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从在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学术探索,发展到在实践领域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推动,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融合的可行性、融合对象以及融合时机等问题的阐述;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问题、思路、方法和路径等方面的探索;对网站、微博、微信、App等不同融合渠道的研究;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学理问题的探讨;对不同类型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方式的分析。业界对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从学理到实践均进行了多层面的细致研究。但已有研究成果存在如下不足:(1)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渠道研究受到媒介技术发展的限制,对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的传播途径及传播平台的探索方式比较单一;(2)研究多聚焦表征,缺少深入研究;(3)重复研究多,另辟蹊径者少。而国外学者多集中于新闻业的媒体融合研究,少有涉及对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由学术期刊内部发展和现实需求为驱动,以学术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实现为目标,从数字化技术“共享”、资源化“融合”、产业化“创新”的视角,创新性提出了先“融”再“合”后“创新”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1国内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分析
1.1结构松散,集约化程度低
纵观目前媒体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如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激光》杂志社等,这些单位除了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并集聚了众多的专业复合型编辑人才外,共同的经验和特点是集约化程度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和前提。而我国学术期刊以散、小、弱的单刊或编辑部为主流,在管理上主管、主办单位分离,在出版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各自为政,且出版资源与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在这种多头管理、权责不一、集约化程度低的现状下,媒体融合很难扩展和深入发展。
1.2配套政策不同步,缺乏内驱力
2014年8月18日,国家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在引导和推动传统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一文件的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媒体融合的战略布局下,很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通过微博、微信、App或自建网站等形式,主动融入媒体融合的改革浪潮,但是盲目参与和跟风模仿者多,具有长远格局和规划者少,导致很多新媒体传播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及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同步;另一方面是出版单位普遍缺乏自主改革创新的主导性和内驱力。
1.3资源匮乏,人才短缺
媒体融合涉及到技术、渠道、平台、内容、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统筹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战略眼光和全局掌控能力外,更需要出版单位拥有一定的技术、物质和人力资源基础。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亟需复合型编辑人才。媒体融合除了需要编辑具有选题策划能力外,还要求编辑具有利用多种网络平台进行采编加工,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信息推送及维护自建的学术圈、作者库和用户圈等能力,这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长期以来与市场脱节,在数字化使用程度和编辑业务培训等方面仍然薄弱,因此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还存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短板。
2媒体融合路径
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采取分步分阶段的先“融”再“合”,最终实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案。对很多单刊或实力欠佳的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对数字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应用初步实现跨媒体交融;再通过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的结构化调整与资源整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统筹,并通过在技术、内容、渠道、服务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
2.1融:跨媒体交融与数字化共享
2.1.1数字网络平台:刊网融合模式
(1)采编发在线系统的利用。采编发系统融合了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部内部办公、期刊网站建设和网刊等功能,有的系统还提供论文优先出版、论文相似度检测、DOI注册等收费服务。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必须要迈出从纸质媒介向数字网络媒介跨越的步伐,采编发在线系统的应用就是其中关键的一步。当然,学术期刊也可以采取刊群联合数字出版模式,以数字化出版平台为依托发展数字化出版。(2)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的搭建。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网络出版平台实力雄厚、发展比较完善的当属第三方出版商,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在数字网络出版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过度依赖第三方出版商。要打破这种格局,一方面学术期刊须建立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光学期刊网、学者在线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期刊网等突出学科优势走专业化办刊路线。综合性学报也可以专业或学科为划分,发展专业期刊集群出版,如浙江大学学术期刊网发行的刊物几乎都属于专业期刊,如《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世界儿科杂志》《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一种能与第三方平台信息互通、共享共赢的合作方式,利用第三方平台发展专业化数字出版。在共赢的前提下,由第三方平台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平台优势,牵头组织有实力的相关学科期刊形成发展联盟,为其定制或实施特定的媒体融合发展策略等。(3)开放获取出版平台的应用。我国发展开放获取出版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目前收录期刊规模较大的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NSLOpenIR)、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OpenAccessJournals,COAJ)等,主要采取的开放获取形式有实时开放获取、延迟开放获取和摘要开放获取。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采用开放获取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网络传播,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开放、透明、高效的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学术成果的数字化共享。