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传播创新成果、传承创新思想、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凝聚学者群体的重要阵地[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5年《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目前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2]。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仅关乎科技期刊的存在价值,也关乎其能否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基本作用的角度,探索科技期刊质量提升之道,使其成为我国学术影响力的象征,更高效地助力科技创新。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选题、方案制定、项目立项及实施、成果发表及应用等方面,这些过程均离不开科技期刊的支撑。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所利用的全部信息中70%来自科技期刊,可见科技期刊通过基本的发现、记录、传播创新成果来支撑学术研究;而科技创新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繁荣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目前两者的发展水平极不匹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1)”显示,2001—201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2个学科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其中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4个领域排名世界第2,表明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一项针对我国科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数理、化学、生命和医学4个领域科学家选择投稿国际刊物比例超过70%。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主要问题有刊物内在质量有限、学术影响力低、刊发周期长、发表语言的限制等。笔者看来,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离不开发现、记录、传播科技成果,其中发现功能推动科技创新的效果最明显,而记录和传播功能往往易被忽视。因此,本文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这一基本功能出发,探讨提升刊物质量、助力科技创新的途径,为办刊人选择适合本刊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2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的具体途径

据统计,我国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80%首选科技期刊,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率高达92%。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科技期刊的记录功能为信息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形成学术交流的连续和持续[6],从而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学共同体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公众理解科学的渠道,随着科技期刊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能激发受众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路,使得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避免多走弯路,并在前人基础上快速推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在传播自主科技创新成果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在发表成果的首发性、时效性等方面还不够[8]。鉴于创新成果的出版传播受记录方式/载体、时间以及效率等多因素影响,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出版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2.1改进传统出版方式,迎合科技创新需求

科技创新的时效性决定了科技期刊在记录研究成果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发表时间。缩短出版周期或加快发表周期是重要的优化途径,发表周期短的科技期刊能更快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消息,更易吸引高质量稿件,实现良性循环。从缩短出版周期的角度来看,刘雪立等的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医学期刊随出版周期的缩短,即年指标呈增大趋势,但不建议盲目缩短出版周期。笔者认为,在科研创新活跃度大、成果创新性与发表时间依赖性强的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类期刊,可尝试加快出版周期,主要体现在稿件送审、退修以及排版环节: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每一环节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普及应用在线投审稿系统,实现作者、编者、专家之间的即时交流。《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自2012年实现无纸化在线投审稿系统操作后,专家审稿时间较之前缩短一半,发表周期小于180天的稿件占比超60%,缩短了优秀论文的发表时滞。科技创新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通常会带来新学科的崛起或者衍生出新的分支研究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创办新的杂志或者在已有刊物基础上设立新的栏目,能以目标性、集中性更强的记录形式突出报道创新成果。例如,2008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创刊,其紧紧围绕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报道。随着近年大数据研究的兴起,2015年《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大数据》等杂志创刊,刊登大数据研究成果;为鼓励生物学假设性研究探索,《Cell》杂志推出Theory栏目,针对一个特定的生物过程,综合已有的实验数据作出一个新的、可测试的假设理论[12];《中国天然药物》开设“思路与方法”专栏,刊发院士对主题文章的评论,兼具创新性、前瞻性和可读性。这些新杂志和新栏目的创办,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受众的思路,引领了学科发展。

2.2拓展新出版形式,推动成果的立体化记录

新型论文出版模式包括增强论文、协创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展示了传统学术论文形式以外的其他数据信息,能更充分地表达科研成果,支持创新性与科学性评价[14]。例如,《中国中药杂志》建议作者投稿时提交因印刷版篇幅和载体限制未能刊发的,能够进一步说明文中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理论推导、观点论证等的补充材料,包括文字资料、数据表格、图形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程序代码等,这些补充材料与原文内容进行组织和封装,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增强论文,通过网刊。鉴于学术数据的创新价值,期刊网络版开辟专栏数据论文,以支持数据成果的分享、挖掘、利用与再创新[15]。相信许多科技期刊的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经常能收到来自审稿人的质量上乘的审稿报告,为文章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判断。同行评议是一种改善科学记录质量和准确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机制,科技期刊尝试公开同行评议记录,将审稿报告纳入学术贡献,实际上也是记录科技成果的一种方式,以此更好地激励审稿人,促进学术争鸣。例如,自2016年1月起向《NatureCommunications》投稿的作者可以选择发表其文章的同行评议记录。据统计,2016年《NatureCommunications》有60%的作者同意公开同行评议记录。相似的计划也已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的多种学科领域中展开[17-18]。

