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者凝视民族文化展示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具有互动关系,民族文化展示是对民族文化的编码,旅游者凝视是对民族文化的译码。通过互动,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实现了向旅游者传播民族文化、获得旅游收益的目的,也使旅游者收获了旅游体验,参与了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变迁,推动了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传播。
关键词:
民族文化展示;旅游者凝视;旅游目的地;青山沟
引言
在西方人看来,凝视或观看是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社会活动,“谁在看”“看什么”和“怎么看”不只是生理活动,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黑格尔认为,应该从互动角度理解凝视行为;厄里则运用隐喻的方法研究旅游凝视,认为旅游凝视对“地方”(旅游目的地)具有一种作用力,促使旅游目的地为获得经济效益而一味迎合外来旅游者的欣赏口味,从而引起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在青山沟,旅游者通过观看的方式参与到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活动之中,这种展示与凝视的互动行为有利于青山沟旅游目的地满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会引起青山沟满族文化变迁。
一、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互动呈现
(一)民族文化展示:迎合旅游者凝视需求
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主要是以旅游活动为基础,以贯彻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方针、政策为主旨,以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为目标,在旅游目的地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组织和民间参与的方式,以实物、现场、图片和文化展演等形式,向旅游者和国内外民众传播民族文化,介绍民族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传播活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约翰•厄里认为:“旅游凝视”研究的出发点是其发生的“地方”。这里,我们以“青山沟地方”为出发点,研究民族文化的展示与旅游者的凝视,能够更好地揭示青山沟民族文化传播与旅游者体验的互动关系,揭示旅游者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到青山沟的旅游者,主要是为了体验满族文化而来,对青山沟满族文化的现场观看,和对这些异域文化照片、图片的收集,是青山沟旅游者凝视需求的主要内容。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作为东道主,将古老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以可供观赏的形式生产、展示出来,正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这一需求,使旅游者的凝视行为达到满意。旅游者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建构中,民族旅游目的地依据旅游者凝视的愿望,积极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示,并以此为手段,激起旅游者新的凝视需求,“看”与“被看”的关系就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被构建起来。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东道主以旅游者对其满族文化凝视和体验的具体需求为依据,挖掘当地可以迎合这些需求的满族文化,并进行改造,再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诸如参观满族文化展览、观看满族文化演出、体验满族民俗活动等满族文化展示项目,都是青山沟东道主根据旅游者凝视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项目在青山沟作为旅游目的地存在以前是没有的,如今,经过二三十年发展的青山沟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满族文化展示项目相对齐全,这既要归功于来青山沟旅游的旅游者,也要归功于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可以说,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发展的历程,就是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不断满足旅游者凝视需要的过程。
(二)旅游者凝视:推动民族文化展示与传播
旅游者凝视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作用力,它迫使民族地区及其民众作为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改造并展示,以不断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厄里认为,旅游者的凝视具有符号性,这种符号性促成了旅游过程中对某种意义符号的生产和消费。在青山沟,每一种满族文化展示活动都被贴上旅游标签,成为旅游者凝视的符号,东道主是这种符号的生产者,旅游者是这种符号的消费者。旅游凝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作用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引起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的变迁,使民族文化展示的形式和空间发生变化,促使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将挖掘出来的当地民族原始文化,以符合旅游者凝视性质的方式展示出来。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的“舞台化”和“表演化”进程,体现了旅游者凝视对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的推动作用,并使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以不断超越于以往的方式存在。旅游者的凝视不但是指对满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观看、观赏,还要包括对青山沟旅游目的地的一种作用力,一种迫使青山沟东道主尽量展示与外来旅游者的文化欣赏口味一致的满族文化产品,以促进二者互动的质量。旅游者的凝视通过与满族文化的展示的共生关系,推动在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水平的提高。
