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

0引言

科普期刊,就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办刊宗旨的期刊(1991年6月5日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令12号)。科普期刊肩负着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加强对科普期刊的管理,促进科普期刊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普期刊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文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为了了解江苏省科普期刊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江苏省期刊年检数据和相关调查问卷对江苏省科普期刊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相关期刊社的成功经验,同时对科普期刊的社会地位、科学普及作用以及科普期刊的新媒体方向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搞好科普期刊出版工作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期刊年检数据”中2015年记录的17种科普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部分对比数据选自“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期刊年检数据(2011—2015年)”以及2015年全国科普期刊统计数据。

1.2研究方法

1.2.1统计基本信息

统计研究对象的采约稿管理制度、审稿管理制度、办刊队伍情况、专家储备情况、发行渠道建设、新媒体建设、期刊发行、经营收入等基本信息。

1.2.2制定评价体系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这5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单纯以单个或部分指标来评价传播能力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鉴于上述因素,本文选取了下列反映媒介科技传播能力的一般指标,形成了衡量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的指标体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科普期刊基本情况

2.1.1基本信息

1980年以来,全国科普期刊的数量逐步增长,与此同时,江苏省科普期刊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1980年江苏省只有科普期刊5种,占当年江苏科技期刊比例的5.7%,虽然江苏省科技期刊在其后30多年,增长了2倍左右,但科普期刊发展更为迅速,增长了接近3倍。“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每年出版科普期刊已达17种,占江苏省科技期刊的比例为6.8%。根据2015年全国科普期刊统计数据,全国科普期刊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2%,说明江苏在科普期刊的比例上超出了全国平均数的0.6个百分点。江苏科普期刊的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2.1.2从业人员状况

目前,我省科普期刊的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161人,刊均人数10人。其中,刊均采编人员6人,刊均新媒体人员仅1人。职称级别高低表明科普期刊办刊人员的从业时间和业务能力,科普期刊以老带新的梯队建设基本完善。拥有高级职称的有24人,占总数的14.9%;拥有副高职称的有33人,占总数的20.5%;拥有中级职称的有36人,占总数的22.4%。

2.1.3经营收入状况

2015年,江苏省年收入总量在500万元以上的科普期刊已经达到5种,占总数的29.4%,如《科学大众》《农家致富》《未来科学家》《江苏安全生产》《祝您健康》等总体发展稳定。

2.1.4新媒体建设情况

除了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江苏科普期刊收入结构中还包括新媒体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2015年新媒体收入占比较少,仅占0.01%。

2.2江苏科普期刊传播能力指标体系调查结果

依据选取样本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江苏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得分均分为73.0分(满分100分)。具体分析如下。

2.2.1采集处理科学内容的能力较好,办刊队伍情况良好

调查统计17家江苏科普期刊在采集处理科学内容的能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为49.8分(满分60分),多数期刊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通俗性,办刊队伍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科普期刊的专题策划、专家储备上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2.2.2开拓传播渠道的能力一般,新媒体建设不够完善

(1)发行渠道建设:邮发和二渠道。江苏科普期刊在发行渠道是否包含邮发和二渠道的子项目的平均得分为3.5分(满分5分)。江苏科普期刊的发行渠道包含邮发和二渠道的超过半数。(2)新媒体建设:独立网站。江苏科普期刊在是否有独立网站的子项目均分3.8分(满分5分),超过半数的科普期刊建有独立的网站作为其传播手段之一。(3)新媒体建设: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方式。江苏科普期刊在是否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方式子项目中平均得分是2.9分(满分5分),超过半数的科普期刊建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方式作为其传播手段之一。

2.2.3在传播效果方面,发行量差距大,获奖项数量不多

(1)期刊发行。科普期刊的发行量,是期刊是否受到读者欢迎、是否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江苏科普期刊在期刊发行量子项目均分5.7分(满分10分),总体呈现发行量差距大,部分期刊发行量较少的状况。(2)经营收入。经营收入是期刊经营单位在期刊传播经济效果方面的直接体现。江苏科普期刊在经营收入子项目中的平均得分是5.7分(满分10分),总体呈现收入差距大,部分期刊经营收入状况较差的情况。(3)获得奖项。江苏科普期刊在有无获得奖项子项目中的平均得分是1.5分(满分5分)。由此可见,江苏科普期刊的获奖情况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今后的发展。

