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双方拥有各自优势并且互相融合,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在媒体融合时代,无论是编辑业务流程、期刊编排设计,还是传播、经营,期刊流通的各个流程都发生了整合和改变,信息得到更精准的传播与分享。学术期刊担负着引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作用,学术期刊需要提高优质论文的传播率,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术期刊品质,探索传统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一、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问题
1.期刊社整体实力较弱,数字化转型陷入困境
我国虽然拥有不少大而强的品牌化期刊,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期刊的发行体量小,期刊社群分散,出版实力欠缺。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当下,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不仅内容和版权资源被抢夺,而且利润也被分割。在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弱的趋势下,学术期刊想要转型升级,经费成了重大问题。媒体融合需要的技术庞杂,包括网站搭建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而传统的期刊编辑难以胜任这一工作,期刊出版单位陷入人才难招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的转型。
2.出版全流程缺乏互动
学术期刊是学术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环节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在内容的生产环节,我国大多数期刊仍旧以传统采—编—发的流程运营,尤其是学术期刊这类专业性强的期刊,在出版的整个流程中,编辑、作者、读者极度缺乏交流互动。在读者层面,编辑缺乏与读者的信息沟通,作者与读者更是长期处于隔断状态,作者的学术成果只能机械性展示,而读者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在讲求知识服务的媒体融合时代,服务好作者与读者,无疑是优化学术期刊生产、传播的重要方向。
3.单一的出版形式导致优质稿件流失
我国核心期刊数量有限,版面有限,且多为纸质出版方式,出版周期过长,导致一些有突破性成果的优秀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优秀稿件缺失严重,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是学术成果的首发版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过长的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学术成果难以在第一时间,因此在相同的领域,同一个观点的发表归属权难以界定。这些都最终导致我国陷入期刊出版大国却非强国的尴尬局面。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
1.刊网融合模式,促进学术成果网络传播
刊网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模式,也是较早出现的模式,通常指一次制作、多元。在这一模式下,出版单位先出版制作纸质版本,同时开发相关的数字化产品,相同内容通过不同载体呈现,不同载体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从而获得更多关注。当前,刊网融合模式主要有三种。
(1)自建网站模式
学术期刊自行建立并运营网站,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和转型。自建网站的学术出版单位大多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属于学术出版领域的品牌机构。如新华文摘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学者在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网站等。2006年建立独立网站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对外免费开放其数字内容,包括学报1999年以来出版的所有印刷品PDF版本内容,以及2009年以来单篇优先出版的论文。
(2)合作模式
学术期刊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大型数据库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平台的资源聚合功能、技术优势以及强大的市场占有率,间接实现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这一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较好地规避传统学术期刊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降低网络运营和管理成本。但在合作模式中,学术期刊处于被动整合的位置,对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联盟模式
联盟模式针对的是垂直行业领域的学术期刊聚合,由行业内品牌期刊带头,与众多期刊共同创建行业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如中国地学期刊网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以及众多地学期刊共同创建的期刊数据库,拥有地学界26个刊物组成的期刊群,汇聚了200多种地学科技期刊,是垂直领域的学术期刊联盟典范。
2.全媒体出版模式,移动出版复合并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APP阅读市场的繁荣,全球的移动数据流量飞速增长。单单依靠PC端的大型网站进行传播无法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端的多种出版业态并存成为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重要发展趋势,全媒体出版应运而生。
(1)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出版模式
学术期刊的APP出版模式,一般来说可以是多种学术期刊在一个APP内出版,也可以是一个APP只出版一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APP出版模式可以有效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将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传播,使读者阅读的时间得到延伸。与此同时,学术期刊APP出版模式不受限于传统期刊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局限,可实现立体出版。原有的纸质出版以及刊网融合出版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的图片。而基于APP的学术出版,可以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现手段,全方位呈现期刊的论文成果,为用户提供相关的附加服务和资源。以中华医学会期刊系列APP为例,它将中华医学会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拥有180余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近百万篇文献,还包括指南、病例、视频等内容。其APP支持用户在线阅读、互动共享、资讯、信息检索、离线阅读、过刊浏览等,可作为知识发现和存储的平台。