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提高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审稿在期刊学术质量把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一直是期刊界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当前的审稿过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审稿意见缺乏参考价值、审稿视角不全面、审稿人不能明察学术不端行为、审稿态度不公正、审稿周期长等[1-2]。准确深入了解审稿人的认知水平和审稿倾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既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审稿人对审稿责任和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不全面,不会主动审阅稿件统计学内容,认为没有必要披露审稿利益冲突,介意将自己的信息公开给作者[3-5]。但是,上述调查规模一般较小,很少对不同类型稿件的审理时间以及审稿人的统计学审稿能力进行调查,也很少对不同类型审稿者的认知水平和倾向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针对《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专家的审稿时间、统计学审稿能力、对审稿利益冲突和学术不端形式的认知以及对公开审稿意见的态度等开展问卷调查,以期深入、准确地了解专家对审稿行为的认知态度,为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提供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既往研究[3-7]的基础上,结合审稿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针对审稿行为相关因素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审稿人一般信息、审稿时间、审稿意见公开意向、稿件评估指标和对审稿利益冲突、学术不端的认知等。采用问卷星平台问卷,通过邮件向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与《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的257位专家发送调查通知,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问卷,汇总结果。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审稿时间数据)进行的正态性检验显示其呈非正态分布,因此,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审稿人之间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审稿人之间稿件审阅时间的差异。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不同性别)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应答率为83.6%。除2位审稿人来自美国外,其他应答者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男125人,女90人;以41~50岁者居多,占44.2%,其次是51~60岁(35.3%)、30~40岁(13.5%)、>60岁(7.0%),无<30岁者;70.7%的应答者具有正高级职称,27.0%具有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者占2.3%;84.6%的应答者具有博士学历,9.3%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本科学历。215位应答者中,62.3%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30.2%为2~3种期刊审稿。
2.2审稿时效相关因素
(1)不同类型文章的审理时间。单篇研究性论文(183份有效答案)的审理用时为15min~30.5d(中位时间为3d);病例报告(194份)用时为5min~20d(中位时间为1.5d);综述论文(174份)用时为3min~30d(中位时间为3d)。综述和研究性论文的审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例报告的审理时间(χ2值分别为-1.04、1.30,均P<0.001)。不同性别(Z=-1.28,P>0.05)、年龄组(χ2=2.57,P>0.05)、学历(χ2=2.91,P>0.05)的审稿人审理1篇研究性论文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称审稿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5),副高级职称审稿人所需时间多于正高级职称审稿人(Z=-2.70,P<0.01)。(2)审稿篇数。每月可以审阅1、2、3、≥4篇的审稿人比例分别为44.6%(96位)、32.6%(70位)、12.1%(26位)、10.7%(23位)。(3)审稿周期。91.6%(197位)的审稿人认为2周合适,8.4%(18位)认为不合适,部分审稿人提出3~4周可能更合适,原因主要是工作繁忙、常规工作与审稿有冲突,最好有弹性或缓冲时间。18位认为不合适的审稿人中,17位是正高级职称,17位为3种或以上期刊审稿。
2.3审稿质量相关因素
(1)审稿意见公开倾向。215位审稿人中,40.0%接受在纸刊上公开审稿意见,45.1%不接受,14.9%不确定;44.6%接受在期刊微信或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41.9%不接受,13.5%不确定。男性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比例分别为51.2%和53.6%,均高于女性(24.4%和32.2%,χ2值分别为15.61、9.92,相应的P值分别<0.001、=0.007);但不同学历(χ2值分别为1.22、4.16)、职称(χ2值分别为2.83、3.15)或年龄组(χ2值分别为3.62、1.24)的审稿者对在纸刊、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接受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统计学审稿。仅有17.7%(38位)的审稿人胜任统计学审稿,82.3%(177位)的审稿人不能胜任。胜任统计学审稿的审稿人比例在不同性别(χ2=0.48,P>0.05)、年龄组(χ2=1.42,P>0.05)、职称(χ2=1.49,P>0.05)或学历(χ2=0.23,P>0.05)的审稿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审稿利益冲突。215位审稿人中,80.9%认为有必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潜在的利益冲突按照187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利益来往(81.3%)、审稿人曾接受过稿件中被研究药物的生产企业给予的资助(80.2%)、审稿人与稿件的作者在学术上是竞争关系(75.4%)、审稿人正在从事的研究与被审稿件涉及的研究类似(65.8%)、审稿人的文章在被审稿件中被引用(48.1%)。