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问题和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问题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问题和对策

学术期刊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稿人是学术期刊质量把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维护学术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审稿制度存在着期刊与审稿人关系松散、审稿人审稿效率难以保证、匿名审稿存在妄加评议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职业审稿人制度,职业审稿人更加熟悉期刊的审稿标准,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意见,提高审稿效率。有很多期刊都公开选聘审稿人,这便是审稿人职业化的一种努力。事实上,审稿人职业化并不符合学术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任何职业性的审稿人都将面临来自于作者和学术前沿的挑战。审稿质量是审稿人制度是否合理的外在表现。有部分学者认为,影响审稿人审稿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稿件本身质量、期刊或栏目的知名度、稿件与审稿人专业的接近程度、审稿人素质、审稿心理等,提出加强初审、控制专家审稿数量、细化审稿需求、建立审稿质量评价机制、维护与审稿人的关系、坚持审稿回避原则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是基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是微观视角下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也根据期刊的立足和定位有所差别,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应用性大都存在局限。因此,需要在宏观视角下对审稿人制度进行反思,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审稿人制度,对于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审稿人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自己的学术经验和对学科发展、问题意识的把握,形成对稿件取舍的判断,并尽量排除人情关系和不必要的主观因素,提出对来稿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如何规范审稿人制度,使审稿人在审稿工作中,不仅仅获得50~2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还能对审稿人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科研、学术职称评审、课题立项结项等方面有所助益,提高审稿人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使期刊编辑能够快速、精确派审稿件,让审稿人能够集中精力审阅自己最擅长领域的学术成果;使作者的成果能够得到正确客观评价,加快学术前沿成果的发表,并减少重复发表。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审稿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审稿人拒审现象普遍存在。拒审的主要原因有:①研究领域不符;②没有审稿时间;③身体有恙;④不接受审稿工作。这些拒审原因中,研究领域不符与没有审稿时间有时只是固定审稿人不愿意审稿的托词,而非固定审稿人则基本不会有此问题,因为既然编辑将稿件派送于该专家,一定是通过仔细搜索查找到的,对该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当前中国的学术论文审稿工作,除了部分模型设计与计算、文献关键论证查证外,大都能够在数个小时之内完成,但并不是篇篇学术论文都有振奋人心的创新成果,因此,对于类似这种情况的论文审理专家可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其他方面。表面上看,审稿人拒审是专家个人的事,倘若站在编辑的视角,则会发现这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建构中对审稿人制度认知和关切的缺位。第一,审稿人制度在学术共同体中的缺位。学术共同体作为专业的学术群体,对共同体内学者们的吸引、评价和推介的首要标准仍然是学术成果,加之学术团队的资源、学术传承等共同构成学术共同体的方方面面。在学术共同体之中,并不关注审稿人为学术成果发表做出的贡献,学者们对于自己的审稿经历,也往往只限于熟人之间的交流。第二,审稿人制度在学术评价中的缺位。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下,学术成果的地位无可取代,但忽视学术成果发表前的评价。学术评价对于审稿人贡献的忽视,导致学者们注重学术生产、盲目追逐期刊影响因子等,并不关注审稿人。审稿人在学术成果评价中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匿名评审制度之下,审稿人甚至要主动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这被认为是贴切、公正、客观地评阅稿件和确保审稿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第三,审稿人制度在学术科研中的缺位。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中,专家外审是重要的一环,审稿人对学术人才的发掘和学术研究方向的指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审稿人的工作仅存在于学术科研的背后,既不能以此为自己发论文、评职称等带来直接的利益,又不能公开探讨,对自身的学术科研影响力也难以产生直接的影响或推动。在当前的审稿人制度下,诸多学者并不积极响应审稿工作,甚至有些外审专家会对审稿工作产生惰性,部分审稿人对论文的审阅流于形式,不少评审意见是论文读后心得或总结,质量和数量明显不足。当审稿意见不够客观全面时,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期刊编辑需要重新寻找专家和派送论文,一方面拖延了用稿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因此,建立合适的审稿人制度,对提高学术期刊论文质量、推动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审稿人制度改进对策

对审稿人制度的关切,使学术界和期刊界提出了许多改进策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稿人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3年,新西兰的AndrewPreston等人创建了Publons,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信息平台。科研人员在Publons注册账号后,补充或上传自己的审稿领域或期刊编委会的任职信息;系统里有全球知名学者专门针对初次审稿的学者开发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课程,科研人员完成学习即可以获得Publons官方授予的审稿人资格证书;Publons能够生成个人审稿报告、提供各种学术证明,帮助学者们证明自己为学术界做的贡献,成为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进行工作评价或职位晋升的评价指标之一。Publons这种模式为我们从宏观上进行审稿人制度改进提供了借鉴。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2.1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

