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的作用

刊名是期刊的第一个具体信息,提供了期刊的基本属性、学术层次和外观特征。学术期刊的刊名反映了该刊所涉及的特定学科领域、专业范畴以及学术层次。故我国大多数由高校创办的学术期刊的刊名常冠以主办单位的名称,如“清华大学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等。虽然国家科技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曾多次重申,学术期刊从未有国家级、地方级之分,仅有主办、主管单位属中央和地方之别,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刊物主办单位不存在因果关系[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区、单位在科研成果水平评定、技术职称晋升中,还常以的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级别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种认定方法虽然带有片面性,但在没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定量评价指标之前,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不少学者曾探讨了期刊水平与主办单位学术水平之间的关系[2-3]。诸平利用中国知网(CNKI)网络出版总库,统计了2000—2013年间50多所高校学报及其主办单位的H指数(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在未考虑其他(如学科)因素的前提下,发现这两个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与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成正比,高校学报的发展水平受制于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4]。这就是主办单位的母体效应,即子代的某些外貌特征、生理性状和生产性能受其母本直接影响。正所谓“名校办名刊,普校办普刊”,在一定程度上,学术期刊所载论文的水平反映并代表了主办单位科研的最低水平或中等水平,因为主办单位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肯定是投向国际刊物或其他更高层次的期刊。主办单位科研水平是基础,决定了学术期刊选择稿件的“眼界”,即用稿标准。期刊的办刊宗旨,反映了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学科实力。而办刊水平一方面反映了主办单位投入的财力(如划拨办公经费等)、物力(配备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人力(主编及编辑人员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主办单位的实力,包括学术力、创新力、开拓力。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资源会直接影响其期刊的发展;期刊对主办单位科研开展也有促进作用。期刊要有一定的显示度,才能吸引外来优质稿源;提高期刊影响力,才能提高成果的引用率、影响力。办得好的学术期刊绝对是主办单位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许平等人根据自己刊物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利用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提高期刊学术质量,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5]。淮海工学院近几年转型升级,致力于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给淮海工学院学报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文主要探讨在主办单位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母体效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影响力。

一、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情况

淮海工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连云港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中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交汇点,不仅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国家沿海港口城市,对沟通中西部的发展和促进整个国家西部大开发、江苏沿海大开发,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下,淮海工学院从江苏省省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海洋品牌,提升办学层次,致力于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江苏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海洋强省建设工作,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大力推进海洋高新产业。2016年“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式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江苏海洋高等教育,加快在淮海工学院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步伐。积极引进与培养各类海洋专业人才”。这标志着淮海工学院跨越发展的目标设计和路径选择,已上升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部署和战略决策[6]。“打造海洋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在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中推进转型升级”成为淮海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调整学科方向,搭建平台,增设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水产养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海专业,或在现有专业上增设涉海方向,通过多年重点建设,海洋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开设涉海专业最多最全的高校,涉海专业(方向)几乎覆盖江苏全部海洋产业。2010年获批为全国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验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又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二、抓住主办单位发展机遇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升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淮海工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本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和重点学科优势,发表自然科学各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努力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传统优势学科为机械工程及化学工程等。近几年,本刊抓住学校转型升级带来的良好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力。

(一)加强编辑队伍及刊社文化建设,保障期刊发展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刊社文化能够促进编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即信仰。彭桃英等人以河海大学期刊编辑部为例,从凝聚力建设、制度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期刊编辑部文化建设的路径[7]。学术期刊队伍建设及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期刊编辑部是一个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部门,为了保证刊物的健康有序发展,本刊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强化为作者、读者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到对待作者、读者、编者、审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在编辑工作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来稿,杜绝人情稿。通过学报这个平台,提高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学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刊重视:1)编委会建设。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编委,每年定期召开编委会,讨论研究学报的提高、发展等问题。2)审稿专家库建设。审稿专家帮助编辑部对稿件学术质量进行把关,是学术期刊办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3)编辑队伍建设。编辑人员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各种学术活动,把握舆论导向及学科方向,掌握最新的标准与规范,不断钻研编辑业务,以丰富的编辑经验,确保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二)发挥平台优势,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

高校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纽带,此外,更要做好为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8]。本刊利用学报平台,积极支持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连续几年为以本校测绘工程学院担任组长单位的连云港市测绘学会编辑出版《淮海工学院学报(测绘学术研究论文专辑)》。2015年在《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上发表由本校土木工程学院主办的“江苏省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六届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70余篇。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栏目参加学校各种学术活动,发挥编辑优势,合作出版各类文集。如:为民盟连云港市委编辑出版《拥抱海洋———民盟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江苏)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是沿海11个省市区民盟组织、盟员会议期间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为由中国海洋学会、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第五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编辑出版《聚焦海洋———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等。通过上述服务活动,扩大了本刊的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展示了编辑力量,也从中挖掘并吸引了大量优质稿源。