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学术资源的产业化垄断,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学术期刊在小众化与大众化、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信息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利用之间更好地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学术期刊的产业转型和升级。(4)借力国际化学术平台。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刊,应加强与国际化学术平台的合作和对接,通过国际数据库和出版商的影响力,扩大我国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快速成长,迅速跨入国际学术圈。有实力的刊群可以自建平台,没有实力的单刊,尤其是外文刊就要“借船出海”。如我国的ChinaE-Conomist加入Econlit、EBSCO等国际权威数据库,不仅能让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被国际学术界接纳,还为中国学术界争得部分话语权。再如,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与施普林格和爱思唯尔的国际合作,成功搭建了中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的出版平台,旨在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借船出海”发展模式,能迅速有效地帮助我国学术期刊跨入国际学术界,但能够在国际学术圈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话语权,还要自己“造船出海”,提升稿件质量和办刊水平。我国学术期刊既要勇敢地“走出去”,将国际先进办刊理念“引进来”,加强国际合作,依靠国际优秀出版平台“借船出海”,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更要积极推进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造船出海”,切实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1.2社交媒体:大众媒体融合模式
(1)微博、微信的应用。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3月的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s)较2017年同期净增约7000万,达到4.11亿。月活跃用户数中93%为移动端用户。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4G用户将近10亿,全球的微信用户突破10亿。我国开通微博和微信的学术期刊数量逐年增加[21],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使用,一般集中在投稿信息、期刊目次、往期精选、稿件查询及刊物征订等服务,主要处于纸刊网络化和动态服务的层面,在学术热点、话题等交互性较强的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圈的营造上还有待深耕细作。(2)移动客户端App的应用。目前,我国以移动客户端App形式开展学术信息服务主要包括:①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自行开发的移动客户端,如《中华病理学杂志》App、图书馆建设App、中科期刊App等;②综合性学术资源数字平台的App,比如CNKI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助手、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学习通等;③专业学术资源的App,如丁香园、医脉通、梅斯医学、SCI期刊助手、小木虫等。目前,我国学术期刊App的应用率还不高,应用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第三方企业或平台的应用优于单刊和个别出版单位;②单刊或个别出版单位的App应用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挖掘;③线上对线下未能形成有效补充。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应在集约化、提供知识链和知识体系等专业知识服务和线上多元化动态服务上下功夫,使传播内容更丰满,更富吸引力,从而增加客户黏性。(3)社交网站的应用。社交网站或社交网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个体社交圈的不断扩大和重叠最终会形成大的社交网络,如早期的BBS、聊天室、新闻组,以及后来的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等。社交网站的传播特点使其特别适合用于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圈。目前,针对学术期刊式微、第三方垄断趋势明显的现状,营造和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圈,对促进学术的主体性回归和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发挥学术阵地的作用,利用BBS、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等社交媒体,搭建学术平台,以单刊或刊群为核心,紧跟学术前沿,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凝聚学者、专家、科研组织与机构,最大范围地构建起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圈。
2.2合:结构化整合与资源性融合
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也是产业融合的一部分,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实现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必然涉及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和发展。
2.2.1内部孵化
内部孵化主要指同一主办单位将原本分散的各编辑部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以形成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期刊群。例如上海大学期刊社将社科类和科技类期刊、综合类和专业类期刊以及中英文期刊进行集约化管理、分类经营,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集群。此外,利用优秀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或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打造系列品牌期刊,或通过调整定位和发展战略,对原有刊物进行改造及创办新刊等,也是学术期刊内部孵化的发展方式。如《中国激光》以期刊的品牌效应集聚国内51家期刊成立了中国光学期刊网,抱团取暖,在光学期刊的发展上共同努力。再如,《中国国家地理》依托内容资源优势,创办《博物》和电子杂志《行天下》,并收购《中华遗产》,成立中国国家地理网和国家地理影视公司,有效利用多媒体形式和多介质途径,全面打造中国专业地理经营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部孵化的发展模式适用于人财物等资源条件较好或具有某项资源优势的主办单位,而力量相对薄弱与分散的主办单位或出版单位可以选择集群化发展模式。
2.2.2集群化
期刊的集群发展模式大体有4种:(1)以学科或行政区域划分,将水平相当、实力相近的期刊联合起来,发挥集群效应;(2)以品牌期刊的核心作用为纽带,集约办刊资源,从而带动其他相关期刊的整体水平,打造规模化的刊群;(3)编辑和出版相分离的编营分离出版模式,即保留原有编辑部体制,将出版发行集约化整合;(4)以数字平台为依托,集采编、出版、发行及在线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网络出版平台的集约化出版模式。此外,共建网站、数字出版联盟和资金入股、资产并购或收购等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这4种集群模式都有所发展,如中国光学期刊网、国家学术数字出版平台———学者在线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期刊网等都是或以学科分类、以品牌期刊为核心,或以出版单位、数字平台等为战略定位的集约化发展的成功案例。集约化出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还能节约成本,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所以,集约化的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上更能发挥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优势,同时,也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面和传播范围。
