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对学术期刊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问题意识对学术期刊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问题意识对学术期刊的作用

近年来,“问题意识”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学界已有众多有关“问题意识”的学术成果,从不同研究领域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运用。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学术期刊的使命是传播学术研究思想,“问题”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问题意识的定义和意义,探讨问题意识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并就学术期刊在具体办刊中如何坚持问题意识提出一些建议。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学界对“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还没形成统一的答案。从已有的定义来看,对“问题意识”的解读总体上倾向与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来阐释。其中,“问题”可以理解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和理论难题”,而“意识”则指“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从这一思路出发,目前的解释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心理说,即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能力说,即将“问题意识”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神说,即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寻根究底的反思及批判的精神等;综合说,即涵括上述三种定义的一种解读,即“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学术期刊中的问题意识强调的是指一种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引发问题讨论和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这种“问题意识”具有如下特征。

1.能动性。问题意识不是个人凭空臆想的结果。从问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来看,它或来自于实践归纳,或来自于理论演绎。实践归纳是主体基于实践,归纳和分析感性经验,发现需要加以解决的实践矛盾和理论难点。理论演绎则是主体以理论思维的一般性为基础,运用演绎的方法将有关理论所揭示的基本问题具体化到某一研究领域,从而发现需要研究解决的实践矛盾和理论难点。由此可见,不管是实践归纳还是理论演绎,问题意识都是主体思维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创造过程。而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学术论文强调内容原创,思路创新,目的在于为解决某个问题提供一套新的思维范式。可见,能动性是问题意识中的精髓。

2.指向性。所谓指向性,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具体性;二是目标性。具体性是指“问题意识”一定要结合具体研究领域,而目标性则要求“问题意识”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具体性与目标性的有机结合使得问题意识具备现实性,因此学术研究需扎根于社会实践,紧跟时代需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性是问题意识的内在要求。

3.反思性。反思性突出表现在主体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自身和外在世界进行再思考,就如黑格尔所说的“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反思性往往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方法或新情况,对同一问题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基于对实践的反思,独辟蹊径发现新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新观点。因而,反思性是问题意识生命力的体现。

二、问题意识对学术期刊的作用

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其使命是刊载高质量论文,促进学术思想的迸发,引领学术发展的方向,而问题意识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有力保障。曾凡盛和苏爱华认为,学报编辑必须要强化问题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编辑的审读、删减、补遗、刊校、纠错五大功能,完善学报质量,使其真正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可见问题意识在学术期刊办刊中重要作用,直接表现在是期刊的办刊方向和编辑的选文能力。

1.问题意识是学术期刊进步的阶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只能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问题的问题”。人类任何认识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都可能起源于问题又归宿于一个新问题,通过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便是人类各领域取得进步的重要进路。学术期刊是学术争鸣、思想碰撞的园地,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讨论,循环往复,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所以,问题意识的树立能促进学术期刊不断在问题转换中实现进步。

2.注重问题意识是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的保障。学术期刊期望具有理论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而理论创新往往以问题作为导引和中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大多数办得好的学术期刊往往以研究的态度在组稿和审稿的过程中坚持问题意识,与作者互动、培养和引导作者,帮助作者挖掘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提高刊文质量,从而保障期刊的质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合影响因子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学报期刊方阵中名列第1位,主编李建军介绍他们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坚持“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丝路情怀”的理念,实现了“问题综合”和“精米不请自来”的根本转变,走向了专题策划和聚焦传播的通途。而这恰恰是促使这一期刊有质的飞跃的根本。

3.强化问题意识也是提升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的质量与编辑的能力密不可分。编辑能力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始终对学术前沿保持敏锐感,不断提出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问题。正如学者时世平指出,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种职业习惯,与时俱进,不断发现并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增强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学者蔡克难进一步指出“一个好编辑是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没有继承与创新、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作为基石,学科研究难以有真正价值,面向问题是编辑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学术期刊办刊如何坚守问题意识

学术期刊在办刊中坚持问题意识导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做好学术策划,凸显热点问题。学术期刊不能仅仅被动等待学者们的投稿,而应主动关注学术前沿,抓住值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期刊的办刊定位和办刊特色,系统地进行学术策划。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问题的发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规划。若编辑的问题意识不强,则很难较好地完成选题工作,学术策划也就无从谈起。比如,《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自1984年出版中文版以来,采用“问题综合模式”的编排体例,凸显期刊的问题意识,引导学者对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究。最近几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单位发起的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聚焦一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对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在稿件的选取上坚持以文章的“问题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和原则,促进作者发现问题,发表不同主张。学者夏登武指出,应以“是否发现新的问题?是否挖掘新的材料?是否采集新的数据?是否提出新的观点?是否创建新的方法?是否架构新的理论?”等为标准来衡量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学术性与先进性等,以便准确判断其学术成果的价值。因此,选稿时从多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是否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颖等方面来评审,无涉作者的外在身份,如职称、学历、工作单位等。另外,学术权威在学术界把控话语权,既可以起到带领的作用,也可能会限制学术研究的丰富性,尤其对年轻学术研究者会造成较强的压力。因此,防止或改善这种情况是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义务。以问题意识引领学术研究,为不同的见解提供开放式平台,让作者更自觉更主动地提出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话题,从而推动学术繁荣是期刊常用的途径之一。比如,《改革》近年来常常选取一个研究主题,分别组织不同身份的嘉宾学者从多个层面探讨同一主题,并采用主持人与嘉宾学者对话的方式来诠释,赋予学术研究灵动性,改变学术论文给人的刻板印象,使得问题的研究更透彻,从而提升学术交流的活力,实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

3.具体编辑过程中坚守问题意识,提高编校质量,以确保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准确无误。好的编辑能帮助作者把关,防止文章内容出现纰漏。大到文章结构的调整,小到一词一字一符号的校对,无不体现出编辑的责任和业务水平。编辑应随时保持质疑和反思的态度来审视文章,以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将与中心无关的、在引言或研究综述上泛泛其谈的内容“修枝剪叶”,突出主干。同时,对于文章语言的表达以及字词的书写,编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现在的文章都是电脑打印,很容易出现同音异形字,且容易让人忽略。比如,“她长得赛西施,弯弯的峨眉月”中的“峨”字应改为“蛾”字,“爱滋病”应该为“艾滋病”等。又如标点符号的运用,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因此,问题意识还应贯穿于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