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媒体融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2014年,中央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作为传播学术信息和学术成果载体的高校期刊,应跟上新时代步伐,坚持传统纸媒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不断创新媒体融合发展思路,提升高校期刊的影响力。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行各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1]。高校期刊应利用大数据应用的优势,推动跨界融合、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文化活力、提供增值服务,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高校期刊媒体融合现状
媒体融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纸媒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合作,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与优化,从而在新的竞争环境和传媒格局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网络化是我们做好融合的前提条件,编辑是期刊内容融合的把关人,学科优势是高校期刊求得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媒和新兴媒体在形式上进行狭隘的融合,而是指全方位的、有效的多媒体融合。据统计,当前高校自建网络率为56.84%。北京勤云软件、西安三才科技、北京玛格泰克是参与高校期刊网站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持方,占比分别为30.25%、29.01%、16.67%,高校期刊网站由各单位自建或与国外出版商合建的占24.07%。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资源平台,在推进高校期刊网络化建设工作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仍有25.61%的期刊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大多数期刊仍然采用邮箱投稿的原始方式接受作者来稿[2]。这一现状与“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巨大差距,高校期刊网络建设亟待提速。目前,高校期刊媒体融合仅停留在简单的融合上,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融合阶段。如内容融合不够深入,形式上不够丰富;服务融合仅停留在查询服务和部分在线阅读层面,对作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没有进行数据化的科学分析,只能提供普遍性的、浅显的大众化服务,不能给学者和读者提供全面的按需服务;采编融合只是利用微信的信息发送和语音功能与作者、专家进行简单沟通,没有建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采编融合机制。与高校期刊的内容融合、服务融合、采编融合相比,期刊的传播融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期刊没有建立基于期刊大数据的科学决策机制,不能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期刊自身的特色提供契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如今读者渐渐习惯于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花尽量少的时间去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对于内容严谨而专业、行文精准的学术论文,读者阅读时还是要花时间进行深度思考。那么,传统媒体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要求,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3],笔者认为,创新高校期刊媒体融合策略,加快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是可行之道。
二、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期刊逐步改变传统的出版和传播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期刊已经从刊网单向融合走向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同媒体的交叉互补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绝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积或重复,而是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延伸开发,以提高论文的可发现性和可阅读性。走一次出版多次传播的创新模式之路,才是新时代媒体融合的主要特征。
1.优化编校流程,拓展和深化内容融合
第一,增强内容聚合。期刊管理人员要牢记“内容为王”依然是期刊生存的根本,要与时俱进,坚持双轮驱动,树立“内容为王”和“信息服务”的办刊理念。“内容为王”是向受众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基础,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内容为王”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基于此,采编流程优化的重点在于拓展和深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方面的融合,针对新媒体平台形成的大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受众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媒介、阅读时间等方面的规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4]。第二,实现新的采编融合。编辑可借助微信、微博、QQ等平台,就某一话题性策划与编委、审稿专家、核心作者等开展多人在线小规模虚拟研讨,快速引发群体讨论兴趣,节约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微信群(审稿专家群、核心作者群等)开展组约稿等工作。随着移动终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应开发新型采编系统。这种采编系统应该涵盖APP、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吸引受众通过访问社交平台进入期刊平台。采编人员可观察受众访问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优化采编流程。通过获取受众的行为信息与兴趣偏好,对受众行为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为受众定制个性化信息并进行精准推送。第三,高校期刊应以学术为指引、问题为导向,解决学术问题。一是高校期刊要继续发挥高校学术资源集中的优势,顺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行业发展新诉求,以高质量原创内容等核心资源为支撑,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二是高校期刊应紧跟新兴媒体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创新多元化表达方式,多维发声发力,致力于打造知识传播的新高地。三是在今后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高校期刊要朝高质量、高品位方向发展。要关注前沿,紧跟时代,引领期刊发展,逐渐向国际发声,充分展示中国期刊出版行业的优秀成果。四是高校期刊发展以智能化为中心。高校期刊应研究如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期刊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问题。高校期刊还可以借助两微一网一端,拓宽发行渠道,优化出版模式,增加受众数量,通过受众口碑传播的方式提升期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5]。移动端的普及使得期刊信息从静态传播发展到动态传播,高校期刊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端建立期刊行业数据库接入口,移动端持有者可随时进入数据库期刊内容下载界面,这无形中提高了期刊在移动媒体的显示度[6],促进了传播融合。第四,新媒体融合要求既要做好期刊,又要做好服务。高校期刊在注重打造高质量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为读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服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期刊在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已经无法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服务效率较低。因此,高校期刊有必要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服务融合;利用新媒体的双向良性互动,增强媒体融合后的功能[7]。在此基础上,推动期刊采编和发行流程再造,缩短传播时间,为受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从而在期刊国际交流中获得先机。
