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影响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影响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1994年我国首次应用互联网,1997年之后互联网在国内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发展至2600万户,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

(一)数字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是通过没有体积、没有重量的比特完成[2]。海量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滞后、单一的传播方式,随之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厚重”,一个小小的闪盘、移动硬盘或者阅读装置就可以承载成千上万本书籍内容。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出版物的发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二)广泛性

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新闻网页、微信、微博及各种推送信息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人文地理、舆论焦点等任何自己想关注、想了解的信息,对于信息的采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没有地域的限制,人们只需打开手机、电脑,海量数据、信息可以随意选择阅读。较之于传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传播信息的手段而言,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范围更广、受众面更大,信息的传播介质也不再单一。

(三)超时空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纸质的杂志、书籍,还是以照片、录音录像方式呈现的媒体资料,其传播均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界限,将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信息跨越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地球七大洲。比如在地球的某处一则发现新物种的消息,最初看到消息的人数有限,但是经各大媒体、新闻平台推送,阅读数量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全球数亿人民在短时间内都会阅读到这一信息,真正意义上消除了信息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交互性

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海量信息,而互联网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这些海量信息提供了可以双向交流的通道。比如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微软MSN、聊天室、ICQ、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在同一平台与信息者互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建议等,实现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改变了长期以来信息采集、传播的被动模式,转而变换为一种全新的主动模式。信息的者能在信息后看到别人的反馈意见,信息的接受者能在看到的信息后将自己的感受发表出来,实现了信息的交互性。

二、制约因素

(一)体制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大多刊物目前都是依靠财政投拨款艰难为生。即便到了大数据时代,期刊社还是按照传统出版方式发展,仍将重心放在编辑印刷刊物上,对于发行、销售仍然通过邮局订阅或期刊社自办发行,并没有借助互联网,做新的尝试。传统销售方式,受众面小,刊物能销售数量很少,期刊社效益变差,导致期刊社难以为继、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编辑人员,纷纷跳槽。分散办刊和重复办刊导致农业科技期刊数量虽然众多,但总体实力很弱[4]。我国大部分农业类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是政府、高校、单位,期刊社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行政干预。比如在农业系列职称评审过程中,各地区、各单位很自然地将期刊划分成不同等级,但是在等级划分过程中,往往划分标准不一。国内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社为了跻身核心,并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期刊质量上或是没有找准农业刊物的定位或没有找到正确的办刊宗旨,一味模仿、参照,导致重复办刊,造成资源浪费。

(二)人才因素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5]同理,农业期刊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人才。做编辑原本就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而农业科技期刊社往往附属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在职称评聘、职业收入方面比高校教师或科研单位一般的科研人员机会少,造成了编辑队伍大量年轻编辑非正常流动。再次,高校和科研单位重学历,促使年轻编辑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攻读学位上,对编辑工作敷衍了事。最后,大数据时代期刊社需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谙熟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需要,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相关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多媒体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跨媒体运营管理、出版流程控制与质量分析、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专业人才[6],而这类复合型人才目前奇缺,这是农业期刊社乃至全国大部分期刊社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文章质量因素

我国很多农业期刊一期动辄两百多页,刊登的文章越来越多,当然这其中也有几篇有创新、高水平的文章,但是总体质量却与页码数不成正比。据有关部门研究,刊登文章内容雷同,作者写作能力有限、刻意拼凑,文章无创新、可读性不强,编辑校对质量不高都是造成期刊文章质量不高的原因。对于文章拼凑问题,因我国大部分考核规定文章数量,而对文章是否具有价值、是否有创意没有考察标准,这就为拼凑文章提供了生长的动力,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期刊社,大部分要以刊养刊,通过收取编审费用以生存,这就为拼凑文章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对于编校质量不高,去除编辑个人能力,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长期存在懈怠心理、缺乏责任感是首要因素。出现这种现象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某位编辑个人。但是作为编辑,在编辑岗位一日,责任感是一定要有的,保证编校质量,是作为编辑最基本的职责,而且是作为编辑一定要坚守的最重要的职责。

(四)出版周期因素

文章出版发表周期是指从收到稿件到刊印所需的时间。据曹淑华2004年对11种农业科技期刊调查显示:双月刊文章平均发表周期在160天以上,月刊基本88天以上,11种期刊平均发表周期为205天[7]。大数据时代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大数据时代,信息可实现实时传送、接收,这为缩短文章发表周期提供了最好的工具,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期刊文章发表周期仍以百天、半年为计量单位,而Nature重要论文经常在收稿后1个月内发表,有些论文在收稿后2周内发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从投稿到接收的平均时间为42天,从接收到刊出的平均时间为33天,在线接收和刊出时间分别17天和18天。

(五)出版形式制约

传统农业科技期刊都是通过编辑加工、整理后,印刷出版,编辑是期刊内容的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是一对一、单项的交流关系。读者对刊物有任何肯定、疑惑、质疑,没有能向期刊社沟通、反馈的渠道。这就造成了编辑人员只管闭门造车,不问其他。网民时代,为农业科技期刊打开了一扇与作者沟通的大门,期刊社可通过网站、博客、论坛、微软MSN、聊天室、ICQ、电子邮件信息,作者、读者亦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与期刊社取得联系,发表意见、提供想法,实现双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