19.3%(36/187)的审稿人曾遇到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冲突时,86.0%(185/215)会选择回避审稿。(4)学术不端。7种学术不端行为中,按照215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伪造数据(100.0%)、抄袭/剽窃数据(100.0%)、篡改数据(99.5%)、抄袭(98.6%)、重复发表(96.3%)、一稿多投(90.7%)、不当署名(84.6%)。可见,约10%的审稿人不认为一稿多投、不当署名是学术不端行为。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审稿人普遍认同软件(96.3%)和检索文献(89.8%)两种途径;同时,还有审稿人提出以下方法:建立撤稿体系、公开撤稿稿件,建立黑名单和惩罚机制(5年内不接收黑名单作者稿件),要求作者单位监督(证明或承诺),出版后审查,审稿人仔细审核原始数据和图表,作者提供原始无法修改的数据证据,实验验证,坚持基本科学素养和学术操守底线,检查文章数据是否矛盾、过程是否支持收集的数据、文章与工作是否一致等。(5)审稿指标。关于需要审阅的指标,按照215位审稿人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99.1%,213位)、创新程度(97.7%,210位)、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95.8%,206位)、是否存在学术不端(90.2%,194位)、文字表达(87.0%,187位)、图表质量(86.0%,185位)、医学伦理问题(82.3%,178位)、参考文献格式(52.6%,113位)。(6)审稿培训。215位审稿人中,69.8%希望接受审稿培训,其中女性审稿者较男性(77.8%比64.0%,χ2=4.69,P<0.05)、中级职称审稿者较副高级职称者和正高级职称者(100%vs.81.0%vs.64.5%,χ2=7.24,P<0.01)更希望接受培训,但不同学历(χ2=0.006,P>0.05)、年龄组(χ2=1.42,P>0.05)的审稿者之间审稿培训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在培训方式方面,选择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的人数最多,为56位(37.3%),其次是现场专家培训(32.0%,48位),然后是微信上传(17.3%,26位)、网站上传(10.0%,15位)审稿规范/模板,其他占3.3%(5位),包括专家现场培训+审稿模板。
3讨论
3.1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建议加强与审稿人的有效沟通,提高审稿时效
国内外大部分杂志包括《美国医学会杂志》(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等的审稿周期在1个月以内[7-8],但有调查[3,9]显示,审阅1篇稿件的实际需要时间是2~4h;本次调查也显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和综述论文需要的中位时间均为3d,审阅1篇病例报告的中位时间仅为1.5d;而且不同性别、学历和年龄组的审稿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所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副高级职称审稿人的审稿时间显著多于正高级职称者。当问及审稿周期时,91.6%的审稿人认为2周(《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系统中设定的周期)合适,仅有8.4%认为不合适。可见,2周对于审阅一般的稿件应该是足够的。但笔者对《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实际的审稿周期进行统计发现,24.9%(64/25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2周,11.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30天,最长为3个月。可见,审稿人报告的审稿时间与其实际审稿周期存在偏差。罗伟清[1]调查171篇稿件的同行评议时间,发现其中约30%的审理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最长近4个月。可见,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审稿周期远远超过审稿时间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大部分审稿人为多种杂志审稿[3],本调查中62.3%的审稿人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认为审稿周期为2周不合适的18位审稿人中,17位为3种或以上的杂志审稿,当多种杂志的审稿任务重叠时,稿件的审回周期就无法保障;此外,多数审稿人身兼数职,审稿时间有限,导致审稿周期延长。编辑如何缓解上述的矛盾,提高稿件的审理时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者的有效沟通来实现,以下具体建议可供编辑同行参考。(1)保证审稿邀请有效,增加有效的审稿提醒。在审稿邀请函中,务必写明“如预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审回,请及时告知或拒绝审稿”,一旦审稿人回信告知编辑可能无法按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审稿延误的概率。尽管改进审稿邀请函会避免部分稿件的审稿延误,但还可能存在审稿流程开始后,审稿人因故无法及时审回稿件的情况。因此,编辑在发出审稿邀请后,仍应密切关注审稿进展,当接近审稿截止日期时,及时发送审稿提醒,务必请审稿人及时回复,在不能按时审回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当3日内没有收到回复时,可以电话通知,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提醒有效,促使审稿人能在有限的审稿周期内审回稿件。实践中,《中华皮肤科杂志》经常收到审稿人“没有收到审稿邀请”的解释,而有效的审稿提醒可以避免这一技术性问题。同时,本次调查中多位审稿人提出在审稿中期增设审稿提醒,能防止某些审稿人因为繁忙忘记审稿。另外,只是收到回复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审稿人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继续拖延,要求其明确能否及时审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使其尽快审稿,而且一旦其提出无法及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避免审稿周期的无限延长。(2)主动了解审稿延误的原因,慎重“撤回审稿”。本次调查显示,不同审稿人之间的审稿时间差异较大,如研究性论文从15min至30d不等,病例报告与研究性论文或综述论文相比,所需的审稿时间有显著差异,副高级职称与正高级职称审稿者之间的审稿时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审稿时间随稿件类型和审稿人情况而不同,对于审稿周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根据文章类型以及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来分别约定[10]。