2.完善编辑培养机制,创新“职业生涯导向”培养模式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是高校期刊传播路径的一次重构,对编辑人员带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由于编辑自身素质对期刊的内容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做好编辑职业规划尤为重要。高校期刊社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优化配置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的编辑培养方式,满足编辑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建立编辑培养机制。第一,培养有时代感的编辑。通过“职业生涯导向”培养,将培养机制与编辑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以编辑职业生涯发展为指导方向,采取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模式[6],培养新时代编辑。第二,做好职业规划。编辑应有意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策略地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培养途径,这不仅有利于编辑完成从传统编辑到现代编辑的职业蜕变,而且可以让编辑增强自信,提高专业优势认同度,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高校期刊向精品化方向发展[8]。第三,以管理整合人才。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编辑,应该是学者型的编辑。不仅要业务娴熟,能正确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要掌握新媒体融合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开展对编辑学的相关研究,这既是编辑从业人员主动适应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也是其适应编辑岗位的内生动力需求。“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从单一媒体传播转向多媒体融合传播,这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技术把关人和人文精神引导者——编辑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期刊必须创新培养目标,重视培养专业化编辑,强调培养编辑的主体性、人文性和技术性。第四,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由于高素质编辑的培养很难在短期内速成,高校期刊可以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提高媒体融合的质量。高校期刊可考虑与重要学术出版公司、传媒公司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专业单位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优势来培养编辑队伍。此外,高校期刊还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学会、研究院的合作,利用这些单位的资源优势,结合期刊自身在选题、采编、传播等领域的特长,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果,最终实现高校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的高质量发展[10]。
3.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寻找期刊可持续发展创新点
高校期刊除了是集中展示所在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还是推动学校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高校期刊对于学科建设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期刊是学校科技文化创造最富有活力的舞台;二是高校期刊是传播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三是高校期刊是巩固学校学术地位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渠道[11]。由此可见,高校期刊与学科建设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的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较高的科研水平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而高校期刊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果的展示和推广提供了专业平台。另一方面,学科建设进步对高校期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是高校期刊建设的基础。因此,高校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凸显学科特色优势。高校期刊要重视选题策划和特色化建设,过去不同期刊的栏目类别非常相似,缺乏个性,无法凸显学科优势。因此,高校期刊要结合学科特色,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改变以往学科类别过于分明、知识体系庞大以及内容模块设置综合性较强的情况,以大数据为基础挖掘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服务。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期刊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媒体融合时代受众对媒体传播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依然是高校期刊的生命,没有好的内容就无法吸引受众群体。高校期刊要以媒体融合技术为支撑,紧扣学科发展前沿问题,迎合受众偏好,使信息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加受众黏性。第二,媒体融合深化了高校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众所周知,学科建设需要人、财、物等资源支撑,资源的稀缺使得高校对外部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学科建设越强,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越强,在竞争中就越能够处于优势地位。传统纸媒时代,要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学科实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指标对在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要求,期刊质量越高,刊载的论文引用率越高,一般认为科研水平就越高,表明作者所在的学科建设得比较好,但纸媒的传播方式制约了社会评价机构准确、全面获取期刊数据的能力,因而影响了学科建设水平的科学评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社会评价机构获取期刊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不再受高校的限制,评价体系更加客观,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因而成为社会对高校学科建设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也成为高校学科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社会评价机构紧密结合的高校期刊,凭借现代传播路径的时效性和便利性,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对高校期刊更依赖,并且很难从中脱离出来。
三、结语
高校期刊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必须走集群化、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在了解高校期刊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数字出版平台,探索传统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平台的融合发展之路,尝试出版传播新模式。高校期刊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善于谋划的编辑队伍。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要学会捕捉热点、紧跟学术前沿、与时俱进、有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度,并能对编辑内容进行挖掘和深度加工。高校期刊应积极探索兼容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网阅读模式的原创内容,促进期刊内容快速传播,推进高校期刊信息与资源分享,从而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出版质量、工作效率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