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技术类期刊作者群拓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办出精品期刊,是每个编辑的义务和责任,高质量的稿件是期刊生存的基础,高素质的作者群则是高质量稿件的保障。在建设、挖掘和培养科技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方面,众多期刊采取了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文献[1]提出按“投稿量、贡献率、忠诚度”界定期刊的核心作者,既要重视已有的作者群,还要拓展潜在的作者群;文献[2]提出“学报应重视大学生作者群”;文献[3-5]认为应重视研究生作者的培养;文献[6-7]还提出可通过网络数据库等分析和查找有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群。《红外技术》是我国光电子领域科技期刊中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立足科研、全面反映“红外及夜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在国防、工农业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情况。根据《红外技术》的办刊宗旨及目前来稿现状,本文以刊物拓展作者群的实践提出:在拓展行业领域中从事基础应用研究的作者群的同时,还应拓展生产部门中的产研结合型作者群,将最新技术及创新成果及时地呈现给读者,以期逐步改变科技期刊落后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现状[8]。
1《红外技术》作者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光电领域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红外技术》的自投稿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投稿作者来自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军事高校,国有、民营企业等。经过对稿件的归纳和分析,发现稿件和作者群呈现如下特点:1)涉及交叉学科的稿件多,优势学科文章数量不多;2)第一作者中硕士研究生较多,中、青年专家少。虽然目前我刊稿件数量充足,但高质量的文章及优秀的作者群仍是迫切需要的,基于这种现状,办刊人员不能坐等来稿,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拓展和完善作者群,使期刊与科技进步紧密互动,推动红外及夜视技术的发展。
2拓展作者群的策略及实践
2.1走进优势学科实验室组织稿件,拓展科研人员作者群
研究所和高校的研发人员,是重要产学研结合型任务、重点预研、基金项目的承担者和参与者。期刊编辑应及时了解和跟踪项目研制进程,与承担或参与项目的研发人员保持紧密互动,并在其中发展撰写论文能力强又对论文有需求的作者群,同研发团队约定稿件计划,使期刊的稿件能围绕项目研制的进程,以便及时地将其项目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等研究成果呈现在刊物上。从2013年至今,《红外技术》编辑部先后在主办单位通过拜访院士工作站,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夜视技术研究院,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发部门向部分技术骨干和科技带头人组稿。此外还走出主办单位,分别走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实验室等,了解其项目研究进展,并向其项目负责人约稿。组稿对象中有的是“千人计划”的入选者,有的是学科领军人物,还有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见解独到。编辑部对其来稿建立了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力争将其创新成果在本刊首发,从而使刊物围绕着光电领域的重点型号任务及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使刊物报道的内容尽量紧跟科技的进步。例如:2016年编辑部特约的专家稿“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中报道的读出电路技术是探测器和所有信号处理都在数字域完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红外焦平面技术[9],《红外技术》对此稿件实现了首发。《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拥有光学工程硕士、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招研究生中既包括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也包括在校毕业生,他们都在科研岗位上边学习边参与课题的研发,课题和科研项目紧密相关,其课题论文也成为我刊关注的方向之一,每年编辑部都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汇报及论文答辩,从中择优选出适合的稿件发表。
2.2到生产线,拓展产研结合型作者群
《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既开展基础应用研究,还承担着生产任务,需不断提供新产品、新装置,目前拥有如下国内一流的生产线:一是探测器中心———可同时生产一代、二代、兼顾三代研发的红外探测器;二是微光夜视器件中心———承担了一代、二代、超二代夜视像增强器的研发和生产;三是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具备完整的光学产业链,承担着红外光学材料和光学系统及组件的研发和生产;四是北方红外股份公司———实行军民结合、产研结合,从事红外热像仪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这些生产线是我国先进产业的组成部分,其中聚集着相当数量高学历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具备技术开发和技术保障实力,是产研结合型的开拓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开创新思路、新技术,研发和完善新装置、新工艺,通过反复实践生产出高可靠性的产品。他们同时具备研发、生产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潜在的优质作者群,只是平时因忙于生产而疏于写作。因此作为办刊人的编辑应积极组织和协助其写作投稿,将其工作中积累的新工艺经验、创新技术思路和工作成果转换成有形的知识成果。《红外技术》编辑部连续5年走访上述主要生产部门,召开组稿座谈会并举办写作培训班,一方面向其宣传刊物,同时向其中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约稿,并与其中的部分项目组约定了稿件意向和任务,将其生产线中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文章发表在《红外技术》,以推进红外技术产业的发展。
