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的精准出版转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长期以来,期刊出版业存在着供需不平衡、产能过剩等问题,如何实现出版业的改革转型一直困扰着我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虽然国内学术期刊数以千计,但每年有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知名期刊。国内学术期刊在国际知名期刊阵营中难觅踪影。在国内,优质的学术期刊稀缺,而且随着国内出版市场的扩大开放,受外刊“入侵”的威胁,我国的学术期刊在国内的学术界地位也岌岌可危。
随着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国家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的优势领域期刊。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提供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②从意见内容可以看出,学术期刊改革应从原先的粗犷式规模发展道路向内涵化的质量发展道路转变,精准出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出版机构的优势是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而两者并不具有垄断性,如何在竞争中加强主导权和自主性是学术期刊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精准出版为学术期刊在供给侧改革中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二、精准出版面对传统模式困局
1.优质作者群和稿源流失严重
作者、稿源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现有职称、考核、评估等指挥棒的影响下,作者追求的是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篇影响力大的论文,进而通过传播使个人的知识成果得以转化。因此,一篇好的作品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必然要投向品质高、影响力大的期刊。优质作者和高水平稿源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向国外知名期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流向国外,国内学术期刊的稿源数量逐年下降、稿源质量明显滑坡。而由于政府对刊号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国内已开办的期刊数量未减少,有发展潜质的新办刊计划难以通过审批获得刊号,期刊业因此形成一个“围墙”里的非良性循环,期刊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出版流程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出版流程一般是:初审-复审(同行评议)-终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版。从整个出版流程完成到作者拿到样刊、读者获取期刊内容一般需要90天至18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不少学术期刊延迟出版已成为行业的惯例,而按时出版还意味着要有充足的稿源储备,这些困惑给编辑和作者都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在数字化网络浪潮的冲击下知识迭代更新,传统的出版效率显然落后,需要改革。
3.刊物没有形成好的品牌影响力
大量学术期刊低水平同质化的结果导致个性缺乏、定位宽泛,作者、读者流失。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品相通常较差,从封面、版式的设计到印刷、用纸缺乏整体的考虑和对高品质的追求,有的期刊甚至数年未革新封面装帧。除了部分学术期刊应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变化真正进行数字化改革,很大一部分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未有有效举措,还满足于传统的出刊模式,逃避于体制内“旱涝保收”的“世外桃源”。这样的办刊模式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
4.知识传播不畅
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渠道少而窄,传播速度慢,延续着单向传播的模式,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导致读者获取不便。期刊内容的知识传播未能达到理想的传播状态。另外,在国际上,中文刊物语言文字存在交流障碍,难以与国外期刊畅通交流。加之部分国内期刊缺乏国际化思维,创新性不够,国内学术期刊难以“走出去”跻身于世界一流期刊之列。
三、精准出版实施路径探索
1.出版流程精准
第一,精准策划选题内容。可依托大数据海量信息的内容优势,经过数据加工,预测、分析现在及未来的重点、热点选题并给予关注,并可在头一年年底或每年年初提前对外公布,精准引导作者投稿的选题方向。第二,精准组稿与约稿。根据选题内容组织、选择有高影响力和高契合度的作者,这也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通过对相关作者研究方向、影响力因子、发文情况的分析最终锁定作者群。第三,精准遴选与考核审稿专家。同行评议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审稿人的选择也一直是编辑部的难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文献和引文数据库,对相关专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适合的审稿人。审稿人再严格按照期刊社的审稿要求对文章进行评议,给出有针对性的审稿意见。第四,精准黏合目标读者。大数据时代,阅读的分众化与专业化使读者群分流。面对同行竞争如何留住读者,吸引流量?学术期刊应坚定地走专业化道路,在细分领域,学术期刊或将拥有更多的超车机会。通过细分读者群,精准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研究方向等信息,以此寻找、黏合到目标读者向其提供差异化服务。第五,精准加工制作对接读者需求。无论是做纸质刊还是电子刊,或是互联网出版,都需要努力针对目标读者群进行对象分析、行为分析,进而采取按需出版、精准推送、定点精准营销等方式,从期刊整体的推广营销逐步过渡到每篇文章的营销,努力做好出版发行和精准服务。
2.转型融合精准
第一,学术期刊可将内容产品与信息服务相融合,使学术出版转为学术服务。从传统的学术期刊一次性知识传播转换为广大的知识服务;由单纯的学术期刊知识数据仓库转为新型智库服务,从而满足用户学术出版以外的需求,以此凝聚读者群和作者群。第二,学术期刊可利用媒介产品进行形态融合,升级丰富出版形态,减少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大力发展数据库、移动电子期刊、移动App等在学术期刊上的应用。第三,学术期刊还可借力其他成熟传播平台进行渠道的融合,如开设官方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算法搜索,获得精准的传播数据,从而更好地为精准出版提供数据支撑,有利于学术影响力的传播。④第四,学术期刊应增强集群化建设⑤,利用国外先进的出版平台技术“借船出海”,或由国内学术期刊组建联盟搭建自己的创新平台,实现在联盟内统一投稿、查稿和审稿。采用统一的联盟平台,既可以提高出版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帮助作者及时了解稿件的状态、自身写作的不足,还可以规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复制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第五,鉴于纸质刊出版时滞过长的问题,还可采取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On-lineFirst)模式,以数字出版方式允许期刊文献单篇提前出版,并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专业读者提供定制服务。优先数字出版使出版的各环节,如编辑、审定、、发行、评价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第六,系统创新全过程出版。利用富媒体出版模式,通过声音、视频、动画、AR、VR等方式丰富文章内容,采用加强出版模式,系统报道多人参与的协同学术创新活动全过程,并可客观记录研究轨迹、突出有代表性的成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凸显期刊特色。
3.品牌经营精准
品牌是学术期刊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影响力的体现,是期刊的无形资产。期刊产品可以有很多种,但品牌是独有的,是期刊经营成果的展现。因此,品牌经营精准,要求在设计之初,就要对国外、国内学术期刊市场进行宏观调查,与同类期刊作微观比较,锁定目标用户,找准本刊的市场定位。在品牌形成及成熟期,应从期刊管理水平、编校人员的素质到内容产品的研发、期刊的设计及印刷质量,再到市场的营销、对用户的服务水平等方面,追求精品品质。依靠大数据背景下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获取用户的专业背景、受教育背景、阅读习惯、消费习惯、课题研究的合作对象、课题项目、分发销售渠道等信息,以此精准掌握市场和用户的信息。通过平台渠道以确定的内容、标准化口径的形式分众化传播,细分用户定位,精准推送⑥、精准销售,促进期刊品牌精准经营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度。
4.效益获取精准
学术期刊的效益可分为两部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前者是学术期刊的首要任务,后者是前者的有益补充。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由单纯的出版行为转型为知识服务。通过资源整合,业界可构建学术期刊发展共同体,搭建学术期刊共享平台,共享出版资源、评议专家,共享学术人、学术对象,共享用户行为,让成果共享,并推广应用共享。在经济效益方面,大数据技术将推动学术期刊的精准出版,使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突出,进而获取精准的经济效益。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内容兴趣、阅读习惯、互动行为等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可以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精准画像⑦,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内容数据。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不断聚集用户,采用数字支付、知识付费、众筹出版、IP版权、OMO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兴模式使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得以转换,变现获得精准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精准出版不同于传统的出版形式,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使传统的内容出版转变为精准的内容服务,为用户构建起学术共同体,形成学术生态圈,使期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并不断聚合用户,为人类知识的传播、知识成果的转换提供有效途径。在精准出版的改革浪潮中新技术、新思维不断涌现,融合发展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这将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