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关乎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争取全球学术交流话语权的重要平台。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要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的深刻调整,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而科技期刊的集群化运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2019年11月,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又对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以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为例,分享了期刊集群建设思路及实践,并对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的运营提出了几点建议。

1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发展情况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情况大体呈现为以下特点。在学科分布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STM)领域的学术期刊为主流期刊。在运营模式方面,注重集群化发展。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大量小公司或非营利机构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期刊出版商广泛与各国的期刊编辑部开展合作,编辑部负责内容,期刊出版商负责期刊的运营、宣传和管理。在内容质量方面,注重打造期刊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和效应。在盈利模式方面,注重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业已经做到了从引导科研到投资科研,把科技期刊置于知识创新、知识推广、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

1.2出版规模

国外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大。以STM领域的期刊为例,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2241种、爱思唯尔集团出版1670种、约翰·威立出版1300种、泰勒弗朗西斯出版827种[1]。2016—2018年度,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规模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众多,各刊分散经营,集群化程度较弱,2016年、2017年出版期刊数大于10种的出版单位仅有8家,而2018年这个数据迅速增长,达到了32家,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整合的趋势逐渐显现。

1.3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认识

一是集群化势在必行。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少,且呈现“小、散、弱”特点,在全球学术话语权争夺上,处于明显劣势。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应该加快进行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二是中英文期刊应协调发展。英文科技期刊是提升我国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载体,而中文科技期刊由于语言优势,其内容更便于在国内传播,面向的读者也更广。2018年我国期刊年检数据显示,英文科技期刊333种,占比6.7%。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英文科技期刊获得了广泛关注,而占据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内容质量持续下滑,严重影响其在国内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传播中发挥作用。做好中文期刊是出版机构的重大社会责任和使命。三是应融入国家科技、经济建设实践中。我国科技期刊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作用,根本就是要为中国企业、科研做好服务工作,使科研与实际结合。期刊布局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建设。四是出版与传播并重。科技期刊出版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和传播其承载的知识信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重出版,轻传播”,对科技期刊传播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知识的价值并未完全发挥。应加大知识挖掘与传播力度。

2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作为战略前沿方向之一,正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较明显,而自主品牌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却与领先的科研实力极不匹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显示,我国在2018年卓越科技论文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19638篇、15177篇位列第4和第5位;在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21514篇、14304篇位列第6和第9位。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学科,其产出论文比例超过世界该学科论文的20%,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2018年,在国内数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24647篇、27608篇位列第3和第2位;在国内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学科TOP10中,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学科以及计算技术学科分别以131586篇、119726篇位列第3和第5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产出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世界领先。然而,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却缺乏高水平期刊,顶尖的学术期刊更是凤毛麟角,作者和读者对国内科技期刊的认可度持续下滑,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运营意识较弱。大多数期刊由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事业单位管理,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2)推广和传播力度小。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而传统的运营模式、单一的销售渠道、局限的受众面等限制了期刊自身的推广和发展,甚至对学术传播和进步产生了阻力[3]。(3)运营能力薄弱。每本期刊都有一个对应的主办单位,很少有独立的期刊出版机构,单刊影响力小,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期刊集群化运营是必然趋势。

3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

3.1集群发展现状及困境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借鉴国际期刊集团化建设经验,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两种相对成熟的集群模式[4]:一是行业科技期刊集群,即以相同行业而聚集起来的期刊集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集群、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数据传媒网等;二是综合性科技期刊集群,即容纳多个学科的科技期刊集群,这类集群主要来自于出版社,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期刊中心等。然而,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大多是形式上的虚拟集群,刊群聚合力有限、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能力弱,集群发展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期刊布局方式单一。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基于政策导向布局期刊方向,很少以数据为依据来细化期刊方向和定位,因此常出现集群内部同类期刊的重复办刊和资源竞争,同类期刊之间无法有效协调、形成合力。二是数据资源少。海量数据是期刊集群的重要资源,我国现有科技期刊集群规模有限,且仅有少数集群真正实现了数据整合、信息共享。而基于少量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无法精准掌握前沿热门方向、学者科研动向、学者关系等,对集群内各期刊策划选题、寻找优质作者、遴选同行专家审稿等支撑有限。三是时间和经济成本高。与国际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国内同量级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较少,很多功能都是定制化,在系统开发和测试环节耗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很高,很少有期刊集群能够承担。四是国际化能力弱。英文科技期刊比例较低,而占很大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一直未被广泛重视,国内优秀稿源流失严重,也无法有效吸引优秀的国外作者和读者,集群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建设困难重重。

3.2集群建设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

本文以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信通传媒”)运营的科技期刊集群为例,分享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经验。信通传媒隶属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于2012年整合《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电信技术》《通信世界》,成立了学术出版中心,并逐步整合行业资源,凸显内容特色,树立集群品牌,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域范围,自2015年以来,分别创办了《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Journalof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Networks》《物联网学报》《爱上机器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形成了统一管理、数据共享、资源互通的信息通信领域期刊集群。其发展目标是“创办和建设符合信息通信领域及行业需求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一流的学术服务”。集群拥有信息通信领域背景优势,且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对期刊创建、人才引进、集群市场运营也给予专项基金支持。因此,集群已建立了5000余人的专家库,深入参与期刊建设的编委会成员达到400余人;拥有一批从事出版工作数十年的优秀编辑和营销队伍,分别负责集群期刊管理、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基于期刊资源,每年还出版图书上百种。

3.2.1集群建设实践

近几年,信通传媒的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在出版结构布局、专业管理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3.2.1.1优化集群期刊布局

