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态势和趋势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态势和趋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态势和趋势

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年度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6年期刊总印数比前一年降低6.3%,总印张降低9.4%;与2016年相比,2017年期刊出版总印数降低7.6%,总印张降低10.1%;与2017年相比,2018年期刊出版总印数降低8.0%,总印张降低7.3%。反观数字出版,2016年数字出版总收入5720.85亿元,2017年数字出版总收入7071.93亿元,2018年数字出版总收入8330.78亿元。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出版在期刊领域也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出版态势,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以及新技术可能为数字出版带来的变化。

一、数字出版领域和新技术领域关键词

在数字出版方面,本文研究了2019年数字出版会议和期刊编辑领域的论文来探讨数字出版领域的关键词。在技术方面,本文通过调研互联网的发展了解了新技术的关键词。

1.数字出版领域的关键词

2019年,重要的数字出版会议主办方主要有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会议报告题目关于数字出版的关键词有:数字产业、生态、经济模式、数据、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5G、AR+、人工智能/AI/机器人、平台、云计算、新媒体、大数据、创新产品、智慧产品、知识付费、微课程、全媒体、在线、智库、阅读、精准、IP、传播、数字出版、知识服务、融合发展、出版未来、人才等。在期刊调研方面,本文调研了期刊和编辑出版领域的重要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编辑学报》等,分析了2019年刊发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数字出版领域的关键词主要有:媒体融合、5G、AR、移动出版、xml/html、共媒体云和自媒体库、人工智能、平台、产品、APP、在线、新媒体、区块链、知识图谱、知识服务、社区服务、精准推送、全媒体、智慧媒体、数字出版、造船、有声阅读、赋能、书刊互动、转型、智库、知识付费、编辑出版工具等。从上述关键词我们可以分析出,在数字出版方面,期刊和技术方分别都在哪些方面开展了工作,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的融合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图1是从2019年度相关会议和期刊论文调研得出的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关键词。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出版会议和相关报告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出发,考虑技术、产品和运营。数字出版相关论文更多地从编辑出版角度进行分析,涉及期刊出版各环节。关键词方面两者有所重叠,也有所不同。例如,数字出版相关论文较少关注5G、产品,更多关注和专业以及学术研究息息相关的数据(尤其是科学数据)、知识服务、编辑业务和人才队伍;而数字出版会议和相关报告则相对较多地关注5G、IP运营等技术或者产品。双方均关注融合发展、数字出版、人工智能、新媒体等。专业技术团队和编辑出版团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但是双方的发力点还是有所不同。因此,若要促进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编辑出版方需要更好地表述自己的需求,技术方也需要更深入地做好需求调研,更好地按照期刊的思路研发产品,如此建设的系统和平台才能更好满足期刊出版的需求。上述调研也给数字出版的研究带来启发。一方面,研究数字出版可从期刊编辑工作流程出发,研究各个环节中哪些环节可以利用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整个工作流程中有哪些困难需要机器帮助解决;或从现有数字出版的实际态势出发,研究同行在做哪些工作。另一方面,可研究新技术的特点,即研究其可能给数字出版领域带来哪些变化。

