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数字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平台功能化、融合集群化、运营开放化等特点。新的时代背景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的力度、深度、精度、广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集成型顶层设计、开放型系统建设、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行探讨,可以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步伐,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发展;开放存取
目前,数字化不但成为贯通日常生活、融通各行各业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摄取资源、学习知识的路径,打破了传统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重塑了传统刊物的传播模式,成为显性的形态样式和全新的媒介态势。在全媒体时代,数字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用,成为基于“趣缘”之上的社群性、话题性知识,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传统惯性的作用下,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增强学术期刊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尤显重要和紧迫。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基本含义
根据“百度百科”可知,数字化是指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根据“百度汉语”可知,数字化是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应该是指运用滤波、压缩、编码、解码等技术手段,在约稿、投稿、核稿、审稿、校稿、刊稿等内部业务流程及传播、运营、营销、宣传等外部推介环节,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隐性处理和显性形式展现。
(二)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如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通过自建期刊网站,设置了“新研究”“前沿问题”“当期内容”“注册文章提醒”“科学播客”等网站栏目,设定了“提交稿件”“审稿人”“联系服务”“开放存取”等业务模块,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实现了稿件在线数字化处理、在线数字化优先出版等功能。随着国家数字出版“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国内学术期刊进入大跨越、大发展时期,知网、万方、维普三大平台的集成化出版、标准化模块、规模化应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用户量、下载量与日俱增,数字化出版利润已远超线下出版利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7—2018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2.7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5.35%。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特征
1.平台的功能化
国外《自然》《科学》等知名杂志都设立了独立门户网站,可实现一站式的在线投稿、改稿、审稿、校稿、刊稿、搜索引文等功能。较纸质版期刊而言,功能化平台能让投稿人更快得知刊稿结果,让期刊更快与读者见面,让潜在用户更便捷地在线搜索。
2.融合的集群化
强强联合已成为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态势下的发展模式。目前,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平台合作,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加强学科与出版资源整合,使各类学术期刊在原有资源、特色内容等方面高度聚合、深度耦合,实现高效互补、协同互促,加速全领域横向发展、各领域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数字化学术期刊的知晓度、应用度、影响度,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搭建数字化资源融合服务平台。
3.运营的开放化
为吸引更多潜在用户,提升浏览量、下载量和期刊知名度,国外大多数学术期刊实现了线上开放存取功能,所有PNAS文章在后6个月内均可免费下载。运营开放能促进优秀文章的广泛传播、提升受众搜集资料的质效。开放运营必将带来高流量、高浏览量、高订阅量,进而促进与在线广告等领域的合作。将通过合作得到的收入反哺学术期刊,可以使开放存取更广泛、更深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化的力度不够
一些期刊主办单位在体制机制、行政管理等惯性作用下,抢抓机遇的敏锐性、积极求变的主动性有所欠缺,数字化发展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惯于在维持纸质期刊一定发行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初步探索,“求稳多,求进少”,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在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此外,一些期刊编辑部门受传统运营模式影响,惯于有纸化办公,对数字化出版缺乏长远谋划,尚未建立、健全与数字化出版特点相适应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
(二)数字化的深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顺应潮流”,将线下出版内容转化为PDF、CAJ、HTML等形式上传至网络,数字化出版技术手段应用不够。此外,数字化的业务手段较为缺乏,仍停留于公布投稿电子邮箱等初级阶段,线上技术薄弱,无法满足可视听、可感知、可抓取等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功能体验需求,线上审稿系统有待升级。
(三)数字化的精度不够
一方面,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存在“赶时髦”“蹭热点”“只求有、不求精”等现象,尽管“数字化手段用了”“线上期刊有了”“知网上传了”,然而不能满足受众实时阅读等个性化需求,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既讲求速度,也追求质量。一些学术期刊“一哄而上”,纷纷开建“两微一端”,开通数字出版采编软件、刊发系统,但是重建轻管、重形轻质,导致数字化平台使用频率低,线上期刊影响力下降。
(四)数字化的广度不够
一些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品牌引领力、市场活力相对不足,在与知名大型商业数据库合作时缺乏平等话语权、议价主动权。国内一些优秀论文先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再被高价回购等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各类学术期刊集群化程度不高,对应的产业链不够完善,上下游链端的学术期刊优势互补不够充分,运用数字化成果营利的能力较弱。《2017—2018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的占比,2015年为1.77%,2016年为1.54%,2017年为1.17%,呈现持续下降状态。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加强集成型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指南针、路线图,应立足集成与集约、高质与高效,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坚持“党管期刊”原则,逐步弱化行政管理,简化办刊行政审批环节,细化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规划,强化期刊数字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坚持走跨领域、跨国域的集成型发展之路和产业形态耦合、业态融合的转型、重构之路。另外,还要在现有知网、万方等知名数字化期刊平台的基础上,以知名专业领域为重点,分级设立专项基金,集中优势资源分类打造医学、工学等学术期刊平台,并预留技术接口,将分散的期刊聚合于综合平台,打通产业链的“最后一米”。
(二)加强开放型系统建设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不但是目的和符号,而且是手段和工具。国民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共享更多优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应加快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建设。一方面,应拓展开放存取功能。在起步期,可设定一定的免费阅读量和下载时限,通过吸引流量、提升浏览量、扩大被引用量,逐步强化受众惯性;在发展期,可继续适当延长开放存取时限,以获取高流量、高浏览量,并优化广告模式;在成熟期,可探索会员超限免费、专家答疑解惑、论文指导等增值服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同时,应加快打造移动端平台。学术期刊在打造移动端平台时,可先开通专属微信公众号,设立订阅号或服务号,在推广资讯的同时,为受众提供“线上期刊浏览”“文章检索”“投稿入口”“审稿情况”等点击菜单,以实现学术期刊核心业务移动化。在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日常浏览量等达到一定标准时,可根据期刊品牌度、受众量等情况,开发APP客户端软件,进而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三)加强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迫切需要打造既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又熟悉现代化数字技术的人才队伍。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可采取“大班+小班”模式,分类优化培训方案,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频率。具体方法有两个:其一,分步对本类别编辑进行全覆盖大班普训,规定持有考核合格证方可上岗,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其二,精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进行小班化的精准轮训,打造业务过硬的骨干队伍。其次,应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大专业型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复合型出版人才,不断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活头源水”。最后,应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出版专业学科建设。把学术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学校。选定部分高校打造一流出版专业学科。综上所述,在数字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数字化已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术期刊数字化呈现平台功能化、融合集群化、运营开放化等特点。基于此,应从集成型顶层设计、开放型系统建设、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