近年来,为了打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商业数据库的垄断,国家期刊库、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相继面向社会免费提供学术文献。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利用三才、玛格泰克、勤云、腾云等采编系统进行在线办公。在多种多样的编辑办公与出版传播平台中,技术因素基本可以突破和实现,但人为因素是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最大的障碍。因此,需要借鉴国际上已经存在的Publons等审稿人共享方式,转变审稿人是期刊私有资源的传统观念,整合国内相关学术资源,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1)整合审稿人资源。突破技术壁垒,将数据库、采编系统中的专家信息进行整合。当前,腾云采编系统借助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平台优势,已经整合了众多专家资源,但缺乏专家的联系方式;三才系统则由各个编辑部自己建设数据库,不提供任何专家信息。学术期刊在数据库平台和采编系统中整合审稿人资源需要做到3方面:第一,建立审稿人申报入口,让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专家、学者都可以主动申请成为学术期刊审稿人;第二,审稿人在同一个数据库平台或采编系统中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对该平台或系统内所有期刊进行审稿工作,同时可以查找审稿记录、统计审稿情况;第三,学术期刊通过数据库平台或采编系统就能将论文派送给合适的审稿人,无需多方打探专家信息,出现重复或错误发送审稿信息。(2)建立审稿人数据库。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一旦公开发表,便会在各大数据库留下记录。学术期刊应该利用技术手段,提取其中的关键词,经学者们确认后在系统自动生成审稿范围和领域,并进行归类,形成涵盖大部分学者的审稿人数据库。对审稿人数据库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管理,减少审稿人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注册、不断更新等麻烦,便于专家和编辑进行精确对接。

2.2公开审稿人信息

有的学术期刊通过在期刊扉页列出审稿人姓名、评选优秀审稿人、向审稿人致谢、给审稿人颁发证书等方式公开审稿人信息,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审稿人的积极性。但这样的做法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审稿人的审稿数量不同、质量有别,在同一平台上展示,往往会存在不够公正之处。然而,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并没有公开审稿人信息,对审稿人与相关制度的关切程度不够。审稿人信息的公开,不能盲目或无原则,对于退稿或评价不高的审稿意见应慎重公开或予以保密。公开的审稿人信息还应该基于作者、学术期刊、专家等各方的综合考量,采取适宜的公开制度。(1)全面公开信息。全面公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全面公开已的审稿人信息,具体的审稿意见也能够在期刊或者相关的信息平台上展现出来。这样的好处是能够体现出匿名评审制度中审稿专家对于所审稿件的质量负责,也能够经得起大众或者其他专家的推敲,督促审稿人认真细致地完成审稿工作。第二层含义指根据需要对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力或者有重大贡献的学术成果审稿人信息进行公开,同时公开审稿内容,可以展现审稿人的学术素养,同时审稿人也能因为审阅出优异的稿件感到荣耀。(2)部分公开信息。部分公开主要是站在审稿人的立场上,公开审稿人近年来的审稿数量、退稿率、审稿领域、拒审论文数量等,但并不公开具体的审稿论文名称、审稿期刊名称等信息。部分公开信息,既能展现审稿人在学术共同体之中的参与度和做出的贡献,也能为学术期刊编辑向该审稿人派审论文时提供参考。

2.3完善审稿人奖励制度

现有审稿人的奖励制度主要是发放审稿费、向审稿人致谢、颁发审稿证书等。根据各刊办刊经费的不同发放金额不同的审稿费,并不能与审稿人付出的劳动相匹配;审稿人致谢是审稿人信息公开化的一种,但并不能精确说明审稿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颁发审稿证书能够为审稿人在参与职称评审或学术交流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随着中国话语在世界舞台上的增多,审稿人制度的改进成为中国学术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面。(1)颁发证书。向审稿人颁发证书是公开审稿人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证明审稿人工作的主要材料。因此,每个学术期刊都应该向审稿人发放证书,这样才能将这一制度固定下来,便于学者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更为未来的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加入审稿人贡献奠定基础。(2)追加奖励。在学术期刊稿酬的发放中,存在大量的奖励制度,例如,一篇论文被三大文摘转载后,期刊便会对该作者进行奖励。对于审稿人,期刊同样应该建立后评估制度,根据稿件发表之后的学术影响,如被引用量、下载量、学术评价情况等评估结果,进行再奖励,这将鼓励审稿人更好地把握论文审阅尺度,增加投入到审稿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术期刊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近年来,学术界正在着力推行代表作制度,减少CSSCI或核心期刊等以刊评文的弊端。代表作制度是对审稿人制度的直接补充。代表作制度预示着将审稿人的范围扩大,作者的成果能够经得起期刊审稿人以外的其他专家、学者的审查评阅,能经得起全方位的推敲。但是,代表人制度也存在短板,难免会受到学术关系、人情等影响,相对于同行评议来说,客观和全面的审稿人制度更值得推广。

3结语

当学术期刊的编辑们将目光聚焦于所负责期刊的作者和专家群体的时候,高水平与负责任的审稿人是他们做好工作的强大保障。因此,将审稿人群体视为自身的私有财产藏起来、保护好,是大部分学术期刊对本刊审稿人的基本态度。这对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难以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争得学术话语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审稿人来说,付出与回报呈正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的审稿人并不会把自己归为某一个学术期刊的私有财产,但会受到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影响,与普通期刊相比,为CSSCI或者核心期刊审稿会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成就感,这无形中将学术评价置身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让审稿人在学术共同体与学术评价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审稿人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审稿人制度的变革也将随着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学术评价的完善而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