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二维码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二维码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二维码的应用

二维码是按一定编码规则生成的特定几何图形,是可供各类信息终端识读的图形模式,也称“二维条码”。目前,二维码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网站链接、数据下载、广告推送、商品交易、防伪溯源、定位导航、电子凭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助推了二维码应用的普及。二维码具有较大的信息存储容量,仅需少量的版面位置,就可以存放数万字节的信息,指向网站链接的二维码活码资源几乎无限,存储空间在理论上也可无限扩展。目前,多数期刊已经在其封面或是文章底部等处印刷二维码,读者只要用智能手机里的二维码识别程序进行识读,即可登录相应网页,浏览期刊、阅读文章,甚至还能对文章进行评论,因此二维码缩短了期刊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阅读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可扩展性。

一、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工作中的技术优势

对于期刊媒体而言,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纸质版的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打造“纸数结合”的期刊媒体就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就目前的科技发展而言,二维码是最便捷和廉价的期刊数字化手段,该技术模式的主要优势如下。

(一)实现跨媒体阅读

通过引入二维码,将网站中的视频链接到纸介质的版面中,实现了跨媒体阅读,弥补了期刊只能以静态的、二维的形式来呈现信息的短板。尤其是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刊物、学术刊物往往发行量不大、广告也不多,因此控制印刷成本十分关键。而这类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出于阐述问题的需要,又不得不大量使用图片、表格,甚至还要采用大幅面的插页,这些复杂的印制工艺都导致期刊印刷成本的大幅攀升。这时二维码就是一个现实的、廉价的解决途径。二维码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了更优的选择,通过链接文字、图表、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数字资源,不仅能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内容表现力与可理解性。在纸质版期刊中插入二维码,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有码无图”模式,仅放置二维码,不放置图片,让读者利用手机等终端通过识读二维码,在网站上查看原图;另一种是“有码略图”模式,在纸质版中放置灰度图或示意图或缩略图,在图旁放置用于链接存储彩图的二维码,通过识读二维码在手机等阅读终端上识读图形。上述两种方式均可作到在不增加版面、不破坏版面结构的情况下,实现线下与线上的互动。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放置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二维码链接。因此,综合来看,二维码的适度使用不会对期刊的权威性形象有所影响,还可以适当压缩期刊的印制成本。

(二)提高社会影响和传播效率

加入二维码使得期刊具有了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的一些特色。通过二维码这个纽带来增强期刊的交互功能,可以拓展期刊的传播途径,从而提升其核心价值。在数字化出版的初期,很多期刊都自建或采用托管的方式建设了期刊官网。对于已经拥有网站的期刊来说,印刷二维码并不增加成本,却打通了期刊线上线下的藩篱。因此,合理使用二维码带给期刊的将不仅是读者数量的上升、运营效率的提高,还能打破时空局限,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期刊的媒体传播功能得以拓展。高质量和高密度的信息是专业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期刊管理者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水平的作者群体提供优秀的稿源,也有赖于一定规模且稳定扩大的读者群,还要有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的编审人员把关。限于传统的技术手段,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很难建立便捷、直接、实时的互动关系。通过二维码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可增强上述三者的沟通互动性,方便读者、作者快捷检索,提高期刊社会影响和传播效率。

(三)提高经济效益

二维码链接的全媒体内容并非简单的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而是基于传统出版内容再次加工后形成的新的知识服务载体。通过二维码,可以搭建互动、社交、全媒体化的阅读环境,提升用户阅读体验,从而创造新的价值点。二维码营销的核心是影响读者传播或购买,利用反馈信息进行精准营销。例如,通过记录读者的阅读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极具价值的新信息,并可通过知识服务的方式获得收益。又如,通过二维码链接各类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可激活有关在线电子商务、广告与、问卷调查、阅读行为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功能,在实现期刊读者群体的精准化掌握、广告投放的精准化服务的同时,为扩大和争取广告收益、实现期刊再次销售和文献的增值服务创造更多机会。再如,可通过二维码链接将本刊和其他有关联的同类期刊(或系列期刊)联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读者。

二、二维码在期刊出版中的主要应用

数字出版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不仅要求做到传统出版的各流程(含策划、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的部分或全部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并且更加要求开创基于知识服务的全新的服务模式。期刊数字出版的核心特点是用数字手段进行集稿编辑、用网络方式进行内容传播。二维码已经应用在期刊数字出版的各环节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以前,期刊中应用二维码的情况还比较少。2010年以来,有关期刊社对二维码的应用模式作了探索,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通过期刊网络出版工作的实践,提出关于期刊数字化出版传播的几个要点:建立文章内部信息链接,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建立参考文献导出链接,实现资源集成服务;与期刊数据库、DOI中心等建立导入链接,促进期刊文章传播等。上述这些功能都可通过二维码实现。2015年以来,各期刊社对二维码的应用日趋丰富,逐渐形成系统化思维模式。目前,期刊二维码的应用涵盖了期刊读者服务、作者服务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编者—读者—作者服务一体化的趋势。

