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稳步提高,但也存在特色不足、集团化程度低、评价体系调整缓慢、优质稿件“流入”“流出”失衡、编辑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缺少团体作者等问题。
1.1数量众多,特色不足
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达5020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302种,179种被SCI收录[3]。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实现了规模发展,但仍然缺乏具鲜明特色的科技期刊,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英文期刊数量相对不足,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领跑种子选手”。
1.2办刊分散,集团化程度低
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5020种期刊共涉及1375个主管部门、4381个出版单位,每个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5种期刊。这种分散办刊模式不利于整合资源[4],难以有效对接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及信息服务需求。相比较而言,国际上爱思唯尔(Elsevier)、麦克米兰(Macmillan)等出版集团,通过集团化模式,建立了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集结优质资源,搭建了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成功推出了《Cell》《Nature》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1.3科研评价体系调整缓慢
尽管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但当前科研管理中过于看重SCI等国外数据库收录的评价导向未根本扭转[5]。同时,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学位申请的评价要求,不利于国内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调整。
1.4优质稿件“流入”“流出”失衡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2007—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在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文章总数的9%,我国优质稿件外流现象持续存在。究其原因,既与我国科研管理评价体系“指挥棒”倾向SCI指标有关,也与我国科技期刊自身缺乏同行审稿、审稿录用周期长、出版滞后等特征有关。另一方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对海外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不强,不利于科学知识交流与传播,制约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比较严峻[6]。
1.5“高、精、专”编辑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办刊队伍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7]。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先进编辑理念,较高信息素养、编辑策划、选题策划能力的编辑人才[8]。当前,我国在“高、精、专”编辑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作用不强。期刊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制约期刊发展[9],不利于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6我国科技期刊团体作者相对缺乏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创新更有利于解决科研难题,取得显著科研成果。近年来,“火星实验室”科研团队在《Science》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而我国科研管理评价中“重第一作者”倾向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合作创新[10]。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基础理论,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中心最先提出,弗里曼对其进行了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受到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人[11]。米切尔和伍德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须具备权力性、合法性、紧迫性特征,这3种特征的不同程度组合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分类[12]。利益相关者理论旨在研究组织多元发展中如何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13],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被称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14]。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科技期刊发展领域,需要界定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目标实现的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相关者分类,明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利益相关者经过合作博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和结果。
2.1科技期刊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通常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基于不同的期望目标,实施了不同的成本投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据此,界定科技期刊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主管(主办)单位、行业组织、出版单位、科研工作者、广大读者等。政府部门是科技期刊发展的调控者,通过政策制定、机构设置、导向引领等对科技期刊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承担着直接融资、转移支付等成本,以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为先,兼顾经济效益。行业组织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协调者,承担着科技期刊发展与改革的指导协调责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简政放权”,要求行业组织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科技期刊顶层设计规划,按照价值规律培育科技期刊市场。主管(主办)单位作为具体的监管(投资)者,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监管(投资)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成效。出版单位是科技期刊的实际运营者,通过开展科技期刊出版,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单位中负责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是以科技期刊发展为职业和事业的人,通过审稿、排版等工作,获得直接物质利益和体现职业幸福感的精神利益。科研工作者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奠基者,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内容、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承担一定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追求科研价值,具体收益体现在项目获得、职称评定及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地位提升等方面。广大读者是科技期刊产品的消费者,具有积极的诉求和主张,更加关注期刊质量,期望获得所需的“精神食粮”与“专业能力”。
2.2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博弈
