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术合作网络特征演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科学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大科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科研规模的扩大,更多地还体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学者之间学术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一现象从上文中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率的统计分析中已经得到验证。在掌握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整体情况和各学科学术合作分布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的特征及其演变,从而揭示学术合作过程中学科知识的流动轨迹和学术合作的倾向性与变化趋势,本节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方法和指标,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合作网络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以展现其学术发展的演化脉络与知识流动轨迹,为相关部门掌握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1学术合作网络整体特征演变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学者们经常使用网络的度分布指数、网络的密度、群聚系数、网络的传递性和网络匹配性等指标来量化地反映整体网络的规模和中心化程度等问题。对复杂网络的结构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所研究网络是无标度网络(BA网络),即网络中节点的度数中心度与该中心度的节点数量关系服从幂率分布:其中k为节点的中心度,f(k)为中心度为k的节点的个数,r即为该网络的度分布指数。通过对比不同网络的度分布指数,可以得出网络是否存在较多的HUB节点,度分布指数越小,网络中的HUB节点数就越多,整体网络受该HUB节点的控制程度就越高,根据王林等人的研究,度分布指数在1-2之间时网络中存在较多的HUB节点,度分布指数在2-3之间时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HUB节点。网络群聚系数用于描述网络集团化的程度,即识别网路中是否存在中心节点的趋势。网络聚类系数越大,网络的中心化趋势就越高,即网络越倾向或依赖于某个小团体之间的交互,网络聚类系数与网络的传递性指标相关性较高,但是网络的传递性指标则更加关注的是网络中三角形的数量。网络密度则更关注的是网络中的整体链接质量,该指标主要用于描述网络中节点间交互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节点间的互动就越频繁,网络匹配性指标是对网络结构和质量研究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其主要表征相连接结点对的度之间的相关性,即通过网络匹配性指标计算来反映度较大的结点是倾向于与度较大的结点连接,还是倾向于与度较小的节点连接。通过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网络的度分布进行拟合,得到其度分布曲线服从幂率分布(图1左),其中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分别为2.85和2.17,根据上述王林等人的研究观点,该指数表明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HUB节点,并且机构合作中HUB节点的数量要高于作者合作网络,这一点也可以有很直观的理解,学术合作网络中存在一定的集聚效应,各个研究机构间的实力是相对比较悬殊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合作网络的群聚系数、网络传递性、网络匹配性和网络密度指标(图1右),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作者合作网络在聚类系数和传递性上要高于机构合作网络,但是在网络密度上,机构合作网络高于作者合作网络,表明在作者合作网络中,网络中心化趋势较高且,存在一定数量的三角关系,小团体结构较为凸出,而机构合作网络中该现象相对较弱,从实际情况出发,这一结论也符合实际情况,即作者合作仅局限在较小的研究领域,其网络结构稀疏且关系松散,小范围内的学术合作较为频繁;而对机构而言,其拥有较大的学术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密度较大,机构间的整体互动就比较频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学术合作网络的内在匹配性指标上,作者合作网络的匹配性高于机构合作网络的匹配性,且机构合作网络的匹配性为负值,该指标表明在学术合作网络中,相比而言机构合作而言,作者合作网络更倾向于强强联合,即节点度较高的节点更加倾向于与节点度较高的学者产生学术合奏,而机构合作网络中节点度较高的机构与节点度较低的机构间的合作比较频繁。进一步对2000-2014年的学术合作网络进行研究,以展示在这15年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网络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这15年间的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由于对各年数据来说,合作网络较为稀疏,网络密度指标过小,因此这里将网络密度指标单独展示。从历年网络指标来看,从2002年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结构都相对比较稳定,作者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基本保持在3以上,整个学者合作网络中较少有HUB节点存在,说明在这段时期内,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少有“大学者冶或“领袖学者冶出现,学术研究的领域细分和研究方向的细化导致学者都在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研究,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而在机构合作方面,机构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基本维持在2左右,机构合作网络中有一定数量的HUB节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表明从2002年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机构间的整体合作网络机构相对比较稳定,HUB节点集中在其中部分机构之间。从网络密度、网络传递性、网络匹配性和网络群聚系数来看,从2000-2014年,机构合作网络的密度波动较大,作者合作网络中的网络传递性、网络匹配性波动较大,而机构合作是建立在作者合作的基础上的合作关系,结合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网络指标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机构间的学科设置、学术研究领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也可以表现为互补优势,即竞争与合作。由于在作者合作网络的具体计算中,为了保证作者合作的准确性,采用“作者+机构冶的形式来规避作者重名情况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基于该视角,这一结果也在另一方面表明不同机构或学者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会有一定的延续性,而作者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远低于机构合作的网络密度,说明这15年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流动情况比较频繁,持续合作的强关系相对较少。