二、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互动解析
(一)民族文化展示:对民族文化的编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活文化,以农林牧渔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文化;以民族信仰、民族工艺、民族文艺、民族仪礼、民族岁时节日等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其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已经中断,作为历史现象成为过去;还有一些文化现象虽然没有消失,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民族旅游目的地作为民族人口聚居地,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展示和传承,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将当地民族文化向旅游者展示出来,是一项既有经济意义、又有社会意义的重大举措。文化本身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系统,将组成民族文化系统的每一个符号,都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使旅游者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好奇,并主动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既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将民族文化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展示民族文化,关键环节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编码,使其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对民族文化的编码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首先,要发掘、收集地区民族文化,使每一项民族文化都有一个完整的汇总。如,收集民族祭祀文化,不但要普查地区内的庙宇、家庭供奉区域的情况,还要发掘庙会、祭祀、供奉的仪式规则,使民族祭祀文化结构完整地展示出来。其次,选择适当的形式符号对民族文化进行编码。如采用实物、复制、图片、影像、表演等符号形式。物质文化的实物展览和精神文化的原景重现演出,都是民族文化编码应该选择的符号形式。编码的结果可以是以民族生产生活体验、民族文化演出等形式存在的活态展示方式,也可以是以民族文化实物收集与展览等形式存在的静态展示方式。青山沟作为满族文化旅游地,在向旅游者展示满族文化的编码活动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展示满族文化的杰作。作为活态文化展示的满族家庭旅馆,让旅游者亲自体验满族民众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作为静态文化展示的满族民俗博物馆,让旅游者在凝视过程中隐喻附着在文物之上的满族文化;作为原景重现的“八旗山水谣”满族歌舞表演,让旅游者的思绪畅游于几百年前满族旗人的社会生活。发掘、修复、整理、再现。经过这一系列编码过程,使青山沟满族的生活文化,信仰文化、节日习俗、歌舞文化等文化内容,通过物品展览、图像传送和舞台表演等媒介表达出来,使青山沟满族文化具有可凝视性,满族文化资源因此转化为可供旅游者凝视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资源,使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举。
(二)旅游者凝视:对民族文化的译码
译码即解码,是旅游者通过凝视,对经过编码的民族文化展示内容进行解读、理解的过程。旅游者凝视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民族文化展示的译码。这些特点有:(1)强化符号性。旅游者凝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收集旅游观赏现场照片和民族文化符号的过程,这种凝视的特点使得民族旅游者对满族文化展示的译码行为,可以延长到旅游活动结束以后,有利于旅游者对民族文化展示内容进行更多、更准确的解码。有些时候,旅游者过度重视现场拍摄,忽视了现场观赏,经常错过展示现场工作人员对民族文化的讲解,从而影响旅游凝视的解码效果和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2)注重差异性。多数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示感兴趣,在某些民族文化项目展示中,他们只愿意对那些没有经历过的差异性环节或符号进行译码,忽略那些已经经历过的相同或相似的环节和符号。这种旅游者凝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反惯常生活性,只要是惯常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他们愿意译码,反之,不愿意。(3)喜欢变化性。民族文化展示在国内多地展开,旅游者更喜欢对其他地区没有的展示形式进行译码。如,来到青山沟的旅游者,热衷于观看由当地满族民众参演的、国内独有的满族文化大型演出“八旗山水谣”,并热衷于对歌舞表演的细节进行讨论,热衷于通过联想的方式译码舞台展示的满族文化内涵。对于与其他地区共有的满族文化展示项目,旅游者并不热衷于对凝视内容的译码交流。(4)凝视的基础不同。旅游者来自不同的族群和社会阶层,对民族文化知晓程度和理解力不同,来自与民族旅游目的地相同民族的旅游者和来自知识阶层的旅游者,对民族文化展示的译码水平会较高。旅游者的文化底蕴和对民族文化了解的程度成为影响他们译码水平的决定因素。译码的过程是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展示的承接过程。凝视的结果———译码的程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程度。旅游者在对民族文化展示的凝视中,不应仅仅是看到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实体,还应看到这些实体代表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的隐喻和转喻,对民族文化展示的内容进行跨类转移联想和古今文化传统转移联想,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程度,并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正向作用。
