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组稿数据与改进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居世界第三,电气工程类科技期刊百余种,其中核心期刊35种。虽然科研人员每年产出的成果转化为论文的数量较多,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先进性的论文数量十分有限,且大部分优秀论文都更倾向于投到国外SCI、EI期刊[1]。优秀稿源的竞争尤为激烈,对于一般期刊而言,根据自身的办刊方针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组稿是保证期刊稿件数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2]。《高电压技术》(月刊)创刊于1975年,初期多依赖于作者的自由投稿,没有划分栏目,编辑工作较为被动。2007年,根据历史收稿情况及行业发展,开始按不同栏目刊登稿件,并由不同编辑负责。2009年,《高电压技术》成为《工程索引》核心数据库EICompendex(Core)收录期刊。随后,编辑部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向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约稿、组稿,期刊影响因子(学术影响力)也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高电压技术》编辑部专题组稿活动尤为频繁。一方面,专题组稿带来了大量的优秀稿源,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另一方面,频繁批量的专题组稿导致自然投稿的刊出周期较长,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且部分组稿文章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其质量反倒不如自然投稿的文章[3]。综上所述,本文以《高电压技术》为例,分析了2016~2018年该期刊的专题组稿情况,并对2017年刊出的14个专题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基于上述数据,讨论了科技期刊专题组稿的利与弊,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1期刊组稿的积极作用
以2017年《高电压技术》的14个组稿专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年,《高电压技术》12期共刊出14个组稿专题,每个组稿专题刊出14.14篇文章,平均每期刊出44.17篇文章,整期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20.05、4.32、4.50;而组稿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的平均值分别为273.10、5.28、0.92。说明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和被引的平均值均高于2017全年文章的对应数据平均值。14个专题中,11个专题的篇均下载高于整期文章,9个专题的篇均被引高于整期文章。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数为529篇,专题文章总数为198篇,占比为37.4%;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被引数为2286,专题文章的总被引数为1046,占比约为45.8%;即数量占比为37.4%的专题文章产生了45.8%的引用。由此可知,组稿专题收录的文章的整体水平高于自然投稿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组稿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各项数据。此外,专题组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秀的稿源,而这里所说的稿源,并不仅仅只是组稿专题所刊出的文章,还包括通过专题组稿提高期刊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力,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的自然投稿。因此,专题组稿还具有宣传期刊品牌和报道方向,以及扩大专家和作者群体的作用。2016年以前,《高电压技术》以传统高压作为主要报道方向,并充分发挥了小学科期刊的特色,期刊影响因子迅速上升。但当特高压东风吹过之后,随着高压学科研究热潮的退去,期刊也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从2016年起,期刊进行了多次栏目调整,新增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城市电网、新能源等热点栏目,但始终缺少优秀稿源。为了解决稿源问题,期刊围绕新栏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专题组稿,在对新栏目进行宣传的同时,扩大了专家群和作者群,组稿结束后,期刊仍能持续收到相关作者的投稿,解决了新栏目的稿源问题。
2期刊组稿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题组稿能够提高文章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不少新问题[3]。首先,在期刊总页码不变的情况下,频繁地刊登组稿专题必然会压缩自然投稿文章的版面,造成自然投稿文章刊出周期过长,而很多作者在投稿时会将刊出周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较长的出版周期会导致原先稳定的作者群体流失。再者,一般情况下,期刊进行专题组稿时都会选定1~2个组稿专家,组稿过程中编辑部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权,但仍会考虑组稿专家的意见,因此难免会有一些人情稿,进而影响到整体稿件质量。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组稿文章质量都优于自然投稿文章。2017年的14个专题中,有5个专题篇均被引低于整期文章;而有8个专题的篇均被引低于全年文章的篇均被引(4.32),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部分专题不但没有对期刊数据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反而拉低了期刊的数据。