2.新技术关键词

那么,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新技术呢?哪些新技术能代表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呢?2019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会上公布了15项代表性领先的科技成果,它们的主要关键词是人工智能、机器、分布式、共享、智慧、自适应、5G等,这些关键词也说明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是近几年技术领域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和数字出版息息相关的新技术,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等。另外,还有和数字出版领域紧密结合的碎片化技术、语义技术、新媒体技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些技术的特点,以便后续进一步探讨它们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应用。5G是下一代信息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它的特点是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低功耗,这些特点使得更多资源可以部署到云上,单位时间可以传输更多的内容或者整合更大量的数据;使得虚拟现实、万物互联等成为可能;也使得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得以实现。从期刊出版的角度来说,5G将可能改变知识内容、平台、存储、流通、渠道、服务、消费、终端呈现等的方式,对行业带来深度的变革。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分析技术、事件处理技术、数据流通技术。我们可以从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展现与应用方面去思考期刊出版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重新聚合、呈现形式等,思考大数据技术可能为数字出版带来哪些新的应用。我们可以从分布式存储方面考虑期刊相关数据库的架构、设计以及分布式关系模型;可以从数据流通角度考虑期刊数据传输的质量、安全等;可以从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从而考虑新一代数字出版服务业态。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云计算的计算速度甚至达到每秒10万亿次,可以将繁多的系统以及云资源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服务。云计算的特点是可以有效兼容各种不同种类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资源以及新业务的动态扩展,具有高可扩展性;支持多业务体系按需服务,按需配备计算能力和资源;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提高可靠性;使用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虚拟现实的服务;支持海量信息处理以便提供超大规模服务等[1]。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将使得对运算能力要求高的产品得以运用,使得对运算能力要求高的服务得以实现,使得跨空间、跨时间的虚拟服务成为现实,使得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资源得以快速整合。人工智能产业在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计算能力三大要素的推动下逐渐成熟,人工智能研究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思考过程以及智能行为,如学习、问题求解、自动推理、智能检索、思考、规划等,其相关的技术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2]。期刊可以思考,现阶段或者未来在数字出版中,哪些环节可以用计算机或者机器人来实现,思考利用计算机和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哪些人工难以完成的工作。物联网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其技术和应用的普及以及逐渐成熟,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设备将接入互联网。这使得未来学术出版物的产品、终端等呈现多样化。根据物联网的特点可以更多地思考学术出版的产品以及终端。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分布式和安全。期刊可以从这三个特点考虑在这方面有要求的产品和环节。虚拟现实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是纯虚拟数字画面。AR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是虚拟数字画面和裸眼现实。MR包括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指的是结合数字化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可视化环境,MR是数字化现实加虚拟数字画面。虚拟现实的特点将使得学术传播更加真实、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和期刊紧密结合的语义技术、碎片化技术、新媒体技术、视频技术等,这些期刊界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状况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我国科技期刊中,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期刊众多,但是小而散,这些小而散的科技期刊很难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单独开展数字出版的转型。尤其是和国际大出版商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还落后很多。进行国际合作的英文学术期刊,充分利用国际数字出版平台,在一些流程中实现数字化,是众多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选择。即使如此,我国科技期刊一直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逐步摸索出自己的数字化发展之路。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过程中,期刊出版人体验了如图2(1)到(5)所示的媒体传播发展过程。尤其是近几年,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技术和产品日新月异,科技期刊、期刊集群、超大规模刊群均在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期刊的数字出版

我国科技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侧重于期刊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以及为学科服务。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很多环节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融媒体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重点是采编审校、出版、学术传播和知识服务等环节。在出版方面,我国很多科技期刊除出版整期外,还做优先出版、预出版,也有期刊支持已经提交预印本库的文章,还有期刊平台支持连续文章出版。相当数量的科技期刊实现了xml制作、html展示、全媒体出版,并实现一次制作多元,还支持读者针对文章内容、图、表等进行交流和评论,甚至记笔记、翻译和分享。我国有100多家期刊加入双语出版,使得中文期刊的文章被翻译后得以在海外传播。也有期刊打造多媒体栏目,有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读者直观地呈现原始的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在学术传播方面,期刊也是百花齐放。有的通过论文改编或者写文章评论的方式在其他平台进行学术推广;有的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社交平台、学术传播平台、学术媒体进行学术传播,例如《中国科学数据》的平台可以直接对接ResearchGate传播期刊论文;有的开通微信、微博、博客等进行学术社交;有的做精准推送;有的增加在线的微视频、音频等内容;有的充分利用新媒体领域的短视频平台,如今日头条、九州云播等开展专业领域的学术推广活动。在知识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如将研究区域嵌入地图,进行线上线下推送相关专业信息、科普信息等;或者充分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专业内容或科普内容。

2.期刊集群的数字出版

期刊集群侧重为所属期刊提供各种单刊不易实现的服务,降低刊均成本。例如,学科刊群比单个期刊容易整合更多学科资源,为本学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并且还能为所属期刊提供多种出版服务,进行整体学术推广,相比单刊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近些年有众多声音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很难与国际大出版商同台竞争的原因是我国期刊小散弱,因此呼吁我国期刊规模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这些年也确实形成了一系列的期刊集群,并逐年扩大,如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集群、科学出版社期刊群、高等教育出版社期刊集群、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群、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群、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等。这些期刊群均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并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资源整合方面,如中国材料期刊网实现了期刊资源的集成,除此之外还整合了图书、专利、专家、会议等学科资源,并增加了虚拟专辑、会议系统等。中国煤炭网有期刊库、专题库、专家库、视频库以及煤炭视听板块(专家报告、特别访谈、煤炭科普、会议活动等),整合了行业资源。在平台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集群平台实现了预出版、OA出版等,还制定TUP-JATS的xml标准。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期刊集群平台建设,平台集投审稿、内容、运营推广、读者服务于一体,打通底层数据,实现多终端访问。中华医学会建设CAMJATS标准,采用统一的标准处理期刊相关数据,曾中标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的试点单位和示范单位,并升级采编平台以及出版平台,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采、编、审、排、加工、多形态、富媒体出版、移动出版、质量管理、新媒体学术推广、期刊销售、会议服务等一体化、现代化的出版和服务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实现采编、运营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平台建设、市场营销与海外合作的体系化发展。在学术推广方面,国内的期刊集群化平台常对接一些学术评价和学术推广平台,例如Almetric、TrendMD、Kudos、PubMed、CSCD、百度学术等。在知识服务方面,国内的学科期刊集群通常整合该学科的各种学术资源,为该学科研究人员提供知识服务,或者为期刊、编辑等提供行业服务。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提供协同会议系统、DOI注册、编辑加工等行业服务,该集群通过举办会议聚拢专家资源和学术资源,同时也为光学领域提供服务[4]。