但是,现实中编辑部难以动态了解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所以,只能采用统一的审稿周期,当审稿人无法及时审回时,再考虑调整。当编辑发现审稿人超过约定的审稿周期仍然没有审回时,应该主动向审稿人了解情况,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换审稿人,而不是直接撤换审稿人。因为审稿延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因为稿件本身难以审阅,那更换审稿人并不能缩短审稿周期,可能还会更长,而且还会浪费审稿人前期的努力,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适当延长审稿周期,这样不但会提高审稿时效,编辑还会积累经验,对有类似情况的稿件适当调整审稿周期。(3)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扩充审稿人队伍。据报道,国外的医学期刊普遍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队伍,如JAMA有约3000位审稿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有约2000位审稿人,一般每位审稿人每年平均审稿2~3篇[9]。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均显示国内医学期刊的审稿人数量远未及上述期刊[3-4,7],审稿人往往超负荷工作。编辑虽然有时知道审稿人已经有稿件在审,但是因为可选的审稿人有限,只能硬着头皮送审,增加了审稿延误的概率。因此,编辑应该把扩充审稿人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尽可能使每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审稿人备选。
3.2对争议较多的文章,建议尝试匿名公开审稿意见,提高审稿透明度
一般认为,公开审稿意见有助于提高审稿过程的透明度和评价稿件的标准,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撰写高质量的文章和回复审稿意见,有益于其他专家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11]。国外已有一些期刊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等与稿件一并刊出,以此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开性[11-12]。国内一些学术期刊在否定性审稿意见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也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的申辩同时刊登在正文前,亦有一些期刊采取在网络上公开评审过程或将论文和评审报告同时发表的做法,希望能够提高刊出后评价的准确性[1]。但事实上,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审稿人不接受公开个人信息。丁云秋等[3]的调查显示,同意将审稿人姓名与所审论文一并刊出者仅占17.8%(13位)。徐静等[5]发现59%的审稿人介意将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作者。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40.0%和44.6%的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男性较女性接受公开意见的比例更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约14%的审稿人不确定是否公开意见,其理由包括担心作者的感受、影响公正性、无法权衡利弊、需要视具体意见的类型,公开对审稿意见的要求较高等,部分不确定者提出在匿名的情况下可以公开审稿意见。可见,部分审稿人介意将个人信息公开,但接受匿名公开审稿意见,尤其接受在微信/网站上公开。因此,对于争议较大的刊用稿件,建议在征得审稿人和作者同意后,尝试在期刊微信/网站上以匿名的方式随文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让读者了解稿件被接收的过程,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稿件,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可以鼓励读者进一步对稿件进行刊出后评价,弥补前期审稿可能存在的偏差。
3.3明确审稿要求,重视统计学内容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审
有学者做过调查,在审稿人没有收到详细的审稿要求时,其审稿意见多不能表述对稿件的全面评价[13]。本次调查发现,分别有17.7%、13.0%和14.0%的审稿人认为不需要审阅稿件的医学伦理问题、文字表达和图表质量。但是,这3项内容在决定稿件质量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有的稿件最终可能因为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而被退稿,文字表达质量过低会导致稿件表意不明,多次返修后可能仍然因达不到刊出要求而被退稿;图表质量差同样会严重影响稿件的质量,尤其对病例报告类文章而言,图片可能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朱大明[14]曾提出结构式审稿的概念,即针对研究性论文的结构组成要素,按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对论文进行评审。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要求审稿人对稿件的题名、结构布局、图片、表格、参考文献、表达准确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可见,相当一部分审稿人对需要审阅的内容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建议编辑明确告知审稿人审稿要求,最好在审稿单中列出需要审核的全部内容,让审稿人分项给出评审结果,从而使审稿视角更全面。关于统计学审稿,徐静等[5]调查发现多数审稿人会注意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其中表示非常注意、注意和不注意的审稿人分别占41.0%、54.1%、4.9%。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7%的审稿者可以胜任统计学审稿。既往也有研究显示最终给出统计学修改意见的审稿人仅占4%[16],而刊出的稿件仍存在诸多统计学方面的问题[17]。可见,普通审稿人,不论学历、职称如何,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文章的统计学内容进行评审,但统计学方法和结果的对错常常对一篇文章的结论起决定性作用,在决定是否录用一篇研究性论文之前,期刊应该对其统计学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常采用两级审稿制,通过内容评审后可以接受的稿件再进入方法学评审阶段,在方法学评审中,由负责方法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副编辑或顾问审稿人审理稿件的方法学与统计学内容,评审重点是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结果的表达和解释。