2.3借助网络平台快速出版,争夺创新成果首发权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科技创新成果记录的新方式。2017年10月16日,中国知网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学术期刊联合公告,有436家中国学术期刊成为第一批合作出版单位[14]。公告内联署期刊的学术稿件,一经编辑部录用和审定,无需确定其后在纸质刊物出版的时间和页码,通过电子杂志社审核后,即可在CAJ-N中以网络首发方式正式出版。这种规范的网络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确立了作者的科研成果首发权,全面提高了学术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利用价值。预印本(pre-print)能绕开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抢先创新性科研成果,接受同行评议。著名的预印本网站有arxiv、bioRxiv以及repec,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推出ChinaXiv。以bioRxiv为例,网站为作者专门建立了许多直接向期刊投稿的链接。若期刊与网站达成合作协议,同意网站预发表将不影响文章之后在期刊上继续发表,这将极大地吸引作者群,更高效地发表创新成果论文。目前与bioRxiv有协议的转投期刊有《BMCCancer》《Genetics》《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TheJournalofNeuroscience》《Science》等。

2.4优化传播渠道,提升学术交流效率

万莉[21]基于Super-SBM和Tobit两阶段模型提出,引用半衰期、机构分布数、出版周期对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刘岭[22]指出科技期刊服务的趋势是与多种网络技术相融,转型为面向知识生产活动的服务机构,以此应对学术交流变化。可见,科技期刊若想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必须基于用户需求,从内容、获取方式、市场推广等各方面拓宽传播渠道以提高学术交流效率。从内容角度,尽量保证最新文献引用的比例;从获取方式角度,借助微信、官方网站、App等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建立知识服务平台,如《自动化学报》以自动化领域知识本体为基础,开发文献检索、热点趋势等知识服务工具[22];从市场角度,与搜索引擎合作进行推广等,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与百度合作,推出杂志官网认证,确保用户指向。所有举措的目的均为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刊物的知晓度和利用率,从而切实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价值,使科研人员少走科研弯路,拓展创新思路。

2.5优化精准传播,快速推进创新发展

精准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需求和偏好细分用户,实现靶向传播,包括细分用户、精准推送两个环节。首先,期刊应细分用户群体,如《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已经积累专业细分的邮件列表4000余个,《ScienceChina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SCPAM),通过作者提供的小同行名单、编委及审稿人、文章参考文献作者、学术会议参会名单、数据库查找(WebofScience、arxiv)等方式确定推送客体,再由编辑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制作虚拟专题定期推送。精准推送对内容有较高的要求,SCPAM主要运用WebofScience平台的“RelatedRecords”功能找到本期相关文章进行推送,包括高被引文章推送、主题关键词检索推送、根据学科代码细分推送。其他精准传播方式还包括专家微信群、自媒体传播等。科技期刊精准传播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趋势,从而帮助科研人员精准了解领域动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快速推进创新。

2.6增强传播影响力,把控科技创新成果

对科技成果的把控力往往决定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从而影响甚至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影响力越大的科技期刊往往越容易抓住科技成果,因此如何增强科技期刊传播影响力值得办刊人深度思考。朱邦芬院士在“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指出,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应该分工合作,一些原创性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角度出发,应该通过英文期刊推送到国际科技领域。而对于庞大的中文期刊,笔者认为应有的放矢做大做强,尤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学、中医药等优势学科领域,集中刊发创新力强的优质稿件,实现期刊品牌效应,再进一步以双向译介的方式推动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和英文资源的本土化,使科技期刊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媒介。CNKI首创并组建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JTP),目前已收录期刊130种,旨在精选并翻译中国顶尖学术期刊,助力中文期刊国际化推广。

3结语

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密切依存。办刊人除了要积极发现科技成果外,还应重视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功能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现阶段,科技期刊的变革之路迫在眉睫,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办刊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使得许多办刊人陷入了迷茫,应从何处入手融入变革,选择何种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在参考上述途径的同时,应结合刊物在学科中的地位,刊物属性(专业类、综合类、应用类等),业务特点(联盟发展、刊网融合进程、主协办单位优势等)选择适合本刊的发展途径,注重内在质量的提升,紧紧跟随甚至引领科技创新的步伐,打造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强大的科技期刊,站在更高的角度服务于国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