2.3关注专利申请者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创新性是专利授权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大量的专利不断涌现。专利是科研、生产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造,编辑应及时关注和跟踪国内有关单位专利的申报情况。经统计发现,《红外技术》主办单位近3年来申请的专利每年为近百项,专利申请者均来自各研发单位、生产部门,其中大部分专利成果都是国内外刊物中没有报道过的。因此关注其中已获得授权、符合相关保密审查、适于加工成文的专利及其申请者,与申请者互动,并组织发表适合的稿件,可作为拓展作者群的途径之一。
2.4通过编委进行组稿和约稿,拓展核心作者群
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丰富的科研经验,多数还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因此编委是刊物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和学术导向的指引者,是重要的核心作者群。编辑部必须强化编委会的建设和完善,坚持依托编委会办刊,主动为编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编委能积极地参与刊物的选题和组稿,并亲自撰写优秀稿件。《红外技术》编辑部从2012年开始,通过电话、邮件、登门拜访等方式积极地向期刊的编委约稿或请其推荐优秀稿件,特别是加大邀约综述稿件的力度;编委提供或其推荐的专稿实行快速发表,刊登在期刊的首篇,并实行专稿单篇稿件彩色印刷,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以提高特邀专稿的稿费。在2012—2017年我们先后向编委约稿50余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期刊的影响力,以《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数据为例,《红外技术》2014年核心影响因子较2013年的上升了0.23[10]。《红外技术》特邀专稿报道的部分技术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例如文献[11]报道的昆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像素级数字读出电路与相同规格的长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进行互连后,其主要性能参数与国外同类像素级数字化长波焦平面探测器相当(该技术的应用可使红外探测器的热灵敏度从20~30mK降低到3~4mK,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NETD和动态范围),文章发表后,还有读者与作者互动进行学术探讨,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5通过参加或组织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拓展作者群
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一般是该领域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聚集园地,也是编辑与作者、读者、专家面对面互动的平台。编辑通过聆听会议报告,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和发展前沿,通过参会、办会与会议代表面对面交流,也可迅速发现并结识优秀的作者[12]。光电领域科技的发展会不时涌现出许多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装置,国内外每年都举办该领域的各类会议交流和这些新技术,是编辑需密切关注的。《红外技术》编辑部近年来加强了参加学术会议的力度,并积极参与组织会议,通过参会/办会组织稿件,发掘并进一步拓展作者群。如由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中国红外技术发展研讨会”,《红外技术》作为唯一的合作期刊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通过聆听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交流,邀约到3位国内“红外领军人物”撰写综述稿3篇,业内专家撰写稿件4篇,另从会议论文中择优录用稿件6篇,已分别刊登在2016和2017年的《红外技术》中。2015年《红外技术》编辑部通过承办“昆明KIRO(北方驰宏):先进光学技术论坛”,将论坛文集以专刊形式出版,通过对会议中的先进光学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等报道,以期推进先进光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编辑部连续几届参与协办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通过出版会议论文集、择优在正刊发表稿件,拓展了在红外加热及红外医学应用等领域的作者群。
2.6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用真诚留住现有作者,用热情吸引新作者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编辑是期刊的组织者,为科技成果的交流服务,为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服务,是科技共同体中重要的一员。高质量的期刊要求高素质的编辑。编辑不但要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在审稿过程中向审稿专家和作者学习,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完善编辑业务素养,精心提高稿件质量;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活跃于编委、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群体中,真诚地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认可和信任[13]。
3结束语
《红外技术》需紧跟国家红外及夜视科技前沿,不但要把兵器工业光电领域的最新成果,重点项目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呈现给读者,而且要反映国内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有、民营企业在光电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期刊在组稿过程中既应拓展红外及夜视技术领域从事优势学科研发的作者群,还应发掘和拓展先进产业部门的产研结合型作者群,为国内外同行提供良好的交流园地,使期刊紧密地围绕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新产品的研制,促进我国的夜视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精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