3.超大期刊集群的数字出版

国内的超大期刊集群,有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等,特点是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为期刊出版的上游、期刊出版环节以及期刊出版的下游提供服务。下面以知网为例叙述超大期刊群的数字出版。知网整合了我国95%以上的中文学术资源,拥有我国最大最全的中文学术资源库,也拥有我国最广最全的读者群。知网在期刊上游环节,为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的服务有:如何查资料、如何申请课题、怎么做实验、怎么做科研等信息;读者可通过中国知网、CNKISCHOLAR、全球学术快报、CNKI知识元搜索(碎片化地搜索图、表、概念、数字……)等检索学术论文、基金、碎片化资源、全媒体资源等;可以通过庞大的学者成果库、学者圈子等获取专家信息,进行学术社交;可以通过研究型学习平台获取或者管理自己关注的学术资源;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平台利用统计数据获取学术热点等信息。在期刊全流程出版环节,编辑可以利用选题策划、学术热点、期刊按需出版中的用户分析等模块进行选题策划,利用采编排发一体化出版系统(包括学术不端检测、文章创新性检测、参考文献校对、DOI注册、xml排版系统等模块)等开展采、编、审、校、排等业务;利用门户网站、期刊集群平台、移动端服务、网络预印本、网络首发系统、在线优先出版、双语出版、大成编客、微信公众号、邮件、学术推广服务等实现文献的、传播和学术推广以及资源的增值;利用科研统计与期刊评价、期刊全球发行影响力分析、期刊引证报告等模块做期刊评价。在期刊出版的下游环节,编辑可以利用行业知识库、机构知识库等为行业、机构、图书馆等提供服务。

4.科技期刊和技术的结合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实现跨平台的传播,PC、微信、小程序、APP、视频平台、微博、头条推送、AR/VR、短视频平台、精准推送等。在新媒体方面,从微信的角度,韩燕丽和董晶2018年初曾经调研了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功能、国内科技期刊和期刊集群的微信公众号功能设计,以及期刊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为期刊、作者、科研人员等做好服务[5]。科技期刊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微信小程序做学术推广。微信小程序使得用户不用在手机端安装众多APP,就能通过微信使用众多APP的功能。在移动出版方面,科技期刊实现了移动采编、移动审稿、移动、移动出版、移动发现、移动社交、移动定制、精准推送的功能。快手、抖音、秒拍、腾讯视频、梨视频等新媒体更快速传播视频、图片、音频等,这类新媒体也有很多地使用在科技期刊,以此丰富科技期刊内容的呈现形式,尤其是短视频平台,能更好地实现内容分发模式、精准推送。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科技期刊已经逐渐增加AR的出版,例如《工程建设与设计》《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科技期刊和今日头条等头条系进行合作,根据读者不同的浏览习惯,推荐不同的资源,实现精准推送。视频、短视频,尤其是视频期刊的出现,使得读者可以看到尖端实验的复杂细节,而不仅是阅读文章。例如JoVE视频期刊提高了STEM领域的学术传播能力,帮助科学实验再现,帮助学生学习,为读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陈莉指出,自JoVE开始,国际出版商和科技期刊采用视听化手段进行出版成为新趋势[6]。中国科技期刊的视听探索多样、网站视听策划全面、社交平台视听化影响增强,但是在视听化普及程度、表达意识、分享渠道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欠缺,呈现复杂的状况。数据出版在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已经开花结果,例如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专门出版科学数据。再如,《中国科学数据》出版数据论文。彭琳和韩燕丽研究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数据政策[7]。我国在开放获取政策、开放获取研究、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科学数据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相比,尤其是在开放获取期刊、开放科学数据方面还相对滞后,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新技术勾画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新生态