3存在问题

3.1期刊专题策划不多、质量不高

作为纸媒中相对弱势的科普期刊,一般是由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办,具有出身不同、发展不均、观念陈旧、难破体制等特点。面对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冲击,江苏科普报刊亦承受了双重压力。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推介活动”中,科普作品存在专题策划弱、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特点,江苏科普期刊作品被引证或转载率不高。

3.2与读者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新媒体建设有待完善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江苏科普期刊社新媒体工作人员刊均仅1人,另有一些科普期刊杂志社,还没有新媒体方面从业人员。由此可见,江苏科普期刊在新媒体建设方面仍然滞后,这也同样阻碍着杂志与读者的沟通,使得其沟通渠道有限,沟通效果不佳。

3.3大部分期刊的发行量较小,新媒体建设成效缓慢

江苏科普期刊刊均发行量为3.8万份,且各种期刊发行量差别较大,其中江苏科普期刊平均期发行量最高为19.6万份,最低为0.1万份。大多数科普期刊发行量低及新媒体建设成效缓慢,这是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中亟待加强的一个问题。

4对策和建议

4.1夯实基础,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一直被媒体人奉为职业“圣经”,因此,各级媒体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本,有力整合全媒体内容资源,建立庞大的“新闻库”,在发挥传统媒体主渠道传播作用的同时,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等延伸到新兴媒体,建立起全媒体的采、编、播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多元化传播,从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4.2树品牌效应,创更多价值

科普期刊整体品牌价值的巩固与提高,必须通过打造品牌价值不同的专业化版面来实现。《科学大众》杂志,创刊于1937年(1994年在江苏复刊),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科普期刊之一。杂志旗下“金钥匙”系列科技活动,由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文明办、省科技厅立项、主办,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年均参与人次达120万,现已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品牌科技活动也为期刊的品牌创建赢得了更多读者的信赖和支持。

4.3媒体融合发展——以《科学大众》杂志为例

4.3.1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

对于传统纸质科普期刊,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更深层面来讲,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

4.3.2与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度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传播信息的功能趋向成熟。江苏科普期刊在推进媒体融合之路上,主要采用的是WAP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方式。2016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媒体机构账号总数已经超过46000个[11-12]。《科学大众》杂志社官方微信从2014年开通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5年初,杂志社依托自身优质编辑队伍,通过缤纷多彩的线上活动,现如今已经积累了超3万名活跃用户,成为广大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获取科学资讯的重要途径。

4.3.3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期刊内容与创新技术的结合,不仅改变了期刊原有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期刊,可以延伸期刊的产业链,为广告主提供增值服务,与受众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科学大众》杂志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传统纸质杂志“动”了起来,深受少儿读者的喜欢。《科学大众》杂志社与相关公司合作,打造“4D”科普杂志,增强杂志的吸引力;其次,《科学大众》杂志社与凤凰天舟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AR全媒体绘本栏目,原本杂志上的定格漫画便可以变为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画片,既传播了科普,又增强了杂志的感染力。《科学大众》杂志还在国内率先打造“第一本有声科普童话”杂志,杂志与荔枝FM合作,原创绘本科普故事和童话和音频,越来越受到读者和家长的欢迎。“格雷斯科学(有声)童话”已经成为杂志品牌栏目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IP。

5结语

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科普期刊来说,其未来发展形势仍十分严峻,依然存在采集与处理科学信息弱、与读者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新媒体建设成效缓慢等问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媒体应抓住机遇,充分重视互联网的影响,加强与新媒介的融合,不断提高科技传播效果,加强与电子媒介等新媒体的合作,在扎实做好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思路,推动科普期刊在传播科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