(三)提高编校质量,追求良好效益

对于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学术期刊来说,质量是其生命线,学术质量是核心,审稿人及编辑要把好第一关[9]。编校质量则主要反映了编辑的工作质量,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把好编校质量第二关。本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不断提升质量与品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强化科学规范管理,重视编校质量管理。每期学报各栏目责任编辑之间校样互查互校、轮校换校,全部审看一遍,最大程度降低差错率。近几年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利用与文学院共建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做兼职编辑,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报的编校工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锻炼机会和能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编校质量。本刊下大力气提高编校质量,执行“5+2”编审工作流程(即“5校”,责任编辑、实习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会”,统稿会和定稿会)[10]。结果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期刊年度核验时编校质量多次被评为优秀,曾多次获得江苏期刊质量评估编校质量奖以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编校质量奖项,并首批参加了全国期刊编校质量无差错承诺活动。2017年在江苏省科协“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第二批项目认定中,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认定并获得发展经费资助。所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能在更大的范围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稿源。2010年,我国新闻出版界大力推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倡导出版业面向市场产业化发展。本刊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确保办刊特色与学术质量不滑坡的前提下,迈出了办刊经费改革的第一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学校没有投入运行经费,本刊基本上实现了收支平衡,维持了出版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了学校提出的“以刊养刊”目标的实现。

(四)办好特色栏目,助力大学创建

优质稿源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保障[11],组约优质稿源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竞争力的首选捷径[12]。淮海工学院不断凝练学科优势,海洋特色明显,这也为本刊吸引了大量的优质作者。为了配合学校创建海洋大学的工作目标,借势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等涉海二级学院,以及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海洋特色鲜明、学科力量雄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本刊从2009年第1期起设立“海洋资源开发”特色栏目,后来改为“海洋科学与技术”栏目。该栏目稿件涵盖所有涉海专业,加大了对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技术、水产科学等方面的组约稿力度。该特色栏目自设立以来,已刊发海洋科学与技术方面相关高质量稿件上百篇,绝大多数论文都是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稿件。此外,还不定期策划设立专题研究,以专家主持人的形式约请相近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帮忙组稿,专题发表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这个平台,不但提高了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学报影响力。该栏目策划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能引导海洋学科发展,为学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4年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组织的“金马奖”科技期刊评选中,本刊荣获“特色期刊奖”和“选题策划奖”。

(五)共建“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拓展业务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发展壮大,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要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本刊社充分利用编辑优势,探索与出版社的业务合作。比如前几年曾与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合作,为本校教师出版著作提供了很大方便。2016年,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推进我国海洋教育、科研和文化发展,整合有效力量和出版资源,扩大海洋类图书的影响,促进江苏海洋文化的繁荣,淮海工学院与海洋出版社经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依托各自优势,合作共建。该分社的成立就是依托本刊社编辑力量,代表海洋出版社从事选题策划和组稿活动,主要出版方向是立足本校资源,辐射全省海洋系统,重点组织出版海洋类学术著作、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普及读物等具有海洋特色的史志类著作等。“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的成立既扩大了本刊的影响力,也为广大师生出版海洋类著作提供了平台。

三、新形势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党的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要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13]。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4]。所以,学术期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也面临着如何创建的巨大挑战。新形势下学术期刊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思路一定要清晰。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1)深入分析并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抓住新机遇。学术期刊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以终端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技术前沿、新媒体融合大潮,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对策。2)深入分析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实际情况,在精准把握传统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相对更容易产出创新成果);紧紧依靠优秀的作者、审稿专家、编委等人才,组约优秀成果稿件,加强学科交流融合,促进学术繁荣发展。3)深入分析办刊实际情况,找出当前大环境下制约本刊发展的瓶颈———吸引力弱化。围绕瓶颈问题,从学术期刊的“窗口”功能出发,深入挖掘对教学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不断扩大提升吸引力。其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思路,找出解决办法。思路决定出路,所以一定要从传统办刊模式中走出来。要开展广泛调研,听取专家、编委甚至是作者们的建议,分析找准定位,形成多方而不是仅编辑部一方办刊的局面。要扩大刊物吸引力,学校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主办单位的母体效应。另外,一定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国内外优秀期刊办刊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随着主办单位的转型升级,本刊即将面临一大挑战,即成功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办成国内一流期刊。作为高校学术期刊,还是要紧紧依靠主办单位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其母体效应,抓住主办单位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乘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东风,加大特色栏目的建设力度,努力提升综合质量,吸引优质稿件,扩大“生存空间”,在助力创建工作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