2分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基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整体学术合作网络的相关特征及其演变情况,但是上文中的统计也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合作情况差别较大,文学的作者合作率为10.91%,机构合作率仅为3.71%,在各学科中表现最低,而合作率最高的心理学的作者合作率与机构合作率分别为86.52%和40.35%,如此悬殊的学术合作情况,必然在学术合作网络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小节将学科出发,对各学科的学术合作网络特征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各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的特征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中对不同的学科采取更加针对的管理办法。通过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进行计算,可以看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合作网络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异。首先从各学科学术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与网络密度中可以看出(图6和图7),作者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相对较高,其中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语言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学科、民族学与文化学以及宗教学的度分布指数基本维持在3左右,表明这些学科的作者合作网络中较少有HUB节点存在,作者队伍不断变化中,合作网络中的核心作者相比其他学科并不十分明显。在机构合作网络中,各学科的度分布指数相对较低,基本维持在2.0-2.5之间,其中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的机构合作网络的度分布指数较低,达到2.0以下,从该指标可以看出,这些学科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有较多HUB节点,有些机构在这些学科的研究中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说这些学科的实力相对比较集中。除宗教学之外,其余学科的作者合作网络的密度曲线较低,表明这些学科的作者整体队伍较大,作者间的合作比较稀疏,而宗教学的合作网络密度较大,一方面表现在该学科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频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学科的学科规模和作者队伍较小,即网络的规模基数较小。相比而言,机构合作网络中经济学的网络密度最低,这也说明经济学的研究机构队伍十分庞大,而各个机构间在合作关系比较稀疏。其次,从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群聚系数、网络传递性和网络匹配性指标上可以看出,各学科在作者合作网络中的群聚系数、网络传递性与网络匹配性波动较大,特别是在考古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宗教学等这些人文学科,其作者合作网络的群聚系数和传递性都较高,表明在这些学科都存在较多的网络子群,且存在一定数量的三角关系,小团体结构较为凸出,说明在这些学科中学术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研究优势较为集中。从网络匹配性指标来看,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的各学科网络匹配性波动都比较大,但是作者合作网络的网络匹配性基本保持在正数范围,说明在作者合作网络中,度数中心度较大的节点仍然倾向于与度数较大的节点建立合作关系,即强强联合,但是各学科的程度上略有差异,文学、历史学、法学、新闻学、统计学在这一方面表现的相对比价突出。在机构合作方面,其网络匹配性指标基本为负数,该指标表明在机构合作网络中,度数较大的节点与度数较小的节点间的合作比较频繁,这一现象表明在机构合作网络中,不同层次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相对较多,人员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可能是由于人员深造、访学等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其中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这一现象比较突出。
3从地区合作网络演变看知识流动
在作者学术合作和其所在机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作者机构所在地区间的合作及其演变,可以探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近些年的空间发展历程。经计算,在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全部合作关系中,有30%左右的合作关系是其他地区与北京发生的联系,这也充分表明在我国地区学术分布中,北京是绝对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中心。在具体分布上,江苏与北京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占全部地区合作关系的2.52%,其次是山东和北京,下表3列出了地区合作关系强度排名前20合作地区,从中可以发现,出北京外,江苏、上海、山东等中东部地区的省市也在地区合作中占据重要角色。通过对地区合作关系进行网络化展示,可以更加清晰地研究各地区间的合作关系及其合作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北京与众多地区都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外,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区也与众多地区有比较强的合作关系,而山东、河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区仅与北京的合作关系比较频繁而与其他地区合作强度较弱,广东与湖北之间也具有较强的联系。除此之外,与澳门和台湾特别行政区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术联系比较紧密。在合作网络指标计算的基础上,为了从纵向上研究近些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网络中地区的角色变化情况,通过对历年地区合作网络的中心度指标进行计算,可以看出合作网络中心的移动轨迹。从该结果来看,整体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合作的地区合作上一直保持以北京为中心的态势,但是2000-2014年间也出现了小幅波动,例如,2001年广东的网络中心度最高,到2006年江苏的网络中心度又排名第一。节点的网络中心度指标可以反映该节点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具体该学术合作网络来说,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活跃度较低,但是从2008年开始,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开始注重与外省建立合作联系,具体表现在合作网络中就是其网络中心度排名开始逐渐前移,到2013年,陕西与外界的联系表现非常活跃,超过江苏和浙江的网络中心度,2014年,山东的网络中心度超越北京和江苏排名第一,这一系列变化说明,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各地区特别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开始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通过频繁地与外界交流与合作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