(一)宣传和版权信息展示

宣传到位是提高期刊发行量的基本前提,期刊通过宣传工作让目标读者对办刊宗旨、理念和常设栏目等有充分的认知,并能知悉其相较于同类期刊的突出特色。因此要利用期刊活动、专题会议、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服务等积极宣传。二维码链接可方便读者,无须输入网址即可便捷地访问期刊官方主页(或微信),供读者对期刊作出全面了解,可起到24小时服务窗口的作用。出于提高传播效率考虑,目前期刊文章通常被制作成单个PDF文件进行传播,读者难以从单篇文档的PDF中完整地获得刊名、出版周期、出版者、出版日期、官网网址、主编和责任编辑以及编辑部地址、投稿邮箱等版权页信息,造成文章与该期期刊版权信息的割裂。这不仅给读者检索、阅读、引用等带来了不便,而且单篇电子文档的版面空间有限,如果附加版权页信息,影响阅读效果且不美观。如将版权页信息以二维码形式置于电子文档中适当的位置,便可为满足读者检索、阅读、引用等需要提供便利手段。

(二)选题组稿和编读沟通

期刊通过二维码链接数字化媒体平台(如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即时通信群等),可以主要文章、选题组稿信息、杂志最新动态、本领域最新政策和研究进展等,以方便选题组稿和编读沟通工作。期刊建立官方微信,让用户通过扫描杂志微信二维码添加关注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可以把某期的重点选题信息和稿件要求发送到微信上,接受网上投稿。通过二维码这种形式,可以对作者队伍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洞察潜在作者队伍的反馈信息,发现其细分研究领域的不同,从而作到有的放矢地组稿,尤其是为高水平文章的选题组稿提供决策依据。

(三)下载和订阅服务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读者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阅读。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读者先通过“浅阅读”筛选出感兴趣、需要进一步阅读的信息,再进入“深阅读”模式。二维码能促进期刊在多种媒介的出版形态中的传播,从而架起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方式之间的桥梁:借助网络,传统纸媒上所刊发的文章的电子文档只需附上二维码,读者就能扫码读到相关信息,再根据需要选择阅读。一是将期刊文章内容摘要制作成二维码,或包含文章标题、著作者、出版时间、卷号、期号和页码范围以及下载网址等信息的二维码,放在期刊网页上供读者扫描并进行“浅阅读”,然后再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公众平台等网络化的渠道传播,供读者进行“深阅读”或作研究使用;二是提供文章下载服务,将每篇文章电子文档获取网址以二维码形式,通过期刊版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传播,读者可通过移动端扫描下载;三是可以在纸质期刊中为一些图片或其他多媒体素材建立二维码链接,方便读者进一步检索、阅读和利用信息。传统期刊的订阅要通过邮局或自办发行进行。不管哪种方式,订户都免不了去邮局或银行排队交费办理,并且手续繁杂,耗时耗力,容易使偶发或新生的读者打消订阅念头。网上订阅快捷方便,可通过二维码连接移动支付的功能,实现读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时购买期刊的功能,以提升消费体验,吸引这些微小的机会,乃至集腋成裘。

(四)防伪和维权

二维码应用于期刊防伪,重点是刊号以及版权页信息的防伪两个方面:一是刊号信息防伪,可设计专门的手机小程序,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自动登录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的期刊验证网址,并将刊号信息自动传输上网比对,以辨真伪;二是对于版权页的验证,可将期刊版权页信息以二维码形式呈现,读者用移动终端扫描后,就会在该终端上自动打开期刊主页,随后在主页上的验证系统中输入验证号码,由系统进行自动比对,从而实现验证期刊真伪的功能。

三、二维码在期刊应用中的风险管控

二维码的应用给期刊的出版与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监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二维码增加了编校工作,可能导致出版周期延长;二是二维码设置过多过滥,内容过于形式化,疑似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三是有的作者采取广告植入的方式绑架读者,导致读者扫码体验差,甚至链接资源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偷换二维码图片,包含病毒的二维码也时有出现等。二维码如果被黑客入侵,问题将更严重。因此,加强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应用中的风险管控是十分重要的。

