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会计学期刊的特色与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近代会计学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会计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和出版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会计学期刊作为其中重要的学术讨论阵地与宣传媒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民国时期的中式簿记改良、西方会计思想引入、会计实务讨论等也均通过会计专业期刊进行表达、承载和流传下来。同样,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亦与会计期刊的创办、兴起而息息相关。或者说,会计学期刊的兴办,是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中国近百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学所开展的学科史研究,必然离不开对会计期刊的分析与解读。本文主要对近代会计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特色予以介绍并重点剖析重要期刊的创办机构、创办宗旨与主要内容旨趣。前者让我们了解近代会计期刊的产生原因,后者则让我们明确其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近代会计期刊兴起的背景
中国近代会计期刊是在清末及民国西学东渐、中式簿记改良运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创办与兴起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但在1840年以前,两者基本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明体系。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催生了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之风。但是纵观清代的“西学东渐”,其目的在于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所以“中学”与“西学”之间的这场论争更主要的是在围绕着何为“体”何为“用”进行。一方面,甲午战败,民族危亡,有志之士纷纷赴欧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他们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希望在西学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本土的治学方法,促成了民国时期强劲的“西学东渐”之风,中国的商业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矿业、交通、贸易以及金融,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封建农业受到破坏,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在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背景下遭受重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自办机器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随着近代机器生产的迅速推广,中国传统的簿记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在呼唤着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人接触了西方商业思想和会计科学,甚至有人专门出国去学习商业和会计,加上清末官方主导的商科会计教育,国内已经有一大批熟悉、接受西方会计思想的学者,随着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商品及经济的发展和新式会计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他们提出了利用西式会计思想改良中国传统簿记的主张,即会计改良运动。如1905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连环帐谱》一书的作者蔡锡勇,不但曾留学日本,还曾作为清代外交官出使美国、秘鲁和日本。在游历中,蔡锡勇目睹了意大利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其法既治国用,又理家计,蔡氏回国后即以此原理为蓝本,“参以中土要理”,终成国内第一部改良中式簿记的著作———《连环帐谱》。该书将账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账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一个时期会计制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以来,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簿记方式的局限性,为了促进本国实业发展,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等开始将商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来,甚至开办专科层次的高等商业学堂,以期达到培养实业发展急需的新式会计人才之目的。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企图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济制度,通过改良政府会计工作,达到挽救政府财政危机的目的。1914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及一系列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拟定并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称认定进行了规范化规定。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重新对会计师从业资格和取得途径进行了规定。在新的会计制度引导下,会计教育事业和专业化的会计学术团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批专门的商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商业、会计、审计专业人才,而且公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科或者会计学,“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会计教育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李飞和陆鲲鹏,2017),新式会计人才培养进入了科学、规范、普及的阶段。随着会计人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改良运动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的综合作用下,民国时期会计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二、近代会计期刊的基本生态
