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期刊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转型升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科期刊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转型升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科期刊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智能终端和大众消费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付费是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质的商业出版模式。政治类社科期刊拥有丰富的版权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作者资源和优秀的编辑队伍,具备提供优质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基础。然而,要在知识付费浪潮中进一步转型升级,政治类社科期刊还需要注重专业深度发展、注重知识产品服务、注重政治科学文化传播功能,实现与读者的有效交流。

[关键词]政治类;社科期刊;知识付费;转型升级

经历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后,随着各种资深讲师和客户端平台纷纷加入,大量资本蜂拥而至,各种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用者从种子用户开始向大众用户拓展,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知识付费在2017年的大爆发,至2019年年初势头依旧不减。传统出版机构受知识付费浪潮冲击的影响,纷纷主动或被动地涌入这个战场。与此同时,与知识付费相关的出版事件一直都处于持续发酵状态。本文试以政治类社科期刊为例,通过阐述政治类社科期刊与知识付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涉足知识付费的现状,厘清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探析政治类社科期刊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政治类社科期刊试水知识付费

(一)知识付费兴起的渊源

知识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消费者自始至终都在为知识买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出版业就是最古老的知识付费行业。近几年,知识付费成了一种引领时尚的浪潮,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下有很多用户愿意付费为互联网内容买单。传统出版的知识付费是知识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消费者拿到知识产品后的花费往往是知识产品本身价格的2~3倍,而如今互联网的知识付费是知识生产者→消费者(网络用户),省去了传统出版中的中间商环节,不仅传播快捷、内容新颖,而且价格低廉,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这正是知识付费兴起的渊源。

(二)专业原创的社科内容为知识付费提供条件

政治类社科期刊就其本身而言,它没有娱乐新闻传播的活跃度,没有社会报道传播的宽广度。但是,政治类社科期刊依托其专业的学术平台、强大的作者队伍以及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经过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层层把关,最终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因此其内容的质量、权威性和深度都是娱乐和社会信息所无法匹敌的。对于知识付费来讲,高素质的专业原创编校平台成为知识变现的有力保证。普通大众群体虽不会整本订阅,但有可能会对期刊中的某些文章感兴趣,需要深度了解。此时,政治类社科期刊就可以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把内容拆分成章节单元,借助互联网开放、多元、共享的传播模式,进行精华解读,以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方式满足多场景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拓展知识变现的渠道。

(三)政治类社科期刊进行知识付费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知识付费平台的搭建以及知识付费用户数量的激增,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无论是出于主动或被动,传统出版业都在跃跃欲试,正准备或已投身到知识付费领域,希望能抢占一席之地,突破纸质出版的局限,政治类社科期刊也在其列。如《学习论坛》杂志已在纸质出版物中增加二维码,用户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每期目录以及部分内容,打造增值服务。该杂志还与专业数据库合作,使其创刊以来的几乎所有文章都可以在这些专业数据库中进行付费阅读。《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在两年前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关注者突破1.8万人,该杂志与专业数据库合作,一方面可通过知识付费增加些许收入,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自我宣传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用户根据需求订阅纸质期刊。尽管这些知识付费形式收取的费用微乎其微,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政治类社科期刊已走在探索知识付费的路上。

二、政治类社科期刊涉足知识付费的问题及挑战

(一)特定的知识付费模式存在“生存瓶颈”

