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历来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出版活动的发展和出版物的演变,编辑工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王波指出,网络出版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出版行业的技术改善和管理加强,但是对编辑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①。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在此背景下,编辑职能形成了开放性、交互性、同步性、即时性以及互动性的新特性。王兆国从实际工作出发,总结提出网络出版时代编辑亟需强化版权意识、内容把关意识、全程策划意识以及交互意识,并指出了加强这些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廖坤、崔玉洁基于网络时代出版模式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③;李荷君则分析了网络出版的营销模式④。可见,在网络出版形势下,编辑职能产生了新的特点,学术期刊出现了新的出版模式和营销模式,给编辑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就很有必要厘清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究竟发生了哪些转变,并找出提升编辑能力的途径,以完成新时期编辑角色的新定位,促进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
编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编辑的工作,需要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随着网络出版的兴起,原有的选题策划、审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传统工序简化为网上信息的传递与,也改变了原有的编辑过程,对编辑的工作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多环节的工作逐渐向系统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⑤。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技能,还要具备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更加有效的编辑工作。网络出版给学术期刊出版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得原创作品、编辑加工以及印刷发行都通过网络完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认同与转变,也极大地转变了编辑的职责和理念,进而改变了现有编辑的角色定位。
一、编辑专业技能和职责理念的转变
王树槐指出,期刊编辑是期刊社的核心人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当下网络出版潮流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应势而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识别文章的学术价值,以适应纷繁庞杂的信息来源和转瞬即变的信息更新速度。尽管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形式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纸媒出版形式尚需时间来检测,但传统出版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出版对学术期刊的选题、审稿、排版、校对等流程化技能的要求。作为多元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出版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速,由此要求编辑人员的能力素养要符合网络出版的新特点。结合国家颁布出台的《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总结网络出版工作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网络出版至少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转变①。首先,网络出版搭建起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更加生动和深入的沟通互动平台,意味着学术期刊编辑从后台走向前台,实现了与作者、读者的零距离互动交流。这就对编辑人员的沟通耐心、反馈速度、应变能力等服务型职业素养以及编辑本人的学术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超星的“域出版”就允许读者对学术期刊评论,实现与编辑的即时沟通。编辑则需要对读者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及时做出专业的回复和解释。其次,相较于传统出版模式,网络出版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网页实现能力,如素材整合、内容加工、网页制作、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能力,以保障网络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传统文字编辑人向出版策划人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中,编辑的主要角色作用是进行文字的加工和把关审查,不断利用编辑工作扩大信息的交流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纸媒出版模式较为固定和僵化,在长期制式的出版活动中,各种期刊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象特征。对此,应当辩证地予以看待:这虽然能够笼络一批本专业领域内的稳定受众,在圈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也在无形中为自身设定了准入壁垒,限制了圈外受众的流动进入。编辑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业务角色相对简单,只需要做好文字处理工作,做到对单位负责、对期刊负责、对少量专业群体负责即算是达到了合格。然而在网络出版愈显生机的情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内容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已然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其背后深刻地体现出网络出版编辑从文字处理向文本策划转变的趋势。整体性出版策划对编辑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文字的编排和校对,更意味着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通盘把控,统筹考量各类资源的搭配比例和结构布局②。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完整地呈现单篇论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适当运用图像(如重要作者的头像)、音频(如编辑录制的编者按),或者专家学者为推介作品而录制的视频等资源,甚至以专题的形式推出一组文章,则既保留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又能体现编辑和期刊对文章的重视,也能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期刊与读者和作者沟通的交互性、共鸣性和可视性,也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一直坚持以专题的形式组稿约稿,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和学报网站,以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国家社科期刊库、中邮阅读网等网络出版平台,加大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外学术推荐,积极扩大期刊影响力。因而,对于一名优秀的网络出版编辑人员而言,对出版内容的定位策划、对信息资源的采写加工、对传播内容的监督把关和对传播途径的设计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依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更应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整体性再塑造,从而转变成为能够独立担当的网络出版策划者。
三、专业工作者向市场营销者的角色转变
在网络出版出现之前,学术期刊编辑更多强调的是专业学术编辑这一角色,但是在网络出版时代到来后,编辑人员的功能角色由单一型逐步向着复合型过渡,即由传统的专业工作者向市场营销者转变。尽管学术期刊的读者和受众相对较为稳定,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学术期刊的潜在受众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开放包容的网络出版市场环境为传统纸媒学术期刊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市场和规模更大的潜在受众,毫无疑问这是实现学术期刊快速发展难得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弊端丛生的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期刊同质化发展又为期刊出版单位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①。因此,网络出版的总体趋势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树立市场意识,承担起市场推广者的角色,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出版平台和渠道推介期刊,通过网络传播扩散的便捷性和高效率,大范围地面向潜在网络受众宣传推广本单位的网络资源,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中国工业经济》在官网上公开了论文的原始数据、程序、附录等附件,欢迎读者下载,并准备公开部分论文的评议书。显然,这既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术界的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使广大读者和作者受益,又能够彰显期刊的学术自信,吸引更优质的稿源,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出版管理尚不成熟规范的现实境况下,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并以此为工具有效维护期刊和作者的版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