件的评价,还是编辑对专家贡献的评价,均长期表现为单向的关系,导致评审结果给出后,作者大多没有申辩机会[2]。为清除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关系的顽疾,学术界与实务界纷纷尝试应用区块链技术来营造公允、透明、交互的同行评议学术环境。如Plutonetwork与区块链公司ShoCard合作开发具有分布式记录功能的同行评议平台,平台不仅能够自动匹配拥有高水平资质且与学科领域相符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而且每位专家的发表信息与身份信息均可被自动记录跟踪。Orvium与区块链组织BlockchainforScience成立同行评议制度创新联合项目组,重点针对评审专家审稿数量与质量的可见性、审稿资质认证、作者与读者的评议结果质询权维护等问题进行论证[3]。但现有研究多是试图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局部性问题,较少涉及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关系重构。鉴于此,本文在论述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参与者传统关系桎梏的基础上,对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科技期刊新型同行评议制度优势及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构建可平衡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在地位、信息、评价等层面矛盾的实践策略,从全流程视角提出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参与者关系重构的新思路。
一、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参与者传统关系桎梏
1.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话语权不对等
同行评议从实施伊始便存在着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话语权不对等问题。一方面,作者网络投稿后,只能被动地接受是否进入初审与同行评议,难以行使稿件自荐权与审稿人规避权。另一方面,评审专家往往由科技期刊编辑指定,专家的评断对文章的采用具有决定性作用[4]。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文章一旦被评议专家判定为“不宜发表”,则难以逃脱被期刊部婉拒的厄运。美国同行评议机构Rubriq首席执行官ShashiMudunuri表示,与期刊部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评审专家将优先成为同行评议审稿人,普通读者在同行评议前便被排除在外,遑论被赋予同行评议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加之评审专家意见是稿件质量评定的关键指标,因此编辑和专家的话语权显著高于作者。更为重要的是,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悬殊的地位差距贯穿于同行评议过程始终,或将导致评议流程不透明、评议结果不公允等问题。
2.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信息不对称
第一,作者与读者难以全面知晓评议专家的资质与身份信息。当前,评议专家的资质、身份信息等多是由专家本人保密上传至期刊部网络采编平台,且评议过程仅对编辑公开。如2017年爆发的施普林格撤销发表于《肿瘤生物学》的107篇论文事件,导火索便是评审专家资质与审稿结果造假。第二,人为单向选择评审专家的制度设计为作者与读者所诟病。当前,同行评议专家难以主动选择与自己学术领域相近的稿件进行评阅,大多为被动地等待编辑派发待审文章。随着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的趋势加剧,这种固化的机制显然降低了专家与待评稿件间的契合度,并进一步增加编辑、作者与专家间的信息沟通障碍[5]。第三,专家通过同行评议做出的学术贡献难以及时有效为作者、读者所知。同行评议用时在科技期刊周期中占比最大,若干轮同行评议耗费了专家大量的时间精力,作者与读者囿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充分感知专家的付出,致使较多专家拒绝期刊部的评议邀约。
3.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评价不交互
美国学术出版学会(SocietyforScholarlyPublshing)主席查尔斯•安德鲁斯认为,科技期刊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不仅难以确保参与者的充分交互,而且制约了用户申辩、同行互评等关键环节的实施,降低了同行评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一,作者、读者与编辑间评价不交互。作者在获得同行评议结果后,既无法及时向期刊部反馈自己对评议过程与评议结果的申辩意见,又不能与评议专家深入探讨稿件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影响同行评议结果的指导价值。第二,评审专家之间无法对同行评议结果进行互评。互评是提高同行评议结果客观性与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审稿人互评审稿报告体制机制,评议专家的评阅质量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第三,现行同行评议制度缺乏对评审专家贡献的全面评价。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对评审专家的约束力较弱,不仅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单向,而且评价主体仅为期刊部一方,其他专家、作者与读者均难以有效介入到对同行评议专家的评价工作中。
二、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参与者关系的可行思路
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价值主张:通过构建由集体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设置加密保护的链条式区块与节点共识算法,达成交易数据防篡改、不可逆、可追溯及全公开等目标。其本质是依托分布式记录、可追溯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搭建公开透明、去中心化、不可随意篡改的数据交易平台,允许各参与主体在遵守新型框架协议的前提下执行数据的验证、存储与更新[6]。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优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布式记录。基于大数据账本原理在数据内容中写入时间戳,确保能够动态记录数据交易信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大规模数据验证。(2)可追溯登记。区块链技术高度重视数据去中心化流转,根据哈希值串联的数据交易记录区块,使用者可直观地跟踪数据流转轨迹,极大简化了数据交易流程与流转周期。(3)智能合约。即在数据交易主体间建立旨在实现紧密协作与动态交互的交易机制,允许交易主体随时调阅访问数据交易信息记录,并解决网络节点中的信任问题。可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参与主体关系重构实践,不仅赋予编辑、作者、读者、专家平等的地位,还可实现同行评议过程的透明化、精准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参与者关系重构的可行思路如图1所示。第一,在地位关系层面,以区块链分布式记录为导向,编辑、专家、读者与作者均可自由地申请开通区块链账户,并成为地位平等的节点用户。