政治类社科期刊因为自身的服务对象及其相对严谨严肃的风格,决定了它与大众认知的知识付费有一定的差别。它永远不可能是短小轻飘的“心灵鸡汤”,更不可能是夺人眼球的碎片化娱乐信息,它自身特有的厚重感同时决定了受众的专业性及对政治的需求度。受众对知识付费消费理念正在从冲动型的“尝鲜”心理,逐步回归到知识“学习”与“掌握”的理性,甚至对于在线知识付费产品的消费诉求达到苛刻的程度,产生了“物美价廉”的双重期待,制约着知识付费平台的市场生存空间。“物美”,一方面包括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内在品质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包括用户对知识付费消费全过程中的外在品质服务的高要求。“价廉”,则表现为知识付费用户实际的单项消费额度一般在200元以下。随着用户付费行为的理性化,加剧了各方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流量”争夺战,这种情况下,政治类社科期刊也依托纸质内容进行二次编辑或拆分,将篇幅长、内容过于专业的文章进行摘编,放入互联网数字平台。虽然此举让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了些,但同时其二次编辑的获客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用户的“流量”也因此变得昂贵,这与受众“物美价廉”的期待相背离,也因此,知识付费平台难以通过政治类社科期刊实现最终盈利。

(二)生产模式上相对粗放

传统出版业出现在付费平台上的产品稍显粗放,多数是直接将纸质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付费平台,缺乏对知识的分层梳理和深层次加工。比如,颇具影响力的某杂志在封底印上数个二维码,包括官方微博、官方网址、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读者扫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需要付费,然后才能打开每期杂志,但阅读的是和纸质杂志一模一样的篇幅长、文字多,且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提炼的理论文章。这样的付费产品送达客户端时,客户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筛选、提炼,才有可能搜集到所需的优质内容。如何精准推送优质内容,如何把繁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提炼干货,如何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通过付费平台各取所需,成为传统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产品受众单一,缺乏专业的数字网络团队

知识付费通常包括付费问答、付费教育、综合知识付费等。当前,政治类社科期刊主要涉及综合知识付费,且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付费阅读为主。据调查,大多数政治类社科期刊知识付费的形式,要么是开通微信公众号,要么是与其他数字平台合作,很少做宣传,推送的渠道相对较少,如此粗放的合作方式导致知识付费的产品单一,受众数量少,无法满足现有用户的需求,不仅维持现有用户困难,而且开发潜在用户更是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严重缺乏专业的数字网络团队,多数期刊仅是依靠几个文字编辑在空余时间轮流打理微信公众号,或者由某个文字编辑兼职义务打理,每1~2月的时间更新一次内容。文字编辑积极性不高,且不懂数字编辑技术,只是把纸质内容原封不动放入客户端,几乎无暇顾及和参与平台互动。

三、知识付费给政治类社科期刊带来机遇和创新

(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时代,各种免费信息蜂拥而至,多数人处于选择焦虑状态,在推送的各种碎片化信息中无从选择。打开朋友圈及各种微信公众号,短小轻飘的“心灵鸡汤”迎面扑来,资深用户都知道,这是卖产品或卖服务的前奏,多数都会避开;新手用户不谙世事,购买之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深深的焦虑感和无觉知的状态依然存在,这样的付费并没有解决人内心最关注的实际问题。知识付费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需要传统纸质出版,尤其是专业政治类社科期刊来引领青年大众,重塑社会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坚定政治信仰,填补知识付费这一空白。事实上,政治社科类知识付费产品,有一定专业内涵,能够引领大众的学习认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的数据显示,对于这些提炼加工过的有一定专业性的付费产品,用户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产业规模也逐渐增大,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这也正说明知识付费给政治类社科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1]。

(二)凸显了社科类期刊的价值

知识付费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内容的含金量,而内容的含金量往往取决于出版机构中编辑队伍的素质。当知识付费进入“存量竞争”的下半场,如何在各付费平台进行知识筛选、加入内容评价体系、满足广大用户的内心需求,这些问题正需要一直专注于优质出版内容的专业期刊来解决。毋庸置疑,传统的政治类社科期刊拥有丰富的版权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作者资源和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还拥有一批读者与消费者高度一致的用户群,也因此更具备提供优质知识产品和优质知识服务的能力[2]。相对而言,知识付费可依据政治类社科期刊的出版,进行深度加工解读,让读者依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因此,下一步知识付费纵深发展会更加倚重专业期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凸显了社科类期刊的重要性及价值。