(一)制定期刊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要制定期刊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从二维码信息的产生、更新、运维、服务等方面明确规定(例如信息链接指向被恶意篡改、信息内容被未授权修改等各种情况)应急处置预案;第二,确保存储云空间的安全性,作好信息备份;第三,明确有关人员的权责,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上传和修改有关二维码信息,如有条件,应设立信息管理部门,或设专人管理期刊的信息化工作,杜绝编辑人员、广告人员等直接操作。

(二)分类管理二维码链接

第一类是出版信息,任何印刷在期刊上的二维码(含广告或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其所包含的内容都要按照出版物的要求进行审读,遵守出版物管理和广告管理的规定,期刊社要出台规定,明确此类信息的审读责任和计错规则。第二类是期刊社作为附加信息和素材提供给读者的信息,可以按照内部资料(教学资料)来进行质量管控,其不得出现政治导向问题和科学性错误(例如作者就文章相关问题的讲座视频、课件等)。此类二维码不得直接印刷于期刊的任何位置,可以储存和于期刊网站,在期刊中印刷提示性文字,或在邮寄信封的适当位置印刷二维码,鼓励读者访问。第三类是期刊社在进行宣传推广、会展活动、培训会议时制作的二维码链接信息,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要求进行把关。此类二维码不得印刷于期刊的任何位置,可印刷于邮寄信封或采取夹页宣传形式。

(三)作好二维码出版信息监管

首先,作好规划、从严控制、杜绝滥用。一是期刊社可以结合本刊特点,出台二维码放置的统一规范,供编辑、美工、发行、广告人员遵照执行。这些统一设置的二维码可分为一刊一码、一期一码、一文一码三种形式。一刊一码、一期一码的情况下,二维码可放在纸刊的封面或者版权页,以封面的宣传效果最好;如果采取一文一码的方式,可为每篇文章设计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直接访问该文章网址,此时二维码可以放置在纸质版期刊文章的首页、末页的空白处为佳。二是严格规范非统一设置的二维码。将文章中设置二维码的情况严格控制为以下几种情况:因版面限制无法呈现的图表问题,尤其是纸质印刷时需要采取蝴蝶页插图等工艺解决的超幅面问题;纸质无法呈现的动态信息、需彩色呈现的插图;不提供此链接会丢失核心过程和数据,严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等情况;为讲清楚问题确需提供的各种附件(如行业标准的文本或一些备查的表格等)等。要对二维码使用行为进行评估。一般而言,一篇文章的二维码链接以1~2处为宜。在实际工作中,二维码要放在什么位置、怎么放、放什么内容,读者是否需要这些增值服务等,都需要深度分析。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链接视频等资料应尽可能压缩存储空间,以节省流量消耗。如果二维码中的内容需要耗费大量数据流量,要提示读者在Wi-Fi网络环境下阅读、观看。三是可纳入出版信息的内容二维码链接信息要求具有微内容、强相关、易获取三个特征,不能无限扩展范围,要杜绝滥用二维码链接。微内容指拟链接二维码的内容和整篇文章相比,应该是一个细微的局部(以便和一篇文章的二维码区别),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段文字、一个表格、一张图片、一个课件、一段视频等均可;强相关指链接的内容是基于文章本身的,或者与其有关的政策说明,背景介绍,作者的解读视频、采访录像、演讲文稿,也可提供内容摘录、参考文献等;易获取指所链接的内容要方便读者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阅读和传播。其次,把控质量,重视审读(看、听)。要认真作好链接信息的编辑加工,所链接的信息内容须和正文一并送审,一审、二审、三审编辑亦要同样给予审读(审看、审听),质量控制指标同纸质文章。要保证版面设计的质量,二维码展示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装帧设计的美感要求,不要让读者产生抵触情绪,艺术类期刊的二维码呈现更需慎重设计。再次,管控更新,保留痕迹。严格把控信息更新程序。已经出版的期刊二维码链接信息内容如需更新,必须经过一审、二审、三审程序,未经审定程序不得变更,并适当控制更新频率,标注更新时间,并要求保留历次更新记录备查。最后,确保服务、勿开天窗。要确保链接信息的时效性,尤其是对于第三方提供的链接信息,要求签订合同,确保三年以上的信息链接服务,可以采取在期刊上标注二维码访问有效期的办法,避免读者投诉;切勿未具备配套条件就把二维码放上去,杜绝先印刷二维码后提供数字内容的“先印刷后制作”模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阅读终端的日益普及、阅读习惯的深刻改变和知识服务的悄然兴起,二维码已经成为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一种便捷形式,将在推动期刊跨媒体阅读、拓展传播途径、强化编读互动、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新的二维码应用也将被创造出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为传统专业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赢得生存空间。同时,为了防范二维码在期刊应用中的风险,应该通过制定期刊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分类管理二维码链接、重点作好二维码出版信息监管等手段加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