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问题和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问题和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问题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推进了学术期刊出版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它有效地提升了学术期刊知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范围,另一方面它将写、编、读、评4个环节有效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虽然数字化技术优势显著,但客观上来看,在当前大数据发展形势之下,学术期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如版权问题日益突出、数字化出版复合型人才匮乏、数字出版技术层面的局限性等等。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大数据背景下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21世纪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理论视角来看,大数据是传统数据软件的升级和再拓展。它主要指的是大小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大抓取、存储、分析能力的数据群。它所能够运行的数据信息存量可以高达数千TB。大数据的优势不止如此,它还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如传统的数据软件只能够借助于二维表结构来进行储存,而大数据则可以将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内的数据储存起来。大数据的这些优势正在改变人类知识传播与存储的方式,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领域,大数据技术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可以预见,数字化出版这一形态已经变成了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于清华万方、重庆维普、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来进行数字出版;另一种是学术期刊自建网站或行业期刊网站来进行数字化出版。而不论是学术数据库形式还是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形式,它们都是借助于大数据软件工具来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从当前大数据与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融合现状来看,大数据在学术期刊的传播手段、阅读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变革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深入,大数据将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大数据技术的促进下,当前我国国内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各环节、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都在不断完善。但客观上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亟待完善。第一,学术期刊出版理念落后。学术期刊出版理念落后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20世纪中后期,国外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已经兴起,相比较国外,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起步较晚,国内诸多大型学术期刊出版社并未嗅到数字化出版所带来的行业变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才出现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形式,即中华医学会旗下的杂志刊物和万方数据股份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创建“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数据库出版商”独家合作模式,上线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在线出版业务。之后中国期刊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相继建立,但总体来看,这些大型学术期刊网站的建设理念和数字化出版模式方面仍然停留在借鉴国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初期的保守模式,并未根据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创新。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国内已经有超过90%的学术期刊都顺应当前出版数字化的趋势而加入一个或数个大型数据库,其中有一些还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对这些期刊运行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出版社的数字化出版只是对原有工作模式下的一些补充。此外,在数字化期刊的引入数量和质量上仍显不足。第二,学术期刊网络化转型不充分。期刊网络化是我国国内一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目前所采用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方式。但这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期刊网络化是需要技术、专业人才和大量资金支撑的新型出版方式,但在实际的运营当中,不少学术期刊出版社总是由于人、财、物的制约而出现诸如的网络信息陈旧、更新不够及时;网站的体验度低(如网页打开缓慢,二级、三级网站页面运行不稳定,超链接无法打开);网站出现问题没有专门的客服人员来进行沟通和处理等等情况。在期刊网络化转型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削减读者体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第三,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虽然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先进的信息处理、存储、下载和共享等技术能够加快学术期刊编辑的流程,优化学术期刊选题,提高知识信息的共享、交流意识,推动学术成果的互动与转化,但客观来看,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具有明显的散、乱、小的不足。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指的是信息源头、信息内容服务商和用户三者之间的有机整体,但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产业链条中,信息资源重要源头之一的期刊社仍然处于小作坊运营阶段,数字化出版各自为营,同时期刊社和信息内容服务商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并不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趋势的推进。

二、导致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的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借助于大数据的综合优势,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但由于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数字化出版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是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知识具有严格的版权界定,但一旦学术期刊知识由原本的纸质形式转变为数字化形式,则势必会受到数字信息易复制、扩散快,侵权取证难度大等弱点的影响。同时数字出版机构是否得到原本纸质学术期刊出版社或作者的授权问题也不容小觑。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盈利模式也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具有技术优势的操作者借助于其技术,面向学术期刊受众,为其提供下载或浏览业务,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原创学术期刊文章被改动,危害作者的权益。再加上我国的法律法规目前对数字化出版的版权界定问题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因而一旦学术期刊的原作者、期刊社和学术期刊平台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维权难度极大。另外,相比较国外目前所构建的较为完善的期刊数字版权交易平台,我国在这一块尚处于空白,这一点又增加了数字版权的授权问题,从而导致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都有潜在的侵权危机,不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数字化出版相关行业标准缺失问题