(三)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互动关系模型
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的互动关系,是旅游者在与民族旅游目的地东道主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旅游者通过凝视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展示的当地民族文化,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反之,旅游目的地东道主通过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编码,设计并制作反映当地民族文化内涵的符号和项目,展示给旅游者,旅游者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译码后,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特色。对于旅游者而言,通过凝视民族文化展示项目,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于民族旅游目的地东道主而言,通过向旅游者提供经过编码的民族文化展示项目,使旅游者对当地民族文化展示项目的内容进行解码,从而获得对民族文化的体验,进而传播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又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彼此联系、共同发展。
三、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互动后果
厄里认为,旅游者的凝视是现代社会中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这一观点在民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的互动活动中得到认证。旅游者对民族文化体验的需求,会反映到旅游者的凝视行为之中,而这种凝视会作为外部作用机制,对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播施加影响,加速民族文化变迁,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在民族文化变迁中,文化移植是重要的变迁形式。文化移植使民族文化展示与发展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形态,这种形态出现在民族文化内部,并被当地族群和旅游者认同。例如,青山沟东道主为了满足旅游者凝视需求,将满族文化截取、重组、包装,移植到青山沟满族民俗村中进行集中展示,这种移植一方面冲击了青山沟相对闭塞和传统的满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使青山沟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得到了挖掘和展示,在获得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青山沟地区满族文化的传播。其实,对民族文化进行移植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遗失、磨损和传承、创新的辩证过程。
(一)通过方便旅游者凝视的时空移植,使民族文化拥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旅游者的凝视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时空移植。从时间上看,古老、自然的民族文化遗存被移植到了作为旅游产品存在的现代表演之中;从空间上看,将民族旅游目的地以外的、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特别形式,借用到旅游者视域可及的旅游场域空间里。在青山沟,旅游者的凝视促进了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的现时代空间的形成和拓展,使青山沟作为满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加具有吸引力。凝视本身具有构建空间的功能,旅游者的凝视在青山沟旅游目的地空间建构中的作用,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观点的科学性。旅游目的地旅游项目和旅游形象展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者的观看方式而设定的,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形象的建立,意味着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空间的形成。在青山沟,由于旅游者对满族文化凝视的需要,导致青山沟满族民俗村等满族文化旅游空间的建设,起初,旅游者对于在民俗村里能够看到满族文化器物的静态展示即表示满意,之后,随着旅游者对满族文化凝视需求的提高,促使青山沟满族民俗村增加了民俗文化展演的动态展示内容。在满族民俗村里,旅游者可以观看到纺线、绣花、酿酒等满族先民生活场景,也可以欣赏皮影戏、二人转、东北大鼓、八旗山水谣等满族文艺演出。借助于青山沟旅游者凝视的力量,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的空间已经得到了时代化、立体化的拓展。具有时代特点的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空间的发展,为旅游者充分行使凝视的权力提供了保证。旅游者凝视的权力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才能行使,没有空间,凝视活动没有生存的场所。为了给现时代旅游者提供更好的凝视空间,青山沟地方进行了全方位建设满族文化展示空间的工作,复制满族民居、开发满族饮食、组织满族文化活动、编排满族歌舞表演等等,并在凝视空间建设中融入现代因素,使旅游者凝视的权力得到充分满足,促使他们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体验到新奇的感觉。这种专门为旅游者凝视活动缔造的空间,既是满族文化展示空间,也是满族文化旅游空间,二维空间并存,使满族文化展示与旅游者凝视的互动更加有力。