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优势赋予同行评议参与者均等的评价权、知情权与监督权,确保作者与读者也可获得透明、对称的同行评议信息,从根源上有效预防评审不公,为实现同行评议参与者动态互评奠定基础。第二,在信息关系层面,区块链发挥全流程可追溯登记优势,既可精准存储、全面展示评议专家的身份信息与学术贡献,又可解决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稿件分配不透明、不科学的问题,增进作者与读者对评议专家的信任度。第三,在评价关系层面,区块链利用高效协作优势,可形成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用户节点群,可在编辑、专家、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多边互动的新型协作模式。一方面,作者可利用申辩渠道主动争取稿件录用发表的机会。另一方面,同行评议结果给出后,作者亦可与编辑一道对专家评议流程、评议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延展同行评议的学术价值链。
三、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参与者新型关系重构策略
1.存储用户行为:平衡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的话语权
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米歇尔•科曼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类去中心化、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场景相结合时,能够实现处理、验证、传播研究成果的一站式评议。因此,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记录技术构建同行评议平台并智能化存储用户行为,可打破当前科技期刊选题、收稿、审稿、发稿与传播等过程的封闭性,从技术层面筑牢作者、读者对编辑、评议专家信任基础[7]。一方面,该平台能够赋予编辑、作者、读者与专家平等的稿件处置权力。以Katalysis构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评议系统为例,编辑、专家、读者、作者可凭借“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entifier,即ORCID)”自由注册登录成为平台用户,而同行评议参与者的上传、浏览、下载、引用、评价等行为均会被平台自动转化为记录,并无偏差载入区块链用户节点群中,确保全部利益相关者均享有对这些可信信息记录的占有权。另一方面,该平台可增加同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真实性。如DecentralizedScience创建的分布式同行评议平台便可实时追踪同行评审全流程中任何稿件的处理行为,并将存放于区块链中的行为数据打上无法随意更改的时间戳证明,这使得同行评议参与者更加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态度,保障学术评议的公平、公正、公开。
2.信息全程公开:强化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的互信度
科技期刊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创建开放、共享、公开、安全的同行评议数据库,作者与读者能够有效监督评议专家遴选稿件、评议分配等关键敏感环节,保障学术信息、用户行为数据的可追溯性及不可篡改性[8]。第一,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同行评议专家声誉系统。即发挥区块链技术在可追溯登记方面的功能优势,动态弹性地管理评议专家的身份信息与评议行为,提升作者、读者对评议专家的信任度。Wiley集团旗下著名期刊ClinicalGenetics正在试点以“透明但匿名”的方式向学者分享同行评审数据: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ReviewerRecognitionPlatform平台,所有评议专家均在平台上开通个人主页,用户可在同行评议前查看本领域评议专家近五年内的评阅记录。第二,借助区块链技术提升同行评议主客体的适配性。即为编辑推荐与稿件学科领域、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评议专家,并对读者、作者全程透明可见。世界上最大的同行评议平台Publons自建的同行评议系统已经实现利用区块链技术辅助编辑快速、精准选择兼具高学术认可度与领域匹配度的同行评议专家,并及时向稿件作者推送编辑分配评议专家的进度信息。第三,确保作者、读者能够共同见证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贡献。当前较为前沿的做法是通过发行类似比特币的期刊币,自动补偿和回馈同行评议专家的研究付出。如总部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Ledger期刊在CoinCenter的资助下发行了全球首个期刊币比特币。其具有两类功能:一是可实现版权有效追溯,通过为每位用户分配独一无二的期刊币ID地址,可精准地记录用户从投稿到发表的整个过程,实现学术出版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可追踪;二是提高专家评议结果的可见性,比特币与ORCID登记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对评议专家的研究生涯数据进行加盖时间戳与数字签名处理,为评议专家研究成果识别发现、学术成果内容资产管理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3.泛在交互反馈:实现编辑、作者、读者、专家间动态互评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优势,构建编辑、专家、作者、读者参与的协作评价机制,可延伸传统同行评议的价值链,实现同行评议参与者的多元互动。第一,在区块链上,作者可对专家的评议结果做出回应与评价。如F1000Research便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同行评议数据管理平台DamaHub。一方面,以“if-then”形式写入旨在允许作者对评议结果进行申辩的智能合约程序,作者的所有申辩报告均被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确保编辑和评议专家能够永久查看。另一方面,以OA形式出版包含专家签名评论与作者回应的稿件,让作者的评价意见真正成为考量同行评议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同行协作评议。即其他专家能够与作者一道对同行评议专家的审稿意见进行评估,围绕指导意义、帮助程度等评价标准给出评价分数。如芬兰审稿外包公司PeerageofScience已经开始将学术同行的评阅意见纳入同行评价专家审稿资质评定指标体系中,依托智能合约技术建立具有开源接口且数据加密的同行评议平台,让多个业内学者匿名评估同一论文的同行评议结果,并对打分进行权重赋值,作为同行评议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三,读者可对同行评议结果提出反馈意见。智能合约技术能够事无巨细地将读者浏览、阅读和评价某份同行评议报告的数据永久存储在区块链中,进而促进学术评价的多元化发展。OSID(OpenScienceIdentity)推出的“开放科学计划”最具代表性,不仅实现了评议专家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专家间的多点式互动,而且为规避由于其他主体轻率评价所可能导致的评议专家审稿积极性下降问题,服务方特地编写区块链数据验证程序,以自动过滤低信度、低效度的评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