新的数字出版产品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期刊数字出版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大家仍在探索未来的数字出版产业和业态,一些数字出版企业也已经从新一代互联网角度做了探索。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势必会变革,随着高速、虚拟、多元、多场景、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发展,未来的互联网需要一个高速、高扩展度、更开放的架构。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明在2019年数博会主论坛的报告中,从技术的角度提到数字出版将步入3.0阶段。1.0阶段是信息化阶段,2.0阶段是互联网+驱动产品和服务创新,3.0阶段是智能+驱动全流程数字化、数据决策、工具智能化、内容智能分发阶段。下面我们从新技术角度再进一步分析。随着5G、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媒体传播应该是利用多形态终端将多形态的内容进行多形态呈现,尤其是更多智能穿戴设备接入智慧网络,AR/VR也会应用得更加广泛,这些将涉及软件、硬件、架构、通信方式、场景的变化、展现形式等的转变。网络传输的快速使得资源分解和重新整合更加快速,可以将知识和数据等按照用户的需求整合和呈现,可以无延迟地传输更加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短视频、直播、可视信息等,这些信息也可转换、组合和交互呈现),可以更方便地和机器交互、和人交互,甚至和学术社会之间的交互,于是将有更多的交互式出版、动态出版、按需出版(根据用户需要来展现)出现,知识将得到更加个性化展现。未来也将有更多的开放出版以及开放获取出版。开放出版和开放的知识服务使得专家、学者可以更多参与到出版当中,并且自己完善内容和知识体系,更好地整合资源,根据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做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知识挖掘,资源也将得到更加直观、可视化、立体化展示。开放获取出版的期刊、文章等将会更多,会有更大量的科学数据、图、表、软件、工具、视频、音频等开放获取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在学术社交网络方面,专家等的信息也将更加丰富,画像更加清晰(如专家成就、学术关系等),交互也将更加沉浸式。未来将有更加沉浸感(VR/AR/H5)的体验,用户导向更加精细化和社交化,实现丰富多元优质内容引领。大数据技术意味着海量、多样、迅捷地数据处理。随着期刊数据、科学数据指数级的积累,这些数据资源将能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使其服务于个人生活、企业决策、国家治理。从期刊角度而言,它们能更好地服务期刊的发展,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帮助期刊进行知识服务,还可以转变期刊的经济增长方式。大数据出版将更好地为业界服务。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制内容;在内容展示方面,通过大数据挖掘和交互已有数据信息可以实现内容增值;在营销方面,期刊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荐和精准营销。有学者探讨了块数据视角下的出版,所谓块数据就是一个物理空间或者行政区域内形成的涉及人、事、物的各类数据的总和。块数据思维是借助大数据技术中更加聚合、全面和精准的块数据概念,利用出版业的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功能,从技术、数据和场景的角度提供更加系统、高效的知识服务模式。智慧产业链可以服务期刊出版全流程。目前,智慧产业链可以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挖掘做学术热点和行业热点、学术事件(基金、项目、奖项、院士增选、专业领域的突破)的追踪和商业行为预警,还可以针对出版流程中一些突发事情进行预警,针对作者、编委以及专家等信息等进行快速获取。智慧媒体将满足用户在沉浸式体验、知识碎片化、信息智能化、人机互动体验等方面的需求[8]。各种学术传播媒介将具有“思考”的能力,可洞察用户的心理,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不同的信息分发,智慧媒体将用户的主动性推向前台,信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互动方式以及接收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是数字出版领域的热点。图3从期刊出版上游环节、采编审校、内容管理、内容传播、期刊出版下游环节梳理了一些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例子。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其特点是分布式架构、去中心化和更加安全。目前,笔者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想到的几点应用是:用于科研诚信记录、同行评议记录、成果首发记录,用于建设更安全的期刊出版电子商务体系,用于知识产权管理、成果管理、版权管理等。综上,笔者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明确目标,期刊本身就是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再就是为学科发展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其次,梳理整个期刊出版的环节和流程,存在的问题或者困难点是突破方向,期刊可以寻求从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再次,关注同行的交流,研究其他的期刊、其他刊群在做哪些工作。最后,跟踪最新的技术,从新技术的优势出发,探讨如何将技术和期刊出版相融合。建议不要在快要被淘汰的技术上投入太多,单刊、刊群、超大刊群均需从实际情况、拥有资金情况、已有规模、现有技术等出发,分阶段部署,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