同类期刊优化布局,注重差异化、特色发展。《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电信技术》报道内容分别定位在理论前沿、创新技术、工程实践,并以优势期刊带动弱势期刊,实现优秀作者群、审稿专家群、读者群等资源的共享,3本期刊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在电信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5]。在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领域,布局新刊。立足信息通信领域,在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创办新刊,扩大集群的学科领域范围。以数字化重构科普生态,运营和创办《通信世界》《无线电》《爱上机器人》等科普期刊,覆盖不同层次的读者群。

3.2.1.2建设集群专业管理能力

一是分类施策,增强期刊发展活力。传统通信领域老刊注重刊登原创和科学突破的研究成果。新兴交叉领域新刊注重刊登创新性和实效性强的研究成果。二是严格执行出版规范规定。借鉴国际科研诚信伦理做法,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匿名审稿等国际主流的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版权管理规则和规章制度,保障集群内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

3.2.1.3建设集群市场运营能力

一是与学会、国外出版机构、学术组织协同办刊。以专家办刊为原则,通过开放协作的办刊模式,与通信学会、计算机学会、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Springer、IEEE、Elsevier、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组织在期刊建设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挖掘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资源。二是打造统一的数字化传播与知识服务平台。集群内各刊采用统一的稿件在线处理平台、多刊协同采编平台、期刊在线出版平台、知识挖掘和知识服务平台、会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多刊专家、数据的整合共享。三是延伸学术服务,“刊、书、会”协同发展。基于集群各刊的优质资源,紧跟科技前沿,打造原创精品。多刊联合策划学术丛书,并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以《5G丛书》为代表的多套丛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精品图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此外,多刊联动,每年共同策划并承办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信息与数据科学国际会议等高端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20余场,邀请学术组织和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提升集群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3.2.2未来发展思路

结合《意见》的重点发展任务和信通传媒的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现状,未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集群的运营能力。

3.2.2.1多种方式扩大集群规模,提升学术组织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是自己建设一批。以数据为依据,立足国际视野,分析各细分学科发文总量、增速、中国作者在该学科的发文量及占比、高被引文献量及占比等数据,寻找具备创办期刊优势的细分学科,建设一批新刊。二是国内联合一批。抱团取暖,立足信息通信领域,基于数据资源,分析指定学科全球学术期刊发展状况,了解国内相关期刊的稿件竞争环境、生产环境、经营模式,整合一批老刊,帮助其优化学科定位、编委结构、作者结构等,并提供运营平台和传播渠道。三是国外合作一批。与国外专业同行加强在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的合作,如在各自的优势学科领域互相支持创办新刊、联合进行优秀文章的国际化传播、建立专家和稿件互荐机制、共同策划高端学术会议等合作方式,吸引国外期刊加入期刊方阵,扩大国际影响力。

3.2.2.2多层次加强对国内外学术圈的影响,提升创新引领力

一是引入国际一流科学家办刊。统一集群期刊对科学家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学家对建设一流期刊的积极性。借助其国际影响力,提升期刊的全球拓展能力。二是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大力推动学术首发,不拘泥于形式,使“好思想”以最快速度发表。集群设置评选奖励机制,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尤其是本土学者贡献优质稿源。三是推动读者全球化分布。成立国际化工作小组,将集群期刊的优秀中文文章向国际推广,深度参与全球学术治理的程度,扩大集群的全球影响力。四是打造一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在会议上和交流最新高水平学术思想,实现刊群对全球高水平成果的虹吸效应。

3.2.2.3持续推动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群运营能力

一是完善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内容出版模式,使科学家和科研群体都可在平台上获得想要的服务,增加与用户的黏性。二是与具备一定数据支持能力、平台技术支持能力、传播支持能力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运营管理。

3.2.2.4建设一流编辑团队,提升一流人才凝聚力

一是自主人才培养。建立“名编辑出版家”培养制度,鼓励青年编辑参加培训、调研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成为学者型编辑。二是吸纳高水平办刊人才。广泛吸纳国内外具备学术、出版、传播等不同专长的高水平办刊人才。

4对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的建议

我国科技期刊运营的市场化趋势不可阻挡,将逐渐形成自负盈亏、编营分离的运营模式,集约化的数字传播平台建设也势在必行,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将成为保障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本文针对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以下3点建议。一是加强协作协同,统一内容评价导向。信息通信领域的期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编委及学术编辑应加强交流,及时分享领域发展趋势和期刊建设经验,开拓办刊思路。加强“领域期刊共同体”的发展意识,例如以信息通信期刊方阵的合作形式,形成一致的内容评价导向。二是合作运营信息通信期刊集群。例如以“信息通信期刊方阵”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和出版资源,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信息通信期刊集群,增强优质知识资源的高度凝聚力、网络运营服务质量的公信力,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形成绝对的科技评价影响力和话语权,引领前沿发展。三是联合推广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评价分级标准。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定期公布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评价分级结果,并推广应用到相关评审推优工作中,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

5结语

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较明显,每年产出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世界领先,但相比我国医学类、光学类等科技期刊集群,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信通传媒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经验,提出通过“自己建设一批、国内联合一批、国外合作一批”提升学术组织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引入一流科学家办刊、吸引全球优秀学者、推动读者全球化分布等方式,提升创新引领力;通过与具有一定数据和技术支撑能力的企业开展合作,完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提升集群运营能力;通过自主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建设一流编辑团队,提升人才凝聚力。最后,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向信息通信领域的科技期刊提出几点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