由于数字化出版业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行业标准缺乏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前在我国权威度、规模和实力相对较高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如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清华万方这些平台中,对学术期刊的检索方式、排版模式及关键词设置等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利于各平台之间学术期刊知识信息的相互交流与共享。第二,尚未形成完善的数字出版工作考核体系。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出版流程、市场运营状况和数字化加工水平等都被纳入到数字出版考核体系之中,但这些考核因素的具体标准却并没有严格统一,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所出版的数字化学术期刊缺乏统一标准,因而不利于数字化的发展。

(三)利益分配问题

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出现之后,学术期刊和数据出版商之间利益分配问题较为突出。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业的状况是:技术服务商占据主导地位,期刊出版主体则处于辅助地位。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借助于清华万方、重庆维普、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来进行数字出版和学术期刊自建网站或行业期刊网站。其中借助于万方、维普和知网等大型商业化网站平台来实现商业化出版仍然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3]。地位的不对等必然造成利益分配公平的缺失。从当前的发行收入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发行收入的90%被网络传播机构获取,而承担着学术期刊信息搜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发行与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编辑单位所得到的收入仅有10%,而这些发行收益大多是编辑出版单位的唯一收入。可以说目前在业界,“编辑部干活、少数网络知识传播机构挣钱”的利益分配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四)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匮乏问题

现如今,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集技术型与出版专业型于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目前限制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是一个建立在专业出版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产业,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业务理论知识与技能,又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技能,来具体负责学术期刊的数字版面设计、数字技术开发、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与运营。但从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来看,此类专业人员比较匮乏[4]。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是200万,而当年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仅有70余万人;2016年,我国数字化出版人才市场缺口是227万,而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仅为71.5万人。同时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平均占比不到3成[5]。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都不得不借助于大型期刊网络平台来电子版,电子版的排版、设计与相关开发等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着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目前困境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一)制定有效政策、完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业标准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行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需要针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行业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出版各环节,如学术期刊数字化产权的保护法律法规、统一数字化出版标准等,推动信息源头、信息内容服务商、用户三方的沟通,打通行业矛盾与隔阂,完善构建数字化出版产业链。与此同时,要推进各出版主体之间的行业标准的统一化建设,如对当前国内较大的数据库平台———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为其制定统一的学术期刊排版、设计、检索等标准,开展不同数字化平台运营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加强合作,以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发展。

(二)协调权益纠纷、充分发挥学术期刊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威度和公信力,它在处理行业纠纷、维护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正当权益、化解版权纠纷、促进行业发展等等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6]。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行业也存在若干行业协会,但客观来看,行业协会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要解决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存在的版权、利益等纠纷,保障学术期刊出版社、作者、数字期刊平台运营商等个体的合法权益,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期刊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讲,行业协会需要发挥两方面主要作用:第一,维护期刊单位的权益。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利益分配方式为:各大数据库平台将数字化学术期刊收入费用的1/10作为期刊学术的版权费用。从这一分配比例来看,学术期刊的最大受益者是数据库平台的网络技术运营商。这种利益分配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而规避不必要的摩擦,就需要行业协会出面来和数据库平台的网络技术运营商进行商讨、协调,以谋取利益双赢的局面。第二,行业协会通过设置相关的奖励机制来引导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方向。目前,这方面措施还是相对较少,建议可以以专题基金资助项目形式开展。

(三)强化人资保障、重视数字出版复合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解决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复合人才匮乏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规划,尤其是重视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行业高端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的引进。在这一方面,中国出版集团树立了行业人才引进榜样。中国出版集团及时顺应大数据潮流,率先打造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以平台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基于平台发展的人才引进规划,并辅以数字化出版年会、论坛、沙龙等多样化的活动,在行业中先人一步,聚集、吸收了一批高端、重点数字化出版人才,值得借鉴。第二,积极和高校对接,联合高校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针对出版数字化开展相关专业招生与培养,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市场对此专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现状势必会发生改变。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如聘请相关专家到企业中来,亲自指导。培训员工,条件允许的出版单位可以派遣员工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出版企业去学习和访问,如谷歌、培生、威科等公司。第四,针对数字化出版自身工作特性,引入目标责任制来高效管理出版编辑人员,明确分工、按岗聘人,保证每位从业人员权责明晰,有针对性地高效开展工作。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可预见,随着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大数据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越发凸显。因而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助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