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如政府部门希望科技期刊能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科研实力,然而在制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资源耗损现象时有发生,如资金分配、期刊分类标准不明确导致的“资源争夺”问题等。主管(主办)单位通常具有较强的法人属性,存在重管理、轻经营现象,常常制约了出版单位对经营绩效的追求。出版单位实际运营产生的经济收益不足时,可能会“忽视”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绩效奖励,影响编辑人员的经济收益。科研工作者追逐学术声誉的过程中,倾向于SCI、EI类期刊,导致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缺乏优质稿源,难以实现“内容为王”的期刊质量提升,进而无法满足广大科技期刊读者的“营养需求”。在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积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策略互动中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利益安排,利益相关者博弈所引发的利益协调问题,根植于国家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共同期望,落实于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和效率保障,实践于各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治理,通过构建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2.3科技期刊发展策略选择遵循的原则
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科技期刊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15]。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构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基于科技期刊的双重属性,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关系,坚持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原则;需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顺序关系,坚持公平优先、注重效率的原则;需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坚持稳定增长、科学发展的原则。
3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既要消除以往科技期刊特色不足、集团化程度低、评价体系调整缓慢、优质稿件“流入”“流出”失衡、编辑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缺少团体作者等问题,也要消除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环境失调问题,构建以公平性、市场性、发展性为导向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优化科技期刊发展布局,注重政策引导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从政策层面为优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布局提供了指导。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布局需从引领知识思想源泉、服务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大局出发,全面深化科技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不仅要涵盖信息、生物、制造、能源、材料等当前较为活跃的领域,还要积极开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认知科学等交叉领域,根据科技期刊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文化性与商业性进行分类,以便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3.2改进科技期刊办刊模式,推进集团化经营
中国科技期刊提质增效,需要遵从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控制科技期刊出版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追求“双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办刊模式。我国分散办刊的“小作坊”模式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单一的期刊无法与集约发展的期刊群相竞争,科技期刊的集团化经营和发展势在必行,国家政策部门应从制度层面鼓励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优先支持重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集团化经营,以点带面,不断推广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并积极改革刊号管理机制,提高创刊审批效率,鼓励和扶持出版单位创办高质量英文科技期刊,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3调整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坚定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展开了我国科技界扭转不科学评价导向的自我变革。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改革我国科研体制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需要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要从根本上摒弃科研评价的“唯SCI论”“唯指标论”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鼓励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
3.4明确科技期刊发展定位,打造特色品牌
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品牌效应符合“注意力经济”,需要科技期刊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避免发展的同质化,明晰期刊内容范围,打造科技期刊的品质、风格、品味,策划和培育特色品牌栏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约稿[16],通过开展学术会议、专业竞赛、技术培训、调查研究等相关特色活动,聚焦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力,形成科技期刊自身的“品牌价值”。随着科技期刊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日趋国际化,缺少鲜明特色和内容品质的科技期刊将难以为继。
3.5完善科技期刊运营管理,建设“高、精、专”编辑队伍
科技期刊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17]。信息化时代,需要积极改进科技期刊运营管理机制,树立经营期刊的理念,建设一支“高、精、专”的编辑队伍,既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沟通、表达、公关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也要精于管理运营,具有专业的编辑业务水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需要像引进优秀科技人才一样从国内外招聘优秀主编和编辑人才,并通过完善培训、考核、激励与绩效评价机制,关注编辑人才的切身利益,调动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审稿质量、编辑出版质量。
3.6注重科技期刊内容质量,鼓励团体合作
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坚持科学自主创新,提供高质量的原始创新论文,坚持写作规范,注重科研合作。普赖斯认为,科研团队是“小科学”走向“大科学”的一个显著标志。大科学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需要科研工作者合作开展,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实现新的科研突破。科研团体合作创新的有效开展,需要同步调整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使科研评价的“指挥棒”指向更有利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方向。
3.7创新科技期刊服务方式,服务读者需求
科技期刊发展既要关注供给侧,也要服务需求侧[18]。科技期刊发展应服务科技创新,以市场科技信息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实施“互联网+”策略,推出大数据出版、云出版、语义出版等数字出版模式,并借助期刊网站、App、微信、微博等渠道,加强对最新科研成果的和传播。
4结束语
科技期刊是我国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的共同支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以“提升科研实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内驱力,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效率为共同目标,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协调推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参与科技期刊发展治理,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