在这种出版模式中,作者和读者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直接在线互动交流,甚至可以建立所在科研领域的交互圈层,从多个维度提高学术交流效率,科研成果也能得到更便捷的传播。APP出版模式还可以推送定制化的内容。通过对用户画像,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APP可为学术期刊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用户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及时了解用户对期刊内容的需求,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及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我国学术期刊APP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为学术论文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在线投稿、信息检索等,提升用户体验和重视内容构建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微信公众号出版模式
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流量平台之一,个人、企业、组织都可以通过公众号平台向特定用户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可以说,微信是一个内容推送平台,更是一种数字出版的创新模式。长期以来,学术期刊都以严肃的形象远离大众,甚至专业读者也较难获取专业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而微信平台无疑给学术成果的传播推广带来机遇,助推着学术出版的媒体融合发展。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上,作者可以在线投稿、查看自己的稿件出版进程,如对论文有修改,作者还可以随时上传最新版本;编辑的审稿环节也同样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完全实现随时随地办公;用户可在微信中阅读论文并免费下载。随着技术不断改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微信公众号平台已实现微信版优先出版,用户可在公众号上浏览过刊、检索论文,获取更为便捷的服务。
3.网络连续出版模式
无论是刊网融合出版模式,还是移动出版的复合型出版模式,出版的流程大部分是纸质出版先行出版,数字出版延期或同期出版。从出版流程上看,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是通过纸质媒体进行的,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只是将纸本文献数字化后在互联网传播,极少会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创造。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出版还称不上数字出版行为。“在线优先出版”虽然接近真正意义的数字出版行为,但又与数字出版行为有所差别。2015年8月以前,我国有百余种期刊拥有光盘电子刊号,但具备网络连续出版物准入证资质者为零。直到2015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网络连续出版物规范管理试点建设后,我国才算有了真正意义的网络连续出版物。以首批试点单位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在获得网络连续出版物准入证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于2015年8月下旬正式上线,拉开了学术期刊网络连续出版的序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始向读者提供“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并以网络双月刊的形式向读者快速提供最新论文。这些网络版的论文一经上线,就被认定为正式出版物,从而有效缩短了出版周期,保障了学术成果的首发权和快速传播。毋庸置疑,网络连续出版目前已是重要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正是媒体融合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之一。《财政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科学通报》等数百家学术期刊成为论文网络首发首批试点期刊,这意味着这些期刊所有的投稿一旦经过审定,不需要确定纸质版刊物的出版时间,就可以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采用中英文向全世界出版。这一出版模式可以确保优质学术成果第一时间刊发,以抢占学术优先话语权。2018年10月25日—26日举办的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公布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首批正式转型的868种学术期刊,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网络首发论文,不仅能够将发稿时间缩短到3个月,还可以更多的附加内容,如音频、视频等形式,立体展现学术成果研究的过程(如能够以增强论文的形式发表作者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及众多的数据、图表等)。更多内容的发表无疑可以增强学术论文的传播,便于行业内外的交流探讨。
4.数据出版模式,创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
在传统的纸质出版阶段,由于出版载体有限,学术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因此,学术研究更多是以成果的方式来对外,并且主要以文献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载体的多样化、渠道的丰富化,学者不再局限于关注研究的最终成果,而是更为关注研究过程的数据。科研数据已被界定为重要的科研产出,新型的学术出版模式——数据出版应运而生。当前主要有两类数据出版模式。
(1)科学数据发表
科学数据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或是实验开发,其间所产生的原始数据或者衍生数据都可以归为科学数据。科学数据可作为补充材料发表,或提交到数据仓储中。目前,科学数据的成为国外一些学术期刊的强制要求,也就是说,作者在论文之前,需要先科学数据,科学数据可作为补充材料进行发表,也可直接提交到数据仓储中,目的是建立论文与数据的关联。比如Nature就对投稿作者有相关要求,作者必须提交证明相关科学数据已提交到公开可访问的仓储中。
(2)数据期刊出版
所谓数据期刊就是以数据为对象的期刊,也就是说,数据可作为独立的学术成果进行。以往的学术论文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包含了科学假设和科学问题。而数据期刊就是对数据获取以及分析的方法、过程进行客观描述,主要是为了让科学研究的群体快速方便地应用相关数据,从而实现科学研究过程的成果效用最大化,以促进科研发展。如2009年创办的学术期刊EarthSystemScienceData,就是数据期刊的典型代表,EarthSystemSci-enceData创办的目的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领域高质量数据的分享利用。新创期刊ResearchIdeasandOutcomes也是典型的数据期刊,它支持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中每一个步骤的出版。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智能化、普及化,学术出版可以大胆创新更有效的媒体融合模式。但无论学术出版与媒体如何融合发展,其本质仍是优质学术成果的高效传播与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引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