(二)通过迎合旅游者凝视需要的片段移植,造成了民族文化的磨损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凝视作用,还导致了民族族群文化的片段性移植,这种片段移植有两个表现:一是民族地方为了满族旅游者凝视需求,以获取经济利益,在民族文化展示内容的选取上,只选取那些在当地族群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看,从而忽略了吸引力一般的文化要素,导致一些民族文化被过滤掉了,不在展示与传播的系列中。久而久之,会造成这部分文化的失传。二是旅游者的凝视活动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他们只会看他们想看的东西,不会关注除此之外的其他展示内容。在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者也跳不出这一规律的圈子,对于他们想要凝视的满族文化元素,他们会注意观看、保留照片和影像,以使自己喜欢的文化内容长期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对于那些他们不想凝视的文化展示内容,则会被他们忽略,剔除在凝视与记忆活动之外,这样,一部分展示出来的满族文化,在旅游者那里失传。总之,民族族群的原生态文化经过两次过滤和失传后,在旅游者那里只会形成片段性文化记忆符号,造成民族文化的片段移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遭到磨损。
(三)通过满足旅游者凝视需求的商品化移植,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标签化
民族文化的片段移植,还存在于民族文化标签化展示与传播的过程之中。旅游地民族文化展示的内容,不取决于当地族群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旅游者凝视的需求,也就是旅游市场需求。在青山沟满族文化展演和满族文化商品展示中,展演的内容和展示的商品基本取决于外来旅游者的需求,是为满足他们凝视的需要而订制的。由于大众旅游者对青山沟满族文化凝视需求的趋同性,导致那里的满族文化旅游产品趋同,青山沟满族文化因此被贴上标签。提起青山沟,游前、游中和游后的旅游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满族民俗村及其文化表演、当地满族风味饮食、以木雕为主的满族文化商品,除此之外,对当地的满族文化不会再有评论。这是青山沟地方为迎合大多数旅游者需求,将文化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结果。为了经济利益,规模需求才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基础,那些没有规模的文化产品需求,便被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忽略了。青山沟满族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是其被文化标签化的过程,这种标签会作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的主要内容,以主打口号的形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被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使标签化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会在国内外的范围内被认定,在旅游目的地营销取胜的同时,标签化的满族文化内容会得到强化,非标签化的满族文化内容会被忽视,从而使它们展示与传播的规模、效果产生不同。如今,大型满族歌舞表演“八旗山水谣”,已经成为青山沟满族文化标签,成为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市场营销的主要宣传内容,如果在满族文化展示中不强化非标签化的其他内容,青山沟满族文化很可能在展示与传播中遭受折损。
(四)通过吸引旅游者凝视的文化展演,促成了民族族群的文化认同
旅游者的凝视活动,促进了参与民族文化展演活动的民族演员们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影响满族族群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旅游者凝视需求面前,民族演员们的行动逐渐统一于市场需求之下,在展演内容上的分歧被消除,他们在展示与传播满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也因此形成认同。在青山沟,旅游者凝视的首选是观看“八旗山水谣”等满族民俗文化展演项目,参加不同文化展演项目的演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例如,“满族皮影戏”的演员是来自宽甸八河川的夫妻演员,“二人传”的演员有的来自辽宁铁岭地区,等等。由于满族文化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合作之初,这些外来的演员与青山沟当地的演员缺乏认同,在展演的内容和形式上,彼此之间存在意见的保留。随着合作的深入、与旅游者的接触,他们逐渐反观彼此身份,反思合作演出的内容。在旅游者面前,演员们意识到他们都要以青山沟满族族群的身份出现,这强化了他们的族群意识,可以包容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的文化差异,满族文化的地方性得到强化;面对旅游者的凝视,演员们逐渐意识到族群成员希望演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旅游者希望看到什么,旅游凝视需求就是青山沟满族文化市场演出的风向标,顺应旅游市场需求,才能保证满族文化展演活动持续下去。新的族群认同不但使在青山沟演出的满族演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且深化了他们对青山沟满族文化的情感和对满族族群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山沟满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满族族群存在机制。
总之,旅游者的凝视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模式,促进了民族族群与周边地域族群之间的文化沟通,为民族文化商品化、舞台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一种隐喻的力量,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凝视,控制着民族文化移植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族群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再生产。
作者:白以娟 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天颖.徽州古村落旅游凝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2]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2015,(2).
[3]王宁,刘丹萍,马凌,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士奇.政策执行视角下我国民族文化展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