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的实地考察,分析阐述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特色课外活动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力量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体现。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青铜峡市,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等。在这个多元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便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其中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尤为突出。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双翼的综合型、系统型的民族文化传承整合系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本文将通过三个主要方面即课程、民族文化特色课外活动以及青年教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来论述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有以学校为基础、挖掘本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系统,既传播了规范化、标准化、主流化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又挖掘了本学校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传承了民族文化。
1、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学校的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政策来设置,课程政策关乎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政策更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因此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完成素质教育,课程政策需要根据实践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国家”模式发展阶段、“国家+地方”模式发展阶段、“国家+地方+学校”模式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国家+地方+学校”模式,也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承担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制定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教材计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推动宁夏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扶持,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和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方案,提出了按照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小学阶段加强综合课程,初中阶段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另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族文化资源备受关注与重视,《决定》中提到要积极促进民族教育多样化发展,积极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百名优秀教师支教工程”,提高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攻坚力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规范化、组织化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每一名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为挖掘学校教育特色而设置的课程。其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与挖掘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一脉相承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正是“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松绑”的体现,也是部分教育权力由地方下放到学校的体现,体现着课程改革向着民主型、发展型、开放型与创新型的方向发展。青铜峡市汉坝小学编印的校本教材《崔景岳精神永驻汉坝》,通过对英烈崔景岳的讲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崔景岳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将民族文化载入校本教材,通过校本课程来传授民族文化,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素质品德,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外,青铜峡市汉坝小学从2011年起开始打造“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善行教育,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学校用善行剪纸、善行剪报将学生们的点滴善行记录下来,使之有所载体,得以保存。学校挖掘自身的特色,将“善”落到实处,落到学校教育之中,把善行教育与廉洁和善的家风教育联系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学校教育通过校本课程将民族文化传递给学生,使之从小就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自觉”与“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
二、民族文化特色课外活动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传授普遍认同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特色课外活动便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与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以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青铜峡市第四中学自2014年开始开展民族艺术健身活动,为了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感情,学校大力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专门开设了民族歌舞班、刺绣班等3个民族艺术特色班以及珍珠球班、空竹班、高脚马班等13个民族体育健身艺术班。每逢周二、周三大课间活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特色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通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青铜峡市第四中学实现了学校“规范+特色”,学生“合格+特长”的办学目标。民族艺术特色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与谋生能力。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乐趣,也让学生们在运动过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中接触与学习了民族文化,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拉近了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与途径。另外,学校实行寄宿制,让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在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学习彼此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将民族文化通过一代代的接班人传承下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
三、青年教师力量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是当地知识水平较高的文化传播者,青年教师力量不仅是学校师资力量的展现,也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经验丰富、年龄稍长的教师,还是代表新兴力量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学校教育具有强有力的刺激与推动作用。本段将重点论述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青年教师具有态度端正、虚心好学、充满活力的优点,能更加快速地掌握新型教学方式,能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学校运用青年教师所具有的优势,通过青年教师这一传播媒介,带动全校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另外,青年教师由于年龄的优势,易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青年教师的力量可以使民族文化以更有效、更快速、更全面的方式传播开来,让学生与青年教师共同学习民族文化。可以说,青年教师一方面传授着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青年教师不仅可以在学习与生活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相关知识讲解、民族文化班会活动的开展、各民族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协调等;还可以掌握民族文化技能,带领学生学习,比如大课间的民族文化特色运动等。青年教师与民族文化传承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力量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授,青年教师更加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可见,青年教师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
四、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体现
青铜峡市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挖掘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取得无数成果,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成果首先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通过对青少年的教育,将民族文化溶于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其次,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中所取成果的体现,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的建立,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户的成立,都展现了当地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取得的丰富成果,也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再次,民族艺术创作展演、民族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中所取成果的组成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已举办了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六届中国西部花儿歌会等大型活动丰富的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开展了开斋节、古尔邦节系列活动,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当地还极稳定地开展着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另外,民族文化传承成果还体现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也是民族文化的向外辐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中阿之轴”的建立。当地不仅举办“文化周”、“文化月”,还接待国内外访问、考察、会议等文艺演出,青铜峡市“中阿之轴”的建立体现了中国与阿拉伯国际的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双方在文化、投资、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走出去”,这都是当地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1976年编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其中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并指出,“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而并不是先天或遗传产生)的东西。可见,“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这样的“文化”正是教育的基础,传授与传承“文化”正是教育得以存在和进行的意义所在。不同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加普及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使孩子从小开始接触民族文化。当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也需要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形成综合型的整合传承系统,使民族文化得以全方位、多层次、更加全面地得以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系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尚玲玲.学校教育在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蒲溪小学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2]刘军.校本课程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07.05.
[3]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
[4]张飞,曹能秀.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5]钱民辉.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1.
[6]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官方网站文件.
作者:胡淼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