据有关近代中国中文期刊目录记载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重要馆藏机构检索,笔者通过梳理现存54种近代会计学期刊,时间跨度自1926年始至1948年止,前后跨度23年。这些会计学期刊按照出版或者主办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地方会计学会(协会)创办的杂志(期刊),如上海会计师公会创办的《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26),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1935),重庆中华计政学社主办的《计政季刊》(1940),云南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1941);二是公办高等院校会计系或专门的商业、会计高等院校所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如国立东南大学分社上海商科大学会计学系主办的《会计学杂志》(1926),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1927),暨南大学商学院出版的《会计学报》(1928),复旦大学会计系出版的《会计系刊》(1934);三是民间会计教育机构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如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主办的《会计季刊》(1931),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主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会刊》(1933);四是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上海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会计杂志》(1933),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季刊》(1933)、《立信月报》(1936),广西会计人员养成所主办的《会计汇刊》(1935),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月报》(1941);五是专门出版机构主办的会计类学术期刊,如重庆会计读物社主办的《会计读物》(1942),中国会计学社上海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现代会计》(1947),中国会计学社天津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会计知识》(1948)等(如附录表1所示)。就近代会计学期刊的出版地而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海是我国近代经济起步最早的城市,外贸货物的埠集聚散运转不息,外商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因此,外国先进的思想也在上海最先流行起来,近代的会计革新运动也最先在这里产生,不但在银行、商业等领域的会计实践中最先接受了新式账簿组织和账簿格式,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也最为集中,这直接导致上海地区关于会计革新理论的学术讨论也最为激烈。“对于介绍西洋学术,改进中国文化和一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种种问题,都是利用杂志为发表讨论的中枢。”(谭卓恒,1935)因此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会计学期刊种类最多,先后有《会计学杂志》《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会计学报》《立信校刊》《会计月刊》《会计季刊》《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等18种。随着会计改良运动的不断深入和会计学教育的广泛开展,以及抗战形势所迫,高等教育向武汉、重庆、云南等地播迁,会计学期刊的创办也在南京、重庆、桂林、昆明、广州、天津、青岛、梧州等地逐步扩散开来。
三、近代会计学期刊的旨趣内容
一个时代的文献有一个时代文献的特点。近代会计学期刊出现、兴起的原因,直接决定了其办刊宗旨与内容。不同的会计学期刊,又各有差异。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良中国会计,介绍国外会计学说。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政局动荡不已,但是伴随着旧的传统封建经济体系的瓦解和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理论也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阶段,改良中式簿记,介绍、传播西方先进会计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会计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最早提倡会计改良运动的先驱式人物之一、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一生致力于会计改良与教育事业,他不但创办了以他姓名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亲自投身到企业改良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中来,而且通过创办会计补习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式会计人才,以达到持续推广中式簿记改良事业之目的。1931年,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又联合中华会计学社创办了《会计杂志》,并亲自担任编辑兼发行人,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共出版发行48期。该杂志以“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和“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为目的,以推动会计学术发展为基本宗旨。该刊物紧跟当时发起的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刊发了众多优秀的会计专业论文,学术质量较高,深受会计学界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欢迎,“有力地宣传和推动了中式簿记改革运动,也对会计教育的普及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飞和陆鲲鹏,2017)。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是近代以来较早参与并推动会计改良运动的另外一位开明人士,他所主持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改革我国会计制度为己任”(潘序伦,1936),除开展会计业务之外,还于1928年开设立信会计学校,培训会计人才,编纂《立信会计丛书》,传播先进会计思想,讨论会计学术问题,形成了开办会计教育专科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会计学术刊物“三位一体”的立体模式。由该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均刊载了大量关于会计革新问题的理论探讨文章,对于会计改良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宣传会计制度改革方案。会计制度涉及如何科学管理国家财政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重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政府为了摆脱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于1914年进行了构建会计管理组织、推动会计立法、推行形式会计方法等一系列会计改革,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政府会计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5年废止了北洋政府的会计制度,并于1936年7月推行新的《会计法》,强化了政府对会计进行控制的思想,突出了会计规范,构建了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了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制度,一些会计学期刊便承担了宣传讨论新的会计制度的重任。如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第六期为《会计学专号》,专门刊发著名会计学家、国民政府会计委员会雍家源先生的《中央会计总报告之意义及其应有之内容》一文,分别从会计制度的政治功用、研究会计报告表册的重要作用、编辑会计报告的取材与编制原则中央总会计报告的对象与内容等内容,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宣传推广。