可见,国外期刊将方法学和统计学内容进行独立评审。国内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审稿人也可以胜任统计学内容的审阅,因此笔者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统计学内容的评价,如果审稿者对统计内容给出了明确的优劣评价,编辑则不必因此另行送审,否则,请负责生物统计的编辑或审稿者对稿件的统计内容进行专门审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审稿者资源,缩短审稿周期,同时,还可以避免在稿件中遗漏统计学问题。对于学术不端,陈钢等[4]调查发现审稿人对伪造、篡改数据的认知率为100%,一稿多投是82.67%,重复发表是86.67%,抄袭是97.33%,不当署名是41.33%。本调查显示,除了对伪造数据的认知率是100.0%,篡改数据下降为99.5%外,审稿人对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抄袭/剽窃数据为100.0%,重复发表为96.3%,一稿多投为90.7%,对不当署名的认知率提高最多,由原来不到50%提高到84.6%。但是,还应该认识到,仍有部分审稿人不能全面认识学术不端,因此,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同时把学术不端的几种具体形式全部列出,请审稿人分别评价是否存在这些不端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学术不端。
3.4披露审稿利益冲突,减少审稿偏倚
出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会影响文章的出版结果以及报告的质量,后者继而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主要分为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学术性)两种,如与受试药物公司之间有经济利益来往、自身正在从事的研究与所审稿件内容类似、与稿件作者存在学术竞争或合作关系等[18-19]。李晓[7]对《广东医学院学报》的89位专家进行调查发现,59.5%的专家在处理稿件过程中会带有人情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审稿利益冲突的形式是多样的,近20%的审稿人曾遇到过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这种冲突时,14%的审稿人会选择继续审稿,但这种情况下的审稿结果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倚。为了防止审稿偏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WorldAssociationofMedicalEditors,WAM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均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即要求审稿者向编辑披露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对稿件的客观评判时回避审稿[18,20]。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1种生物医学期刊中46%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1];2009年对眼科杂志的调查则显示,60%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2]。可见,相当一部分国外期刊已意识到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但2018年徐思云等[23]对国内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20种中文期刊均没有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0种英文期刊中仅有2种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本研究对审稿者签署审稿利益冲突声明的倾向进行调查,发现80.9%的审稿者认为有必要签署。可见,多数审稿人也已意识到利益冲突对审稿的影响,认可披露利益冲突的必要性。因此,建议国内医学期刊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且当可能影响稿件客观评判的利益冲突存在时要求审稿者回避审稿,或者由编辑决定是否撤换审稿者。
3.5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审稿者在审稿行为中存在多方面认知上的盲区,除了对评审指标、学术不端等认识不全面外,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审稿要求也不完全了解,如14.4%的被调查者不会根据研究方向改变而及时更新在审稿系统中的相关信息,20.5%的被调查者不会因为稿件与自身研究领域不符而拒审,0.9%的审稿者不会对所审稿件内容保密等。可见,部分审稿者对审稿规范的认知亟待提高,而审稿培训是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有学者提出应当定期对审稿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在线培训[4],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审稿培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4]。本次调查显示,近70%的审稿者希望接受审稿培训,且女性和低级职称的审稿者更希望接受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倾向于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者最多,其次是现场培训。建议编辑部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如对每一位新纳入的审稿人通过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每一年或半年对审稿过程进行总结,并向所有审稿人发送邮件告知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定稿会或编委会现场向审稿人宣传审稿规范等。
4结语
本次调查显示,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建议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有效沟通提高审稿时效;近一半的审稿人尤其是男性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80%以上的审稿人认为有必要签署审稿利益冲突声明,仅有少数审稿人可以胜任统计学审稿,部分审稿人对审稿要求认识不全面,建议通过制定审稿利益冲突披露政策、必要时公开审稿意见,以提高审稿公正性,通过改进审稿单促进审稿规范化,通过定期开展审稿培训提高审稿人的认知水平,最终提高审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