3期刊组稿工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
由于专题组稿有利有弊,与组稿专题数量相比,组稿专题的质量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期刊组稿工作进行改进。
3.1组稿选题
专题组稿工作的首步就是组稿选题。“编辑要结合社会现实、文化需求、期刊定位、自己能调动的作者资源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好具有预见性、引导性、现实性的选题方向”,既要“通过检索查新追踪学科研究前沿,了解相关选题的发展趋势,又要估量当前完成此类选题的难易程度,还要了解读者的需求,为确定选题和约稿方向提供依据”[4-7]。组稿选题不能全凭主观感觉,而应基于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例如:已刊出的同类文章和专题的下载量和被引数,其他期刊对同类专题的关注程度和文章数据,从事该方向研究的专家数量、权威性和单位分布,与该专题相关的会议和基金等。选题既要符合自身刊物的特色,又要能反映当前学科热点,这就对期刊组稿编辑提出了较高要求。一名合格的组稿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两点[8-9]:(1)对期刊本身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知道其区别与其他同类期刊的特色和优势,找准期刊定位;并对期刊已往刊出的各栏目文章的各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实时、动态地调整栏目设置和文章分布。(2)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懂专业的编辑更容易与专家进行沟通,从而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利于编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敏锐地捕捉到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编辑虽然可以通过与专家、作者、读者交流等方式进行选题讨论,但有时专家、作者、读者以及编辑部的立场和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组稿编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冷静、客观、有理有据地进行组稿选题。
3.2组稿专家的选择
专题组稿过程中,组稿专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工作包括:组稿前确定专题报道范围,组稿时号召作者投稿、邀约或撰写精品科技类论文和综述,审稿时对文章质量进行整体把关,组稿后积极进行专题宣传等。表1中,储能材料专题的篇均下载较高,为327.88,说明该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然而,该专题的篇均被引却只有1.88,甚至低于自然投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后期宣传不到位以及报道范围不具有可持续性,即后续刊出的同类文章较少,无法产生有效引用。因此,编辑需深入了解各个专家的研究方向,选择更符合专题报道方向的组稿专家;专题刊出后,编辑部除了加大自身对专题的宣传力度外,还应加强组稿专家积极参与专题的后期推广。
3.3编辑部的整体协调和动态调整
以《高电压技术》为例,编辑部一般提前6~9个月进行组稿策划、征稿启事,提前3~4个月截稿,提前1~2个月确定拟刊出的专题文章。整个组稿周期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来稿数量多于预期,自然投稿积压较多,专题还未刊出其热度已减退等。而由于版面有限,不同组稿编辑负责的专题也可能存在各种冲突。为了更加灵活地进行专题组稿,《高电压技术》采取了缩小专题规模的策略。2016~2018年《高电压技术》所刊出的组稿专题文章数目、专题文章总数占比以及单个专题的文章数量均逐年减少。对于一些质量较高、来稿数量较多的专题,则采取分期刊出的模式。2017年第2期,《高电压技术》刊出了大容量直流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关键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专题第1期,该专题第2期则于2018年第2期刊出,在有效控制同一期专题文章数量、缩短自然投稿出版周期的同时,还有利于对第1期专题刊出的文章进行引用。从表1可以看出,该专题的篇均被引为10.35,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外,虽然多数组稿专题只刊出1期,但部分专题的报道范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使得各个专题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保证了该方向研究成果报道的连续性,又能根据行业发展方向来实时、动态地调整专题报道方向。综上所述,科技期刊的专题组稿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一方面,专题组稿可以带来大量优秀稿源,扩大专家和作者群体,有效提高期刊数据,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但另一方面,过度频繁的专题组稿会压缩其他文章的版面,导致自然投稿文章的刊出周期过长,使得作者失去投稿兴趣;此外,人情稿、低质量稿件的滥竽充数也会导致组稿成效达不到预期,甚至低于自然投稿。因此,期刊在进行专题组稿时,应从组稿选题、组稿专家的选择、编辑部的整体协调和动态调整三方面来有效控制组稿数量、提高组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