创刊于1939年1月的《公信会计月刊》以“发扬会计学术”为宗旨,尤其对会计制度别有关注,呼吁读者对当地政府最近颁布之法令,凡关于会计及税务者及时赐稿,并刊发了《论计政法规》《浙江县总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章(公信会计月刊编辑部,1940)。江西省会计人员训练班泰合同学会会计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行的《会计学报》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国创始主计制度,从民国二十年开始……全国推行这种制度虽说有了基础,不过在实质方面问题还多……社会上一切思想、认识、习惯都跟不上”(陈其祥,1943),所以号召会计从业人员承担起责任,从理论上构建起主计制度的理论体系。该刊还刊载了胡采文的《论加强推行计政制度》一文,论述了政府采取超然计政的优点及其对改善国内财政状况的作用。广西省会计人员养成所编纂的《会计汇刊》也将宣传会计制度改革作为主要内容,刊发了《广西省总会计制度》《民国审计制度》《广西省金库会计制度》《广西省银行现行会计制度》《广西省营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会计制度的文章。第三,进行会计理论探讨。近代以来的中式账簿改良其本质是爱国知识分子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会计学思想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会计体系的改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改良运动,会计学学者大力译介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开展会计学思想研讨,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会计学期刊的主要内容。当时影响较大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就刊载了许多关于会计学理论的研讨性文章,如该刊物的主要创办人潘序伦撰写的《营业税的征收和资本额的计算》,会计学家王澹如撰写的《机要总账述要》等均属对重要会计问题的讨论。正谊会计师事务所附设正谊会计编辑社编辑的《正谊会计月刊》也以开展“会计学术上之探讨,内容以介绍会计学理,阐明簿记知识,经济常识及财政学术”为办刊宗旨,所以其刊载的文章也多为《遗产评价问题》《折旧计算法》《电影院业会计制度》《商业账簿在法律上之重要性》《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区别》等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学术问题。第四,发展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在改良中式账簿与完全引进西式会计科学讨论的过程中,传统的簿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客观事实。因此,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既是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办教育主要通过短期培训学校、专门学校会计教育和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私立会计教育则主要是民间会计教育专家和私立会计教育学校开展人才培养。但是,不管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均把创办会计专业学术刊物作为培养人才、传播会计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广州大学计政训练班编发的《广大计政》,刊发的就主要是当时授课教师的相关讲义,如陈炳权主讲的《审计之任务》和《中国计政制度》,高永康主讲的《学校会计制度》等均经学生整理后,刊载于此刊。上海立信会计专科补习学校发行的《立信校刊》也刊载有主要课程的授课讲义,如1948年4月,该校聘请管锦康主讲《会计学之新趋势》,后经学生整理,以若干独立标题刊发于此刊。此外,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为了传播教学信息,扩大招生影响,还会利用会计学期刊刊发当时的校风校规、教育简讯、校友名录等信息,以增强会计教育机构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五,近代会计实务分析。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除了对会计理论的学术研讨、会计思想的传播之外,对于具体会计实践问题的探讨,也是大多数近代会计期刊的重点关注内容。如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编纂的《立信季刊》刊发的《查账报告及工作底稿举例》《查账标准程序之拟定》《纺织厂成本会计概要》,《会计杂志》刊载的《呆账问题及其会计处理法之研究》《决算表之审查手续》《标准资金负债表之建议》《标准损益计算书之建议》等均属此类。
四、近代会计期刊的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学科史都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会计学史同样如此。从实践来讲,中国的会计活动从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会计学界公认的。但是中国古代会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相受,代代相传,而且不同的从业人员之间记账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加之受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会计的专门史料并不丰富。已知的会计史料主要散落于正史的《食货志》中,相对比较专业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会计录》《光绪会计表》等少之又少,这就为会计史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均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学就是在这种巨大变革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这一时期无论是政府层面的会计制度改革还是近代会计学早期奠基人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值得总结的经验最多,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后来的发展”(付磊,2008);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会计学发展却极为迅速,有关会计学发展的史料也几倍于前。会计史料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会计学相关图书、报刊、档案等。与图书、档案资料相比,近代会计学术思想的讨论与传播更多记载于会计学期刊之中,因此,近代会计期刊对于学科史的学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很多近代会计期刊都是随办随停,保存下来的种类和数量均属稀少。随着时间的迁移,近代文献的数量也在日趋减少,即便存世的文献资料也往往因时间久远被归为历史文献,加上民国文献本身酸化破损严重,不便于学者利用,导致近代会计学史的研究一直深受资料不足的困扰(罗国辉,2017)。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中国会计学会联合编辑了《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收录1912~1949年间档案史料300余件,内容包括民国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预算、决算、税收、审计、公库、出纳等,为近代会计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档案资料。2012年1月,“民国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有关民国文献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与数据库建设逐步有序推进,专题化民国文献整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会计学期刊史料的整理,如能早日问世,必将对中国会计发展史尤其是民国会计发展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