2.2.3打造国家学术期刊出版平台
我国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和转型升级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行政干预下逐渐推进,所以,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仍需由国家进行宏观部署和调控。一方面,我国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相分离,只有国家出面才能让这些分离、分散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凝心聚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学术期刊6000余种,资源结构、资质条件、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情况参差不齐,没有国家宏观调控和相应的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难以使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在我国第三方数字平台垄断趋势明显,多元化学术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打造中国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现有出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划分,突出专业特色,提供出版采编发系统、标准应用、期刊评价等服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库检索、在线投稿、私人订制和按需印刷等功能,全面打造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同时,也可以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nternationalStandardLinkIdentifier,ISLI)的应用和推广为契机,向国际标准看齐,综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以综合化应用为需求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字平台。
2.3创新:市场化导向与服务性创新
2.3.1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要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不仅要在内容质量上严格把关,还要在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尤其要注重对已有信息、模型及元数据资源的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和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出版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探索上逐渐深入,语义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出版界的应用,颠覆了用户对传统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的认识。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应努力完善和拓展学术内容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形态,打造融合多种感观体验的视景展示,提升用户体验效果。
2.3.2传播渠道的扩张
国际出版界和学术界利用网络媒体在扩大学术影响力上有很多成功的探索经验,比如ResearchGate、Academia、Medeley、ResearchGate和Kudos等社交平台在学术推广上的应用。以Kudos为例,其通过文章概述分享相关的实验过程数据及影像资料等,有效提升了文章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再如TrendMD利用先进的出版技术帮助文章精准推荐,实现跨平台互通互联,为高端读者提供深度阅读服务;此外,还有第三方审稿平台Publons在同行评议上的创新和尝试。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应开阔发展思路,在广泛借鉴这些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国内媒体传播特点,努力完善专业出版的数字传播技术和功能;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媒体的融合形式;创新应用平台的传播形式,实现“精英”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渗透与交叉,提升专业出版市场占有率,争取国际学术出版的话语权。此外,建议国家尽快加强学术出版产业链的市场建设,明确产业分工,将市场机制引入技术研发、媒体传播和发行等产业化环节,努力构造以市场为导向、国家统一监控监管、有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市场环境。
2.3.3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
国际知名专业出版商很早就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从知识传播转向知识服务。我国一些具有优势的出版集团和平台也在逐渐改变发展战略,如中国知网改变传统的纸刊内容的数字出版和传播,全力发展新型数字出版模式:为组织、机构和个人的业务创新需求,提供全程协同研究与学习平台,以及大数据和分析系统等知识服务。我国学术期刊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和产业化,就必须要转变办刊思路和观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也要抓住提升市场效益的契机,实现从内容生产和传播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努力围绕用户和市场需求探索和拓展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可尝试在数字化信息服务、大数据与分析、资源再加工和利用,及市场细分后的作者培训、个性服务、学术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实现突破。
2.3.4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以学术期刊平台为纽带能够直接建立作者、读者和市场的有效连接,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数字网络媒体,为专家、用户、市场及专利机构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媒体平台实时关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在从科研成果到成果转化再到新的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全程参与且不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并进行实时、有效的学术传播。
2.3.5新的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立在传统出版模式基础上,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将与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相伴而行,一起从传统走向现代。随着网络媒体传播的不断深入,评价主体和对象更加多元化,评价的层次和深度也更为多样化,网络传播效果应被考虑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媒体融合背景下新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要在网络传播效果、市场应用及服务反馈等方面有所体现。
3结语
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从数字化共享、资源化融合、产业化创新的视角,提出先“融”再“合”,最终实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该结论属于理论探索,结合实际的应用效果尚难以判断。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业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学术期刊一定能成功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