(三)知识付费与社科类期刊相互提升

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知识付费产业出现疲软状态。有创业者认为知识付费的红利期已逐渐消失,正在准备撤离。就目前知识付费领域的整个内容而言,四处蔓延的是轻松娱乐性的内容,满屏充斥的是心灵鸡汤画面,专业、权威、高端、刚需的知识资源仍然相对稀缺。这时,政治类社科期刊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政治类社科期刊作为传统出版物的一种,其出版时间长、形态单一、传播途径窄、营销方式滞后等弊端也刚好可以通过涉足知识付费领域进行调整和创新。知识付费与政治类社科期刊出版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四、知识付费浪潮中政治类社科期刊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运用长尾理论,注重专业深度发展

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产生更大的效益。也就是说,盈利的高低通常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当前数字出版与知识付费业态失衡,属于腰部、头部的时间管理和投资理财类产品相对热门,而政治社科类产品却偏安尾部一隅。产品头部化不仅使用户面临较大的沉没成本,而且抑制了政治类新知识的生产。因此,出版单位和知识服务商应多运用长尾理论,开发政治类社科资源,以提高受众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实现最终盈利。政治类社科期刊要在知识付费浪潮中抢占一席之地,就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把知识都改成“短平快”的浓缩宝典,相反,应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坚持走专业发展之路,引领广大读者的学习潮流[3]。多年来,政治类社科期刊一直以“深广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人增长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境界、了解政治科学发展大势,这也正是人们选择政治类社科期刊的原因所在。其下一步发展的核心,就是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围绕社会热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专业解读,广泛加入各种互联网数字平台,给读者提供优质学习内容,真正以自身“深广专”的优势引领阅读学习的风向标,提升读者的整体素养。

(二)强化用户参与感,注重知识产品服务

知识付费产品多数是由“内容+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优质内容是核心,多方位的服务是发展必需。与之相比,政治类社科期刊出版一向以严肃面孔示人,中规中矩,给读者一种不敢靠近的威严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读者参与较少。因此,政治类社科期刊要更加注重产品内容的加工设计,强调知识产品本身的“读者感”,站在读者角度,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平台,把纸质内容通过二次编辑,辅以图片、视频或者动画等易看易懂的形式,转化并放至数字平台及客户端,让广大读者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最新的政治社科类知识付费产品。同时可以增加问答应用,与专家名师一对一问答,设置名家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讲座,使用户通过不断的体验,逐渐产生消费的意愿,并在交互中搜集受众需求,提高受众数量,降低学习成本。另外,还要增加服务比重,引导用户行动,促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帮助读者及用户跨越知识和其所需要的能力之间的鸿沟,实现产品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互动,这是政治类社科期刊发展的根本所在[4]。把政治类社科产品的二次设计重心放在提升用户自身能力及互动交流上,这对习惯了传统出版逻辑的编辑来讲,可能不那么容易接受和操作,因此需要一批专业的数字编辑团队,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知识付费和知识服务,把“高大上”的政治类社科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编辑,与读者真正实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三)担负自身使命,注重政治科学文化传播功能

在“知识付费、内容变现”的浪潮中,人们常以盈利能力大小来判断事物存在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政治类社科期刊自身最主要的功能——政治、科技及文化传播功能常常会被忽略。那么,以传播为核心的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该由谁来承担和推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治理理念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承,通常会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向社会成员进行宣传,以对社会价值及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营造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传统的政治类社科期刊关键的职能是将国家发展理念和科技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和弘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吸引读者拿出完整时间阅读学习,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在社会生生不息的变化中,都有政治、科技、文化传承的气息。知识传播服务不仅是让用户知道、拥有某种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激发思考、引起共鸣、弘扬思想。政治类社科期刊在知识付费浪潮下、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担负起自身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承的使命,多一些对社会真善美的弘扬,少一些盈利赚钱模式,获得大众内心认同,进而震撼内心、净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