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安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安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安全

自2013年国家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学界展开了多角度研讨,其中大部分侧重于经贸、国际合作等层面,对国家文化安全和学术期刊编辑方面的研讨相对鲜见。在“中国知网”,笔者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检索,得到1246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95年2月5日至2017年10月30日),其中近1/5的篇目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近1/6的篇目为相关年会论文集,1/5强的篇目为报纸刊登的文化专题及报道,关于学术出版和文化传播的文章只有数十篇;以“社科期刊编辑”为主题词检索,得到247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88年5月20日至2017年10月15日),相关文章多以期刊办刊定位、主题策划、编辑业务、技术规范等内容为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为期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信息;以“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3条相关结果(发表时间基本为2000年以后),其中有10个篇目与期刊编辑相关,涉及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有《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齐琳,《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国家文化安全与编辑使命》(苏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苏娟,《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事业与国家文化安全》(彭莹莹、刘友琼,《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论粮油期刊文化与粮食文化观——兼论粮油期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国家粮食战略中的文化使命》(吴成福,《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从编辑的视角谈学术期刊政治性错误的避免》(罗香,《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以“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词检索,得到46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88年5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谈及学术期刊的文献有8篇,余者皆为杂志简介或约稿启示;以“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为主题词检索,得到41条相关结果,其中涉及相关主题的文章也只有8篇。由此可见,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少,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就更鲜见。基于此,笔者尝试对此做初步探讨。

一、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

编辑一词,有两层含义:用作动词时,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策划、整理、加工;用作名词时,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本文主要探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即其名词范畴。说到编辑,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文字是文化的一种书写符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地看,很少有文化能脱离文字而得以流传,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时五千年流传至今,得益于文字——汉字的贡献,其中文字从业者——编辑功不可没。孔子可谓是最早的“编辑”,由他编辑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盛传至今,成为我国学术文化的源头。由此可见,在文化的传承中,编辑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从整个文化生产的过程和传播方式来看,编辑是当代文化生产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和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文化,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复杂概念,它包含太多的内容,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立国之本。无论全球化发展势头多么强劲,各个国家的个性——文化依旧散发着其独有的光芒。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文化安全、尤其是国家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安全的概念及其构成。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也就是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的构成有:国民安全、国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12个构成要素。由此可见,文化安全是关涉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基本方面,这些恰恰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众个性特征,是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涉及的领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软保障”。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主席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由此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序幕。正如《愿景与行动》所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当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贯穿了欧亚非三个大陆,其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的腹地国家,几乎涵盖了大半个地球。“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它通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由涉及的内容看,民心相通主要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联系,更多地体现着社会文化特征,确切地讲,其涉及的恰是文化安全问题。当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从一代传至另一代时,称为“社会遗传”;当文化从一个群体传至另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传入另一个社会时,则可称为“文化扩散”。前者,我们称之为传承;后者,我们可称之为传播。“一带一路”沿线途径中亚、西亚、俄罗斯、东南亚、南亚、波斯湾、印度洋、地中海、波罗的海,延伸至欧洲,不难看出,其间各种文化有传承,但更多的是传播。“一带一路”沿线激荡着活力,给世人提供了充满想象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其中也充斥着难以预期的风险和挑战:战乱频仍的中东、西亚、北非,深受“IS”影响的东南亚,极端势力和“三股势力”活跃的中亚,深陷“叙利亚难民”之苦的欧洲——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各异的价值观和信仰,亦各有其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当然,此处的“生活方式”是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并非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相对应的狭义的生产方式,而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等领域的言行模式,是生活方式的广义范畴,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在内,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内;既包括经济生活在内,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既包括私人范围内的生活,也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生活。它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个人内在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现代网络通讯的普及,各种文化的交往、交流、碰撞势在必然,国家的主流文化将受到直接影响。可以说,一定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主流文化的导向。“一带一路”建设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使各个国家的民众交流交往更加便捷,同时,各种价值观也相伴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背景下汇聚、碰撞,其结果一定会带来富含促推社会文化发展的鲜活动力,当然其间也难免掺杂着污泥浊水。在信息爆炸式传输的当今时代,少有国家能完全屏蔽这些污泥浊水,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沿线国家民众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似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影响将更为深远。对我国而言,这种文化的碰撞、冲击必将干扰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进而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

三、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里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共同点是“开放”。就好比河渠中久闭的闸门,一旦打开闸门,河渠中的水流会连同泥沙一股脑儿地涌入河道,此时,如何取舍,将是控制闸门的人艰难选择的过程,取精弃糟应是基本原则。那么,何为精、何为糟,如何取舍?这就需要“控闸人”有一双善于甄别的眼睛,期刊编辑有类与此。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开放”将逐步深化,不同意识形态必将交揉错杂,其间的冲突和斗争会不时闪现,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我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大开的“开放”之门实施对我的“西化”“分化”,对各种传播媒介的争夺将成为各方斗争的焦点。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媒介中的特殊一员——受众范围有限、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却能够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我国社科研究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是体现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理应成为主力军、成为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排头兵:社科学术期刊就如河渠,作者投来的稿件恰如渠中水流与泥沙的混合物,编辑便是那“控闸人”。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对不同的多元文化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守好社科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编辑有双重社会角色,是作者与读者的枢纽,既有意识地选择文化,又全方位地传播文化;既广泛捕捉信息,又严格筛选信息;既以编辑作品影响读者,又接受读者检验。说到底,编辑就是文化传播的中介和桥梁,编辑的选择、判断能够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社会需求,就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且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文化的缔造。故而,编辑、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选稿、出刊过程中,要如党的报告所说的,“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带一路”建设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人员的交往、人们思想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亦将更加便捷、通畅,随之而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也将是空前的,其时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编辑的把关作用愈益明显。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编辑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应如此,在工作中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动力。因为,编辑工作的产物是一国文化得以形成的源泉和基础,更是一国文化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当今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干扰极强的形势下,编辑能否担负起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对于引领我国主体文化的方向、优化和稳定我国文化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为,在“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深化的当下,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要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要时时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党的精神,直面当今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这一点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思想认识到位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才更清晰,方向才更明确。

(二)拓宽学术视野。编辑,无论其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涉及的学科门类,他(她)首先必须是个“杂家”,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应如此,即应学识广博。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既要懂得本领域的相关理论、又要纵览延伸学科的知识,既要随时了解当今时事、又须掌握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还要学点儿哲学,考虑问题时多点儿辩证思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国社情也是千差万别,期刊编辑对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越深,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路将越清晰,编辑工作也将越得心应手。

(三)更新编辑理念。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编辑的工作理念也应因时而变。大文化、大媒体时代的大编辑应具备“开阔视野、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创新、包容多样”这5个方面的新素养。编辑、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不能再端坐室内闭门造车,而应睁眼看窗外,多了解媒介新技术,转变观念,养成5个新素养,形成“大编辑”理念,做时代的大编辑,在编辑工作中要有国际视野和高度,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长为编辑工作所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发挥编辑在文化交往交流中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以上为笔者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还请各位方家见教。

作者:刘欣 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